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雪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以下簡稱“統一代碼”)是我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機構標識,是國家信用體系信息化建設的基石。信息化和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使得諸多國家都實施了法人機構標識制度,為法人機構賦予身份證,以其作為基本制度和標準,作為連接政務系統的關鍵字,實現數據的整合、內容的整合以及后續應用的整合,打造“綠色政府”。例如,電子政務發展比較完善的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挪威、新加坡、德國、瑞典等國家都普遍實現了法人機構統一賦碼制度,荷蘭、意大利等國家乃至整個歐盟都在試點進行法人機構統一賦碼制度,利用法人機構標識作為關鍵字,提高政府的信息資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儲和管理上重復浪費。目前,對法人實體進行統一標識并共享基本信息成為了各國政府及社會管理需求的產物。
從發展的過程來看,我們可以將法人機構標識的管理體制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化管理模式,另一種是以挪威為代表的中央政府統一管理模式。
美國采用的法人機構標識是由鄧白氏公司在開展企業信用服務時所采用的鄧氏編碼,這是一種用于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進行業務往來與采購產品、服務的機構識別方法。在美國,向承包商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部門和向美國聯邦政府部門供給產品的企業,都必須進入業務合作伙伴網絡系統(Business Partner Network,BPN)完成交易和轉賬業務,但在進入該系統之前,需要先進行身份識別,識別的方式是登錄供應商中央注冊系統(Central Contractor Registration,CCR)進行注冊,同時獲取一個9位的鄧氏編碼,即一個9位數字的機構身份識別代碼,該代碼是整個BPN系統所共用的各類機構身份標識,是機構相互之間共享信息的橋梁。
挪威政府于1994年通過了《法人機構全國統一登記法案》(The Central Coordinating Register Act),成立了“法人機構中央統籌注冊登記局”(The Central Coordination Register for Legal Entities,CCR),統一管理有關組織機構的注冊登記事務。CCR的主要工作職責包括:向各類注冊登記機構統一賦予9位數的組織代碼,統一行政業務處理表格,統一管理法人機構注冊登記信息。2003年挪威稅務局和挪威統計局建立了電子政務平臺Altinn(www.altinn.no),到2008年,Altinn已經完成了由純粹的部門表格門戶向綜合信息服務門戶的轉變,不僅向法人機構提供各類公共服務,還面向公民個人提供綜合性服務。
2015年國務院在《關于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33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明確了統一代碼賦碼管理、信息校核、信息共享應用等工作職能。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會同登記管理部門、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統一代碼國家標準。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負責管理統一代碼資源,建設和運行維護統一代碼數據庫,為各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加強統一代碼賦碼后的校核。登記管理部門負責在法人和其他組織注冊登記時發放統一代碼,并將基本登記信息及其變更情況及時提供給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會同登記管理部門建立統一代碼重錯碼核查和信息共享機制,定期通報賦碼和信息回傳情況。
盡管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組織機構標識代碼稱謂、賦碼管理機構、數據項內容、賦碼范圍各有差異,但各國對機構進行賦碼的標準和結構是統一的,即按照ISO/IEC 6523-1《組織機構及分支機構的標識結構》標準對組織機構進行系統化賦碼,以實現信息交換。該標準明確了組織機構及分支機構的標識結構,并對字符集、數據元、數據值、國際代碼標識符、組織機構標識符、分支機構標識符等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
根據《組織機構及分支機構的標識結構》規定的相關標準,各國代碼組成要素包括阿拉伯數字(0至9)和字母(A至Z),字符少于35位。各國根據賦碼數量以及編碼規則,字節長度一般在6到11位之間。下面列舉幾個國家的標識結構和表示形式:

標識代碼分為有含義與無含義兩類。有含義代碼是指代碼表示某種信息時,本身也具有某種實際含義。常用的有含義代碼包括:系列順序碼、數值化字母順序碼、層次碼、特征組合碼、矩陣碼、復合碼。無含義代碼是指代碼本身無實際含義,只作為其代表事物的唯一標識,起到代替其所代表的信息的作用。常用的無含義代碼包括順序碼和無序碼。
有含義代碼雖然具有直接識別一些信息的特點,但是由于這種編碼不具有代碼需要的穩定性,國際社會通常不應用在計算機系統處理方面,僅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有一定的使用;無含義代碼可保證代碼有足夠的容量以適應管理的不同需求,并且無含義代碼不會因映射主體信息的改變而更換,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已成為指導和保障跨部門服務的統一、無縫鏈接的關鍵信息,符合信息共享與整合的趨勢。目前,法國、挪威、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無含義代碼。
ISO/IEC 6523-1明確指出了法人機構標識的作用,即可實現信息交換。主要方法是在碼段的前后添加字符或校驗位,可以采用字母或數字形式,也可采用字母加數字的形式。信息交換的范圍主要包括各國之間和各國家內的信息交換。例如,法國賦予機構的代碼被稱為SIREN代碼,包括9位數字,最末一位是控制符。賦予地方單位(local units)的代碼添加了5個被稱為NIC的數字串,最末一位是檢驗符,整體14個數字代碼被稱為SIRET代碼。
從唯一、統一、共享、便民和低成本轉換等角度綜合考慮,統一代碼設計為18位,由登記管理部門代碼、機構類別代碼、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校驗碼五個部分組成。為便于行業管理和社會識別,統一代碼的第一、二、三部分體現了登記管理部門、機構類別和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兼容了當前各登記管理部門行之有效的有含義代碼功能。為保證唯一性和穩定性,第四部分設計為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充分體現了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建立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要求。為防止出現錯誤,第五部分設計為校驗碼。
第一部分(第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例如,機構編制、民政、工商三個登記管理部門分別使用1、2、3表示,其他登記管理部門可使用相應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第二部分(第2位):機構類別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登記管理部門根據管理職能,確定在本部門登記的機構類別編碼。例如,機構編制部門可用1表示機關單位,2表示事業單位,3表示由中央編辦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民政部門可用1表示社會團體,2表示民辦非企業單位,3表示基金會;工商部門可用1表示企業,2表示個體工商戶,3表示農民專業合作社。
第三部分(第3—8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國家用100000,北京用110000,注冊登記時由系統自動生成,體現法人和其他組織注冊登記及其登記管理機關所在地,既滿足登記管理部門按地區管理需求,也便于社會對注冊登記主體所在區域進行識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2007〕)
第四部分(第9—17位):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參照《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GB 11714—1997〕)
第五部分(第18位):校驗碼,使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表示。
各國注冊機構標識號的結構不統一嚴重阻礙了信息交換流程,根據此情況,歐盟提出BRITE項目,積極開展組織機構統一賦碼的試點工作,即按照《ISO /6523-組織機構及分支機構的標識結構》的規定,以現有標識系統為基礎,在注冊號前添加國別、注冊機構標識號前綴,在標識號后計算出校驗位,最終構成國際統一的注冊實體標識號。
國際上,以BRITE項目中的注冊實體標識號REID碼為參數,即各國之間代碼信息交換的接口設置以現有標識系統為基礎,在注冊號前添加國別、注冊機構標識號前綴,在標識號后計算出校驗位,最終構成國際信息交換標識代碼REID。REID碼的組成,以美國微軟公司總部為例:
US WA 600413485 -55

注冊實體標識號REID
基于REID碼,國際上積極倡導建設注冊信息平臺(Register Messaging System),該平臺由歐盟發起建立,由德國具體承辦,旨在建立各類注冊機構進行信息共享的系統,簡稱RMS平臺。RMS平臺主要有三部分內容:注冊機構名錄庫(Directory of Registers)、注冊實體標識碼(Register Entity Identifier)、實體索引庫(Central Entity Index)。
另一個近些年應用比較廣泛的代碼是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LEI),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對金融監管的思考,為構建國際統一的金融監管框架,提高全球范圍內系統性金融風險識別能力,2011年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動議構建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LEI)體系并得到二十國集團支持,分別于2013年1月和2014年6月成立了LEI體系監管委員會(ROC)和全球LEI基金會(GLEIF)。LEI碼的國際標準起草部門是ISO(國際注冊組織),ISO是制定國際標準的國際組織,國際標準起草工作是由ISO技術委員會負責承辦。
1. 主要特點
唯一性:全球所有的法人實體只能有一個唯一的法人單位標識碼
無含義性:該標識碼不包含其他特殊含義
兼容性:該標識碼可以與其他標準兼容,并包含有相關信息以應用于全球金融服務業
穩定性:利用ISO/TC 68條款規定的專業技術來定義并維持這種標識標準,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
可擴展性:該標識碼具有可擴展性并且在使用和再次分配時不受限制。
2. 適用范圍
國際標準詳細規定了法人單位標識碼在標識任何金融交易中的法人單位時所必須的要素。條款中的“法人實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能夠對金融交易中的事務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或者承擔債務的獨立的法人,或者在管轄范圍內針對合法的合同獨立享有法律權利的法人,不管他們是以合伙組織的形式存在還是以其他形式(比如信托、合伙或合同)。還包括政府組織或國際組織,但自然人不在其列。
3.編碼規則
(1)標識碼結構
這個國際標準使用以下規則來規范數據元素
a) 字符
— n:數字,字符(僅用數字0到9)
— a:上段字符(僅用大寫字母A到Z,中間不能用特殊字符,比如空格、分隔符或標點符號)
b) 字段長度標識
— nn!:固定長度
— nn:最大長度
標識符的格式—18!an
(2)組成標識符的20個字符可分解為:
— 18位字符不帶分隔符或其他特殊字符
— 后兩位字符是校驗碼或數字,是由這個國際標準定義的格式中計算得出的。
總體來說,LEI碼的出現解決了在危機中產生的關于數據收集和需求分析的問題,滿足了全球金融服務業和管理機構對法人單位識別的需求。
根據對國內外法人機構標識的實證案例比較,我國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還可以在很多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國外的法人機構標識都被明確列入了該國相應的法律或法規中,作為國家上位法,具有法律的強制性效力,對于法人機構標識的賦碼普及和信息采集具有強有力的支撐和推動作用。例如法國的法律是“73-314號法案”,挪威是“法定機構全國統一登記法案”,而我國的卻沒有法律法規明確要求強制推行統一代碼在行政管理中的普遍應用。
國外的法人機構標識適用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包括法人機構,還包括了其他非法人機構、甚至虛擬資產和自然人。比如,法國的SIREN代碼的賦碼類型包含了公司化企業、非公司化企業、農場主、專業技術人員、公共服務部門等。在挪威,在CCR進行登記的機構類型非常廣泛,比如政府機構、公司、協會、基金、破產清算資產以及其他法人機構等。而在我國,統一代碼的適用范圍僅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機構,并不涉及其他領域。
統一代碼的出現解決了“多頭賦碼”、“多碼共存”的現象,為進一步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能奠定了基礎,但新的18位碼數字很長,碼段的設計還有可優化的空間。比如,在國務院33號文件中規定,第三部分(第3—8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國家用100000,北京用110000,注冊登記時由系統自動生成,體現法人和其他組織注冊登記及其登記管理機關所在地。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登記管理機關所在地往往和注冊登記主體所在區域不一致,導致從統一代碼中無法真正識別登記主體的真實信息,無法滿足登記管理部門按地區管理的需求。
在國外,法人機構標識都在發揮多重功能。例如法國的SIRENE代碼首先注重的是政府行政管理和統計的雙重功能,并且還將其與經濟活動分類、地理信息系統聯系起來,其功能的發揮日益充分。美國的機構代碼主要是由信用公司來使用,首先注重的是其社會服務,并為國家的電子政務建設夯實了基礎。綜合而言,我國的統一代碼也應該具有以上功能:及政府行政管理、統計、社會信用和信息服務,這也是今后我國統一代碼建設的一個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