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念情
【摘要】流行樂現實性、娛樂性、短暫性、傳播范圍廣等特點,讓流行音樂走進了每家每戶,成為音樂中受眾最廣的音樂。學生也不可避免地被同化,尤其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變化下,他們的情感更為炙熱、直白。讓他們更喜歡流行樂熱烈、奔放、灑脫的風格,喜歡用這些曲調來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為了讓學生不僅僅只沉浸在流行樂中,一線教師不應該將“流行音樂”拒之門外,而應該利用流行樂,將流行音樂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鞏固學生的基本知識。
【關鍵詞】流行樂 興趣 音樂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80-02
一貫認為流行歌曲具有爭議地德國已經將流行歌曲納入了音樂課堂教學體系,美國更是將通俗、搖滾、爵士樂等等納入了音樂課程到學校音樂教育中。流行樂基本都經過了被排斥、被容忍、被接納等過程,從當下教材中也可以發現已經加入了一些流行歌曲等。說明流行歌曲在我國音樂課程體系中已經開始被接納,但是,教材的滯后性會與學生之間的審美產生代溝。所以,需要從教師開始進行轉變。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七到九年級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所出版的《音樂》教科書,教材每冊分6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表現和實踐”“感受與欣賞”、“活動與創造”三個大的板塊組成。它突出體驗,重視實踐,鼓勵創造。所以有“音樂沙龍”、“我的創編”“愛樂驛站”“班級音樂會”等等活動,這些活動也給課堂帶來了更大的學習空間,但是,學生上課睡覺,不開口,沒有學習動力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可是,當播放流行歌曲時學生所表現出的極大學習欲望又與這些現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在學校校本課程的選擇中,大多數學生的選擇都傾向架子鼓、民謠吉他等等流行樂器來作為自己的愛好。這也讓所有接受傳統音樂教育的教師們感到矛盾和無所適從。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變革,一場流行與經典音樂的博弈。但實際,兩者是可以共存的。要引“流”激“趣”,將課堂“流行化”并無不可。最根本的是需要去扭轉教師的思想。
一、教師接納
每一位一線教師都能有許多自己對于不同音樂的見解,經驗豐富的教師能夠設計出特別優秀的一堂課。但是,站在講臺的時候很容易去忽視學生想要什么,他們喜歡聽這首歌是為什么?因為旋律?因為歌詞?或者因為搞笑?學生有自己的審美,教師需要去相信學生。在學生的審美上去進行更進一步的引導。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改變教師的觀念,尊重我們的學生。
二、教師篩選
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有限的,他們分辨能力也不強,我們要做好引導者,就需要我們不停地去篩選,找一些適應于學生聲音條件、思想積極向上、歌詞比較美、旋律又是他們喜歡的歌曲。比如說《時間都去哪了》、《南山南》、《成都》、《大魚》等等,都還比較符合當下他們的審美等等。
三、教師設計
課堂引流行歌曲的目的是為了激趣,所以設計一定和音樂課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掛鉤,流行歌曲節奏自由,但這種自由也是在音樂旋律構成的四個基本要素上的,既然在這四個基本要素上,就說明流行音樂是可教的,音樂也是互通的。比如說:
1.歌唱教學中滲透基本樂理知識。在《龍的傳人》這一課時,有一位教師播放了王力宏的版本。這個版本中和他們所學唱得版本不一樣,教師讓他們聽為什么不一樣?增加了什么樂器?哪個音拖長了?由此引出學生對鼓聲及大切分的聽辨。也引申出流行歌曲的所追求的節奏更加自由的感覺。其次,
2.還可以在下課時播放,讓學生以放松的狀態來迎接接下來的學習。
3.當下流行樂器相結合。比如:吉他、非洲手鼓等,這些樂器比較便宜,教的人數也可以相對多一點。相比鋼琴等樂器,中小學家長也更容易接受學生有這些相對的愛好。吉他,鼓等都能讓學生在節奏和其他方面完善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
4.與合唱教學相結合。《時間都去哪了》、《sing sing sing》等作品都像一只美麗的蝴蝶。很容易激發學生情感思維和學習思維的合唱曲目。更能通過這些歌曲讓他們去真正理解合唱,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等。
四、教師完善
流行歌曲始終不能作為主流來進行音樂教學,不能獨占課堂,只是對教學起到了輔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教學大綱,這需要教師把握好尺寸,把傳統音樂與流行歌曲完美結合,讓學生懂得鑒賞和審美,能夠積極面對生活,熱愛音樂,讓音樂走進他們的心靈。
流行音樂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作為一線音樂教師,如何應對這種趨勢,轉這種趨勢為我所用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參考文獻:
[1]程旭.以流行音樂為課程資源的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吳海清.對流行音樂進初中音樂課堂的幾點看法[J].黃河之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