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48-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格,進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是一個良性發展的互動過程。
一、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校園環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營造優雅、文明、愉快的校園環境,讓校園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活動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師生們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受到校園環境的熏陶、感染和塑造,使豐豐富多彩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收到多方面的成效。
2.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樹立良好的校風。優良的校風具有積極的作用,對生活在其中的師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表現為學校全體成員的凝聚力、約束力、激勵力和同化力,使學校成員間能夠在知識和信息充分交流,在思想、情緒、意向、態度等方面相互影響和促進,彼此進行有效的、積極的心理交流,從而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水平的提高,創造有利的條件。
3.在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中嘗試多種心理教育模式。例如教練式的心理訓練,即教師像運動員的教練,學生按照教練的要求去做,絕對服從和嚴格訓練。互助式,即在群體式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相互的安慰、理解和尊重,進行彼此的督促、提醒、啟發和鼓勵。自助式,就是讓被輔導的學生積極參與心理教育活動游戲,主動投入,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進入角色。心理訓練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自我判斷、自我思考、自我選擇等。這樣,游戲化、家庭式、朋輩式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創設出了更有營養的心理環境。
二、學校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內容是多層次、多功能的,其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變換多種教學方法,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將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地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
2.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有:教師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并以此去影響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構建和諧氣氛與良好關系的課堂環境,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根據學科教學的特點,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并把它適時、適度地融入教學,開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優良心理、品質。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最適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學生,接觸學生機會最多,應積極配合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是最直接的心理教育者。特別是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在接受咨詢的過程中以及咨詢完成后,都需要班主任對他進行觀察,并積極配合心理咨詢機構對其施加積極的影響,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時班主任也需要和學生的家長、任課老師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并在班集體中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恢復的環境,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和進行心理行為矯治。
2.班主任要積極開展班級心理教育工作,真誠地關心學生,善于了解、尊重、賞識和激勵學生,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例如,新生的入學教育就可和適應性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中高年級的考前動員就可和考試焦慮矯正結合起來青春期教育、同伴交往教育也可和性心理教育相結合。建立班主任手冊,里面記著許許多多的談話記錄,當學生產生心理困惑,或在學習上產生困難時,班主任無一例外地就會在第一時間與學生溝通,并與家長配合,把孩子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3.班主任應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首先,班主任本身具有良好的心態,高尚的人格,就會對學生形成良好氛圍起關鍵作用。其次,確立一個合乎學生實際的班集體建設目標是團結學生的旗幟。再次,要發揚民主,鼓勵學生自己討論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班級制度。最后要開展一系列的班集體活動,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指導他們學會交友、自我調控、對付壓力,讓他們在班集體中體會平等、合作、尊重,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豐富自己的心理體驗。
從多年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和他人經驗的啟示中,我思考著心理教育的實踐經驗,感受到了心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特魅力。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善于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創新模式,拓展空間,為學校教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為學生個性發展和心靈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