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高等研究國際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食材的顏色在人類的本能進食選擇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就未加工食品而言,通常顏色越紅,營養密度就越高,而綠色則相反。負責該研究的馬克教授說:“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能否以最低代價獲取最多營養和能量,一直是決定生存或死亡的關鍵,這就令我們的視覺系統更偏愛紅色的食物,而對預示低營養密度的綠色敬而遠之。”
英國利茲大學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兒時體質弱的人,成年后體質有可能更健康。研究人員用二十年時間跟蹤對比了來自3000名志愿者的健康狀況后發現,導致小兒呼吸道疾病和腸胃不適的呼腸弧病毒能夠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殺死癌變細胞和丙肝病毒,從而顯著降低成人患肝癌的風險。

不少上班族經常要靠叫外賣解決午餐問題,但又擔心熱量攝入超標,瑞典研究人員發現早點下單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瑞典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研究人員在調查了690名公司白領和195名大學生后發現,至少提前一個小時訂餐的人所選擇的食物總體熱量要比臨到飯點時才下單的人選擇的食物低得多。這是因為在不太饑餓的狀態下,人們選擇的食物往往熱量偏低。

最近,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心理學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在線調查了800名不同國籍族裔者后發現,那些生活在本鄉本土,但對外來移民和多元文化持較為開放態度的被調查者,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對自身更加自信,更能融入周圍社會,日常壓力水平也顯著低于有排外情緒的對照組。負責此項研究的卡爾文教授稱:“這主要源于人們對外來事物的接受面,人們往往下意識地選擇性接受外來事物好的一面,但這首先取決于對外來事物接受的廣度,所以越能接受更多的外來事物,就會越開懷。”
為什么同一個笑話,有人聽了笑到肚子疼,有人卻完全不以為然?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對于不同受眾,講笑話時音調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最終效果。研究人員發現,刻意壓低嗓音會使說話者聽起來更強勢,而拔高聲調則會削減一個人的權威程度。對于女性聽眾來說,無論講笑話的人用何種聲調,反應都基本相同。但對于男性聽眾,尤其是那些自我感覺英俊瀟灑的肌肉男們,壓低調門說出來的笑話會變得格外容易引起共鳴。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4000名志愿者的磁共振成像顯示,跑步對人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與彈奏樂器所產生的相同。跑步的人大腦功能連接性要遠強于久坐不動人群。負責此項研究的凱瑟琳教授說:“以往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大腦有益,不過受益人大都是中老年人,而此次研究對年輕人的大腦進行了剖析,也符合這一規律。”
夜晚太晚進食往往被認為會傷胃,使胃得不到休息,甚至還被認為是胃癌發生的罪魁禍首。在新聞報道中,“年輕白領常年加班吃夜宵患胃癌”這樣的標題也不時出現,這是真的嗎?

傳言中提到,夜晚是胃黏膜細胞休息恢復的時間,這時候不能刺激它蠕動,而如果這個時候進食,會對它們造成嚴重的損傷,甚至可能致癌。事實上,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黏膜或者皮膚一樣,胃黏膜平時的修復依靠的是上皮細胞不斷地更新換代。胃腸黏膜是體內增生最迅速的組織之一,增生和生長與表面細胞剝落所致的細胞丟失之間保持平衡狀態。新生細胞從增生區向表面移動,并逐步分化為表面上皮黏膜細胞,與此同時衰老的上皮細胞從表面剝落,并被周圍上皮細胞吞噬而得以清除。胃黏膜大約3天~5天就會完全更新一遍。黏膜細胞這種更新換代的過程是持續進行的,并沒有研究發現它與晝夜節律之間存在相關性。
在提及胃癌的風險因素時,英國癌癥研究所、美國癌癥學會、循證醫學數據庫等權威機構也均未將進食時間納入其中。雖然各個專業機構都認為飲食是影響胃癌發病的重要因素,但他們所強調的是“吃什么”,而非“何時吃”,因為,過多的鹽和腌漬食品攝入才是真正與胃癌有關的風險因素。目前也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吃夜食與胃癌發病存在相關性,不過如果吃飯時間太晚,并且吃完就去睡覺,確實可能給消化系統帶來一些麻煩。
一些研究顯示,從進食到睡眠的間隔時間太短會增加胃食管返流的發生風險。而胃酸返流不僅會帶來不適,還會損傷食管。食管黏膜如果長期處于胃酸的刺激下,就有可能產生不典型增生,逐漸發展為癌前病變,進而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有研究顯示,從進食到睡眠間隔時間短,確實是食道癌發生的潛在風險因素。在2014年8月刊登于《腫瘤外科年鑒》期刊的一篇論文也指出,這一因素與胃與食管交接處發生的賁門癌也有關聯。不過,這些研究也發現,只要避免吃完夜宵就睡覺的情況,并在餐后散散步,就可以降低這一風險了。
結論:“吃夜宵導致胃癌”的說法缺乏證據支持,不過進食后很快睡覺可能導致胃食管返流并損傷食管。與其把責任都推到夜宵上,不如好好管理食譜,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胃。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