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周德生 賀海霞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沙,410007)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
劉 芳 周德生 賀海霞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沙,410007)
目的:探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的相關性。方法:隨機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20例,根據Essen卒中風險評分(ESRS),隨機分為高危組(n=60)和低危組(n=60)。其中高危組患者ESRS≥3分,低危組患者ESRS<3分。采用王琦的“中醫體質量表”對所有入選患者進行體質測評,并使用統計推斷分析以及統計描述。結果:腦卒中復發高危組與低危組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低危組比較,腦卒中復發高危組患者的陰虛質顯著升高,而平和質則明顯降低,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在中醫陰虛質體質比例方面,腦卒中復發高危組患者明顯高于低危組患者;而在中醫平和質體質比例方面,高危組患者則明顯低于低危組患者。
缺血性腦卒中;中醫體質;Essen卒中風險評分;相關性
缺血性腦卒中它是由于椎動脈和頸動脈的閉塞或狹窄使得腦部組織供血不足,繼而導致腦細胞和組織缺氧壞死的一種疾病總稱[1-3]。由于缺血性腦卒中一旦發生,其對患者的損傷常常是非常巨大的,患者預后較差,死亡率、復發率以及致殘率也相當的高,這給臨床醫護人員帶來了很大的治療壓力[4-6]。因此,對缺血性腦卒中復發患者的特點研究以及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復發危險度進行不同層次的分層是非常必要的[7-8]。體質是指機體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特殊狀態,包括機體功能、外部形態以及內部結構和物質代謝等方面[9-10]。隨著我國中醫的不斷發展,中醫體質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而在國內關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特點的相關性研究卻非常鮮有[11-12]。本文旨在探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為臨床上不同危險程度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中醫體質的特點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20例,根據Essen卒中風險評分(ESRS),隨機分為高危組(n=60)和低危組(n=60)。其中高危組患者ESRS≥3分,低危組患者ESRS<3分。所有入選患者病程均在7 d之內。其中高危組男36例,女24例;低危組男33例,女27例;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包括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即2組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經我院檢查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并且符合中醫中風病以及西醫缺血性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
1.2 診斷標準 根據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型方法進行診斷,采用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量表”對所有入選患者進行體質測評,此種量表包括有9個亞量表,可用于診斷上述9種不同類型的中醫體質。分別記錄和算出所有患者9個亞量表的各個量表原始分數以及經轉化后的分數,參照標準對患者體質類型進行評定。
1.3 納入標準 將所有患者分別分為以下9種體質,包括特稟質、氣郁質、瘀血質、濕熱質、痰濕質、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平和質。
1.4 排除標準 平和質(體質類型為陰陽協調型)者。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伴有癡呆、精神異常、晚期腫瘤以及嚴重的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者;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3)具有認知、語言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不能獲得可靠病史資料的患者或既往有房顫病史者。
1.6 研究方法 在患者入院時,以問卷形式的臨床調查方法,對所有入選患者的ESRS各危險因素以及背景資料進行詳細的調查。為了確保信息的準確和真實性,患者需在研究者指導下自行填寫量表,填寫完成后由研究者對量表進行逐條檢查核對,合格后方可結束。對于其他特殊情況的患者,包括:肢體癱瘓以及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則由研究者詢問獲得患者真實資料后代填。
1.7 觀察指標 包括患者年齡、性別、飲酒史、腦卒中家族史、高膽固醇血癥、既往TIA(缺血性腦梗死)病史、吸煙史、外周動脈疾病(PAD)、既往心肌梗死(MI)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等。
1.8 療效判定標準 1)Essen卒中風險評分表:首先算出患者各項腦卒中危險因子的得分,最后將各項危險因子得分累計得出患者ESRS總得分。2)中醫體質量表:選用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量表”對所有入選患者進行體質測評。根據患者自身的真實情況在量表Likert尺度中選擇一個合適的答案,包括:總是、經常、有時、偶爾、沒有共5段。
1.9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的方法對2組間計量資料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并采用卡方檢驗或秩和檢驗的方法對2組間計數資料的數據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中醫體質類型比較 低危組患者中最為常見的體質為陽虛質、平和質以及氣虛質,未見瘀血質體質類型;而高危組最為常見的體質則為痰濕質、陰虛質以及氣虛質,未見特稟質體質類型,2組患者中醫體質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ESRS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高危組患者平均年齡明顯低于低危組患者平均年齡,經比較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患者既往TIA(缺血性腦梗死)病史、吸煙史、既往心肌梗死(MI)、糖尿病、高血壓并發率明顯高于低危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中醫體質類型比較
注:與復發低危組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ESRS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注:與復發低危組比較,*P<0.05。
2.3 ESRS相關危險因素與中醫體質類型的關系 高危組患者既往TIA(缺血性腦梗死)病史、吸煙史、既往心肌梗死(MI)、糖尿病、高血壓并發率明顯高于低危組(P<0.05),此外,逐一研究上述各個危險因素與中醫體質的關系,結果顯示:經比較,年齡≥65歲以及年齡<65歲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比較,非高血壓與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比較,無MI史與有MI史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比較,無TIA史與有TIA史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非糖尿病患者與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患者平和質體質例數明顯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常常以預后差,死亡率高、復發率高以及致殘率高為著稱,卒中一旦發生其對患者機體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13-14]。因此,對缺血性腦卒中復發患者的特點研究以及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復發危險度進行不同層次的分層是非常必要的[15-16]。Essen卒中風險評分(ESRS)是目前用于患者腦卒中風險評估的是一種常用工具[17-18]。在中醫上,腦卒中是屬于中風的范疇,其認為中風的發生與患者飲酒飽食過度、情志不遂、勞逸失度以及外邪侵襲相關,再加上患者自身有內傷機損的基礎最終導致機體臟腑陰陽失衡,腦部血管氣血逆亂[19-21]。隨著我國中醫的不斷發展,中醫體質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22-23]。
本文旨在探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的相關性,通過采用較為規范的中醫體質量表,對腦卒中患者的中醫體質特點進行深入調查,為臨床上不同危險程度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中醫體質的特點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研究結果顯示,低危組患者中最為常見的體質為陽虛質、平和質以及氣虛質,未見瘀血質體質類型;而高危組最為常見的體質則為痰濕質、陰虛質以及氣虛質,未見特稟質體質類型,2組患者中醫體質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中醫陰虛質體質比例方面,腦卒中復發高危組患者明顯高于低危組患者;而在中醫平和質體質比例方面,高危組患者則明顯低于低危組患者。這與相關類似研究結果相一致[24-25]。在卒中患者平均年齡方面,本研究發現高危組患者平均年齡明顯低于低危組患者平均年齡,經比較,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SRS相關危險因素方面,高危組患者既往TIA(缺血性腦梗死)病史、吸煙史、既往心肌梗死(MI)、糖尿病、高血壓并發率明顯高于低危組(P<0.05)。逐一研究上述各個危險因素與中醫體質的關系,結果發現:年齡≥65歲以及年齡<65歲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比較,非高血壓與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比較,無MI史與有MI史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TIA史與有TIA史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糖尿病患者與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患者平和質體質例數明顯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低危組比較,高危組中糖尿病患者增多,我們分析這與高危組腦卒中患者平和質體質類型較低危組少相關。另外,我們發現,其余危險因素疾病雖與體質類型并不存在顯著的關系,但是未患有這些危險因素的患者陰虛質比率低于患有這些危險因素的患者,平和質比率也相對升高.因此,我們認為高危組患者的眾多伴發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陰虛質和平和質的比率。
綜上所述,在中醫陰虛質體質比例方面,腦卒中復發高危組患者明顯高于低危組患者;而在中醫平和質體質比例方面,復發高危組患者則明顯低于低危組患者。但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太小,關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特點的相關性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1]賈愛明,譚婧,胡文梅,等.缺血性腦卒中復發的體質因素及中醫誘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2(9):2435-2437.
[2]甄曉敏,陳曦,郭德瑩,等.中醫體質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5,16(4):650-652.
[3]Wu J,Huang Q,Ma QF.What Matters in the Results of Repeat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J].Eur Neurol,2016,75(3-4):150-154.
[4]姚立巖,楊曉煒,李海紅,等.C反應蛋白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7):4370-4373.
[5]王班,關天嘉,尤莉莉,等.我國缺血性腦卒中殘疾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216-219.
[6]Bayer-Karpinska A,Schindler A,Saam T.Detec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Cryptogenic Stroke[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6,26(1):97-110.
[7]尋偉娜,劉新橋.151例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重癥肺感染患者體質研究[J].頸腰痛雜志,2014,18(5):453-455.
[8]Sharma VK.Elevated Blood Pressur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Treat or Leave?[J].Cerebrovasc Dis,2016,41(3-4):101-102.
[9]姚濤,任明山,李淮玉.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進展性卒中的相關性[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5):735-738.
[10]翟莉紅.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山東醫藥,2015,15(42):94-95.
[11]Yin D,Shao P,Liu Y.Elevated lipoprotein (a) levels predict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Neuroreport,2016,27(1):39-44.
[12]張云云,燕飛,龍燮,等.缺血性腦卒中復發高危與低危患者中醫體質比較[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5):846-848.
[13]田婷,關智媛,石正洪等.復發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嚴重程度及短期預后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4(2):172-177.
[14]Lawrence M,Pringle J,Kerr S,et al.Stroke survivors′ and family members′ perspectives of multimod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qualitative review and meta-aggregation[J].Disabil Rehabil,2016,38(1):11-21.
[15]方建,陳文武.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細胞黏附分子-1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水平變化及依達拉奉對其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0(21):6246-6247.
[16]蘭衛明,麻樂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Chemerin因子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15):1353-1355.
[17]Vaughan L,Bushnell C,Bell CL,et al.Global cognitive function before,surrounding,and after ischemic stroke:the role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varies with time among ischemic stroke survivors[J].Neuropsychol Dev Cogn B Aging Neuropsychol Cogn,2016,23(1):117-131.
[18]胡曉琳,高靜.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檢測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15,22(9):968-970.
[19]曾潔,柳青,林愛華.廣州市社區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腦卒中影響因素分析及發病風險預測[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6,37(4):614-620.
[20]朱祖福.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血清缺血修飾蛋白、脂肪酸結合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4):3436-3438.
[21]Evaristo EF.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major breakthrough and a big challenge for Brazil[J].Arq Neuropsiquiatr,2016,74(1):1-2.
[22]尹蓮花,黃守清,許藝惠,等.300例高血壓前期患者中醫體質與動脈硬化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5,10(9):1424-1426.
[23]Nolte CH,Audebert HJ.[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2016,84(1):14-8.
[24]楊小雯.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變異與中醫體質分類的相關性研究及中醫干預[J].世界中醫藥,2015,10(2):287-289.
[25]趙雅寧,曹書華,王紅陽,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執行功能障礙程度與P300、N200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24(18):5132-5134.
(2016-12-29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
Correlation Study on the Recurrence and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Liu Fang, Zhou Desheng, He Haixia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FirstHospitalof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and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Methods: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divided into a high-risk group (n=60) and a low-risk group (n=60) according to the Essen stroke risk score (ESRS). Those whose ESRS was lower than 3 points were placed in the low-risk group, while all other in the high-risk group. All th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assessed by Wang Qi′s Chinese Body Weight Scale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between the high-risk group and the low-risk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low-risk group, the yin deficiency of the high-risk group was significant higher, while the mild constitu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Conclusion:The proportion of yin deficiency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n the high-ris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risk group,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mild type of Chinese medicine physique constitution in the high-ris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ow-risk group.
Ischemic stroke;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Essen stroke risk score; Correlatio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273989)——關于“XXX通路與XXX串話在腦缺血后神經再生的作用及補陽還五湯的影響”
劉芳(1970.03—),女,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內科疾病的防治,E-mail:2289797960@qq.com
R255.2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