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Garter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60%的用戶選擇使用多云架構,這背后主要有三大重要驅動因素:首先是對應對云容災的需求,實現對業務數據的容災備份;第二是針對用戶巨大的彈性資源需求,企業可以將私有云上的資源延伸到公有云上;隨著用戶對于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云服務的能力被要求延伸到不同地域,多云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據思科云計算解決方案工程師孫濤介紹,多云管理主要體現在兩種場景:第一是基于公有云加私有云組合的標準混合云模式;第二是針對大型企業的多分支云。在多云架構之下,思科提供了整合解決方案,可以把企業業務和應用整合到云平臺上來。目前這個平臺提供多種接入能力,包括阿里云、微軟Azure或者AWS。
思科多云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能力是整合企業業務,最為重要的是它具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思科將業務按全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步是要將應用模板化,幫助企業實現應用藍本;第二步是應用發布階段,其中既包括企業內部的私有化發布,也包括面向公眾的發布;第三步就是應用部署階段,用戶登錄到云平臺上之后會選擇一些感興趣的應用下單,在這一過程中客戶會被要求選擇在哪朵云中部署自己的應用,選擇完成之后平臺會將應用協調到相應的云上進行部署;第四步就是部署完成階段,需要云計算提供日常的運維管理能力以及版本升級能操作。在整個過程中,思科會在每一個階段幫助用戶的業務和應用正常運行。

在孫濤看來,互聯網行業用戶屬于對云計算還很陌生的群體。面對云計算如何去選擇?思科想到了一種辦法,就是評估所有的云并為用戶提供反饋報表,讓他們了解各種云的性價比等因素,從而最終選擇合適的云平臺。
在企業數據中心標準結構中,思科的解決方案能夠將企業的業務和技術架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融合的平臺。平臺內部可以分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主要實現資源的集中化管理,包括應用建模、業務調度,都是由管理平臺來完成;另一個部分就是適配器層,每一朵云都會對應一個適配器,主要職責就是完成應用部署,收集相關資源信息。二者通過互聯網進行連接,也可以通過VPN完成對接,這種標準混合云的設計方式不會因為互聯網的波動而帶來數據的不一致。
對于企業來說,數據中心是多元化的,業務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何將不同的業務調動到適合它的資源池中去,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個時候企業可以采用容器來部署應用,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OpenStack等開源架構,它的好處是能幫助企業進行應用的虛擬化部署。
對于用戶來說,思科的多云管理解決方案價值主要體現在:單一的藍本可以降低運維的復雜程度;自動化的部署手段可以提高運維的效率;增強用戶應用的可移植性。目前思科和SUSE已經進行了廣泛合作,凸現了思科的網絡優化能力,以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