姜會敏
摘要: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而對我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國家的強大更加離不開農業的支撐。當然對于文化悠久的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以種植業最為古老。據記載,其他國家的農作物有很多源自我國,我國農業自古以來一直處于發展的前列,而農業發達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天然優質的氣候條件,還少不了國人的勤勞與智慧,使農業得以穩定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農學;傳承農學精神;傳統理念
中圖分類號: S-0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59
在中國農學史上,“天人合一”作為農學的核心思想支持著傳統農學不斷發展至今,首先經過我國古人在農學方面不斷的實踐與總結,逐漸積累和記錄了一套專屬于中國傳統農學的思想體系,并逐漸被沿用改革至今,傳統的農學思想與實踐經驗經過傳承和發展對中國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中國傳統農學的特點及影響
1.1特殊的農作物生活環境
中國農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改進,農耕的應用技術已經逐漸被人們熟悉,農民可以根據地勢以及天氣的影響選擇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在高產的同時保證了農作物的質量;其次,在中國傳統農學的發展中自然景觀也未被古人忽視,甚至一些地方根據所在地的自然景觀以及結合土壤地勢的特殊性種植適合景觀色彩的農作物,或者根據自己所種植的農作物設置適合農作物的人為景觀,實現視覺上的享受。所以我國特殊的農作物生活環境,對中國傳統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傳統農業的特征
一是土地集中利用的方式作為傳統社會農業的代表,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們懂得互利互助的形式,通過鄰里之間農畜以及農耕工具的使用,在少量成本的作用下獲得較大的利益;二是通過精耕細作因地制宜的對農作物進行合理的耕種勞作,已達到通過合理的農耕技巧獲得最大化的農耕經濟效率。
1.3傳統農學的影響
中國農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農學經過不斷發展,由最初的人親力親為到后來的借助農耕工具,再到后來的“精耕細作”,都離不開提高收益的思想,通過對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對農作物的不斷了解,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農學思想,同時積極正確處理用地與養地之間的關系,使中國農耕得以可持續的發展,以至于流傳至今而不失當初的土地效果。
1.4傳統農學的歷史繼承與借鑒意義
無論歷史事跡還是歷史改革都具有自身的歷史性,且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同樣的傳統農學也具有它自身的歷史與借鑒性。首先,傳統農學在總結規律的同時需要經歷較長的生產周期與實踐,通過觀察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穩定性以及遇到的問題,對傳統農學進行總結與改進,之后根據總結的經驗以及特點實現農作物的輪作復種等其他技術,從而很好地形成了歷史的傳承作用。此外,根據中國傳統農學記載的一些錯誤的種植方法對農耕方面進行改進創新,實現了對傳統農學的借鑒意義。
2中國傳統農學的思想代表
2.1 “三才”論思想
在最初的傳統農業發展中,人們在當時相信神論說,認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神賦予的,更認為神決定著每年的風調雨順與農作物的收成,再加上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形成了適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三才論”,認為只有真誠的信仰神,農作物才不會受到因氣候差距以及地理位置差異形成的自然災害。“三才論”表達了當時人們對農業穩定的期望。人們學會根據天氣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地形種植相適應的農作物,并制定相適應的農耕技巧,經過多方面的協調發展,逐漸形成農作物種植的規律性。
2.2農業科學發展的思想
隨著傳統農學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也發揮著自身的推動作用,人們在農作物種植中逐漸利用科學知識對土壤的厚度、濕度以及土壤的肥力進行分析,之后根據農作物的種類以及農作物自身的特點,制定出合理的耕種技巧,確定農作物的種植季節以及種植方法,并逐漸改善農作物工具的可用性,一些笨重粗糙的農耕工具逐漸被一些簡便精巧且易操作、實用的小型農耕工具代替,并制定出了一些適應不同地域的農耕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耕效率。
2.3小農經濟思想
在中國傳統農學歷史上,大多數人們渴望幸福美滿的日子,以農耕為基礎的古代中國,經過人們不斷的辛勤勞作形成了以村落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社會,在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下,大部分村落為了方便村莊的農業生產,將村落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使人們在舒適穩定的環境下生存和發展。
3結語
中國傳統農學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長期實踐與發展,對過去的農業發展意義重大,對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農學的不斷發展與改進從而保障了我國農業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傳統農學通過其特有的農業理論體系,使我國在進行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傳統農學的歷史記載,繼承發揚中國傳統農學的優點,借鑒中國傳統農學的積極意義,將中國傳統農學與現代農學相結合,實現農業與經濟發展的相互統一。
作者簡介:姜會敏,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