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時4年,讓世界首例“坑面女”重獲正常容顏;他讓世界各國充分感受到中國軍事齒科的崛起。他就是軍事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趙銥民教授。
趙銥民教授是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是他履職的第十個年頭。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醫衛組的小組討論會結束后,本刊記者如約采訪了趙銥民教授。他介紹說:“今年我帶來了3份提案,除了關于我們軍隊改革的之外,我還重點關注了健康中國建設過程中的醫學教育問題。”于是,采訪就從他的提案談開了……
醫學院校繼續擴招
將促生大量不合格醫生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綱要對加強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強調要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醫學院校擴招,到了需要重視的時候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將產生大量合法卻不合格的醫生!”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醫衛46組的小組討論會上,趙銥民的一席話戳中了委員們的“痛點”。
討論會結束后,記者采訪時談到這個話題時,曾任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院長、第四軍醫大學代理校長,一直是第四軍醫大學教授的趙銥民委員表示:“我既是醫生,也是教育工作者,醫學教育是健康中國非常重要的一環。”
趙銥民教授說:“這些年我國的醫學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醫學院校的發展為我們全國輸送了數百萬醫生,也為我國解決了大量醫學問題。但從整體上看,我們的醫學教育質量近年來呈下滑趨勢,我們醫科院校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有所下降。”
趙銥民教授接著介紹說,在過去的兩年間,他在全國17所醫科院校實地調研后發現,在省屬醫學院校的設置權由教育部下放至省級教育部門后,就業導向思維導致各地醫學院校飛速擴容,由改革開放初的4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300余所,專業設置更是五花八門。“有的學校一年內僅口腔醫學生就招了1000人,一個班竟有80人。”趙銥民教授說,“一些不具備資質的院校也紛紛加入其中,導致臨床教學質量滑坡嚴重,1000名口腔醫學生,臨床教學基地卻不足200平方米。”
他認為:“雖然近些年醫學院校臨床技能競賽如火如荼,但并不能掩蓋大部分學生臨床能力不足的問題。我曾到一所剛剛拿到全國臨床技能競賽一等獎的學校調研,任課老師告訴我說,為了比賽,學校專門讓8名尖子生進行集中培訓,但其他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卻稀松平常,甚至很差,這一現象較為普遍。”
“中醫院校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趙銥民教授說,剛才在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主任楊金生教授也表示,中醫院校由原來的24所擴大到目前的100多所,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好的學校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能達到90%,差的只有50%”。楊金生委員認為,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在缺乏約束機制的情況下,擴招能給學校帶來豐厚收入,但學生畢業時能否順利通過醫師資格考試,卻與學校無關。
健康中國建設要從公民的
學生階段開始
提到健康中國建設這一話題,趙銥民教授開門見山地表示:“建設健康中國,需要‘贏在起跑線上。”他說:“這一方面需要提升我國醫科院校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我國輸送高素質的醫療人才;另一方面要從公民的學生階段開始,加強健康素養方面的教育,讓公民對健康有更科學更完善的認知。”
趙銥民教授認為:“我們的醫學教育首先是按照世界通行的、醫學生培養的規范,嚴格地進行基礎理論的培養,臨床技能的培養,臨床能力的、經驗的積累和培養來完成基礎教育。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通過大量的國際交流,派出了大量的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取經,已經引進了很多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一些教學理論,對我們的醫學教育起了很好的提升和幫助作用。應該說我們現在與國際最先進水平,可能某些學科還有一些差距,但是我們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我們距國際先進水平也越來越近了。在醫學的不少領域,我們已經開始領跑世界。”
他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說:“健康中國是我們全中國人的中國夢。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不僅是醫療技術、醫療服務的整體的提升,還包括全社會、全民族的觀念的轉變和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我們整體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醫保體系的建設,就像構成一個網,也像建造一個很大的房子。對于‘健康中國這么一個大房子,要靠著一根一根的柱子,共同把它撐起來,這才能最終實現我們健康中國的偉大目標,而醫學教育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柱子!”
趙銥民教授說,醫學教育、醫生素養與醫療服務水平環環相扣,醫學教育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后兩個環節。建議適當提升醫科專業的開辦門檻,出臺相關培養方案,系統規劃高校培養醫科學生的目標措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動手操作能力,從源頭上保障健康中國建設大業的順利實施。
他認為,我國公民目前健康素養偏低,這也導致我國公民中患有慢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國家應該將公民健康素養融入公民教育的各個階段,應針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教育階段制定相應計劃,普及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公民健康素養的快速提升。前面說了,醫學教育、醫生素養與醫療服務水平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而醫學教育的好壞則直接決定了后兩個環節。鑒于目前醫科院校數量激增,但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我再次強調,國家應該適當提升醫科專業的開辦門檻,出臺相關培養方案,對高校培養醫科學生做更系統的規劃,要同時提升醫科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從源頭上保障健康中國建設事業的順利開展。”
醫生購買責任險可借鑒農業險
在剛剛結束的小組討論會上,醫患關系也是委員們熱議的一個話題。
關于目前的醫患關系,趙銥民教授說:“能夠理順醫患關系,無疑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的醫患關系比較嚴峻,這是誰都不否認的事實。”在談到解決方式時,趙銥民教授認為,我們采取的種種舉措,更多的只解決了“表”的問題,“根”的問題仍未解決。“要做后置處理,更重要的應解決源頭問題,而源頭即為建立預防機制和合理的醫療差錯、醫療事故的保險機制。”他認為,推進設立醫療責任險,是化解醫患矛盾的“好方子”。
趙銥民教授繼續說:“在我國,應大力推進醫師執業的責任保險制度,這是國內外很多實踐證明的一條最重要的解決醫患關系的基礎解決方式之一。”他還介紹說:“我在以往的調研中發現,目前保險公司提出的醫療保險金額較高,由于我國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相關的賠付率較高。如沒有大量醫師購買責任險,保險公司必然不愿開設此險種。一定要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積極購買且買得起,才能使經費降下來,但以目前我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來看,如讓醫師個人來承擔,仍面臨‘買不起的現狀。”
在采訪中趙銥民回憶說,2014年,有個病人在陜西一家醫院做青霉素皮試,結果很不幸病人去世了,后來才知道這個病人對青霉素高度敏感。糾紛發生后,官司打到法院,法院幾經調查,確證醫院處置行為沒有過錯;但因為家屬情緒和反應非常激烈,法院還是判決醫院賠償17萬元。對此趙銥民教授舉例說,“10年前兩個汽車撞了,司機會吵架甚至動手,但現在如果兩輛車碰撞了,司機們一般不會吵架,雙方會馬上打電話給各自的保險公司,讓他們介入處理,這就是法治智慧的體現。”
“其實醫患糾紛難以化解的根子,是責任和賠付問題。”趙銥民教授舉例說,“為什么馬路上司空見慣的交通事故,一般都能很快化解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第三方保險公司在后邊擔著,每個人的損失都能夠得到補償,人們也就不會因此而大動干戈了。將這個處理方式移植到醫患糾紛中,就是要想方設法轉嫁執業風險,減輕經濟賠償負擔,讓醫療責任保險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
“醫療責任保險是世界各國緩解醫患糾紛最通用的方式,在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相關部門從2007年就開始為醫療責任保險提供政策支持,但時至今日,醫療責任保險的覆蓋面仍然比較低,覆蓋率不足10%,整體呈現‘叫好不叫座的狀況。”趙銥民委員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四:投保費用過高、險種單一,醫療機構參保積極性不高;保險范圍窄,醫院不愿意接受;理賠程序復雜,醫療問題處理周期長;投保醫院少,盈利低,保險機構承保的積極性不高。
另據記者了解,目前北京阜外醫院、積水潭醫院等正在嘗試的手術意外險,就帶有無過錯風險賠償的性質。在剛才的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張澍教授介紹稱,阜外醫院從三四年前試點手術意外險,患者可自愿參保,保費五六百元。患者參保后,即使醫院沒有過錯,但只要病人手術后出現“一個并發癥”,保險公司就賠1萬元,手術后3個月內,哪怕患者是自己回家摔倒導致死亡的,保險公司也會賠付10萬元。如果能建立無過錯醫療風險賠償制度,醫患雙方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渠道,不至于訴諸暴力手段。
因此趙銥民教授建議,醫生購買責任險可以借鑒國家鼓勵農民購買的農業險經驗,如果農民某一季沒有收成,購買農業險后國家賠償,具體由國家、當地政府與個人三方共同承擔。以此為借鑒,政府可以實施醫療責任保險補貼機制,采取“三方分擔法”解決醫療責任保險投保資金問題;制定強制推廣普及醫療責任保險政策,保護醫療機構和醫生的權益,分解醫療風險;擴大醫療責任險種,放寬保險范圍,優化理賠程序,解決保險種類單一、醫療機構投保積極性不高、賠付程序繁瑣等問題;繼續加大推進大病保險信息平臺建設,加強對保險公司的監管,保障參保群眾的合法權益;鼓勵保險業不斷創新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水平。在具體操作層面,目前醫師責任險的購買金額可以嘗試國家四成、單位四成、個人兩成的比例共同承擔。“全部由國家承擔,負擔太大;由醫院承擔,則效益會受很大影響;讓醫師承擔更不可能。我認為這種三方分擔一點的方式,四四二的配比方式,現階段是可行的,有助于我們緩解醫患矛盾。”趙銥民教授說道。
在采訪中,趙銥民教授還深有感觸地說:“2016年7月,我參加了一所醫學院校的活動,當時一名青年醫生的演講,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這名醫生講道,我期望有一天,能穿著白大褂,心情平和地去救治每個病人,我希望每天醒來沒有上班前恐懼的噩夢,我們不用戴著鋼盔,帶著警棍走向辦公室!”這番話在趙銥民教授看來,不僅是那位青年醫生的希冀,也是中國所有醫務人員的夢想。
忠實履職,為民生福祉建言獻策
據記者了解,自2007年擔任政協委員以來,趙銥民教授提出了不少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有獨到見解的意見和建議,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及采納落實。如他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提高自然分娩率的建議》《加強國民急救知識培訓》《破解同工不同酬問題》等的提案,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這些年來,趙銥民教授針對農村醫療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和國家醫學教育體系建設完善等先后提交了諸多提案,其中6個被采納立案,被國家列為指導性文件。為了忠實履職,他及時了解基層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份份有關醫療衛生改革、軍事醫學教育改革、提高自然分娩率等的提案;2016年,他提出了《關于治理農村垃圾的提案》,得到國家住建廳和農業部的積極回饋,其中多條建議已被采納。這件提案還被陜西省政協納入月度協商議題專門研究,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落實。在這份提案受到重視和落實后,他又將關注目光投向醫療垃圾處理問題上。“因為隨著醫療活動越來越廣泛,群眾對防患意識越來越增強,對醫療垃圾的防控也越來越重視。”他表示,醫療垃圾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衛計委出臺了有關醫療垃圾管理的規定,促使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落到實處。
“隨著軍隊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在醫療領域中運用好資源為部隊、百姓服務,成為2016年我調研的主要課題。”身為來自軍隊的全國政協委員,趙銥民教授心系軍隊發展,情系國防建設。他表示,“要通過軍民融合發展,運用軍隊新型保障機制,更好地為軍隊和老百姓服務。”他曾經親自帶隊,前往西安、寶雞、石家莊、南京、徐州,甚至遠赴烏魯木齊、喀什等地的軍隊院校、當地醫院進行調研,撰寫出上百頁的《關于軍隊資源配置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報告上報中央軍委后受到高度重視。
采訪到最后,趙銥民教授說:“回到健康中國建設的大話題上,我認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建共享。‘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這項工作,系統規劃高校培養醫科學生目標措施,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動手操作能力,從源頭上保障健康中國順利實施,最終讓13億多人民以更加健康的姿態,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專家簡介
趙銥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少將軍銜,專業技術三級,總后優秀教師,總后科技銀星,軍隊院校育才金獎獲得者。曾任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院長、第四軍醫大學代理校長,世界軍事齒科學會輪值主席,現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國際頜面缺損修復學會理事等職務。長期從事口腔修復學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17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表論文182篇,被SCI收錄36篇;獨著《頜面贗復學》(上、下卷)系列專著;培養博士生24名、碩士生3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