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女神穆洛娃的巴赫柔情
從“不安分”的跨界開始,再以“農家女孩”的方式返璞歸真,理性的巴赫終成美妙的琴歌。

近日,享譽世界的小提琴大師穆洛娃與拜占庭學院古樂團的樂手們在上海演繹了巴赫。
盡管穆洛娃和樂團以巴洛克樂器來營造復古的氛圍,但坦白地說穆洛娃演奏的巴赫并不像我們普遍印象中巴赫的風格。
若說海菲茲(Jascha Heifetz)的巴赫精準而冷峻,穆特(Anne-Sophie Mutter)優雅而深沉,希拉里(Hilary Hahn)干凈而單純,那穆洛娃則是溫柔而多情了。她的“不同”讓我們看到了在理性與優雅之外,巴赫也可以充滿女性的柔美,也可以用整個樂團的聲音來淺唱低吟。

在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中,穆洛娃幾乎在每個躍進都用了一個短小的漸強與急弱,而在每個段落的結尾又加上了一些呼吸般的自由速度。
更妙的是樂團的聲音如同她弓梢留下的彩虹,仿佛空氣與時間的流動都為之停頓片刻。
行板的第二樂章中她對那幾個長音(二分音符)的處理果真如天籟的人聲一般——一段克制的吟唱后加上一個妖嬈的氣音,不得不讓人聯想起文藝復興時期情歌的唱腔,而她底子里的古典韻味又讓她的音色更接近花腔女高音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的聲音。
在樂器的選擇上穆洛娃似乎也刻意地追求柔美。她換上音色溫暖的羊腸線,又使用一把現代制琴師做的巴洛克琴弓,或許都是為了隱去現代提琴的“器械感”。
那聲樂性十足的柔情款款卻又這般內斂,如同在一個小小空間里對著自己吟唱的鄰家姑娘,而擠在窗臺外窺聽的人們早已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難怪樂評人蒂姆·阿什利曾在英國《衛報》寫道:“ 聆聽穆洛娃演奏的巴赫,是你所能體驗的最棒的一件事。” 當然,柔美二字遠不足以概括穆洛娃的演奏風格。
她的演奏風格中的精神內核,其實來自她不安分的成長經歷。
穆洛娃從一開始就不是個“本分”的古典音樂演奏家。1959年出生的她在莫希科音樂學校學琴的時候“不幸”跟了一個整天忙于上臺演出的音樂家,列奧尼德·柯崗(Leonid Kogan)。事實上穆洛娃是跟著柯崗的助手學了八年琴。
宿舍里的那些外國學生們對她的影響倒是更大些。他們手里有各式各樣的西方音樂的磁帶,包括搖滾、流行和爵士樂。
生活在前蘇聯的穆洛娃是絕不可能在市面上見到這些被視為“資本主義毒瘤”的音樂的。而恰恰是這些音樂在她心里種下了一個向外界探索的愿望和一種不甘的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