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直面現實,關注民生”是很多國家或地區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但在我們這樣一個素來崇尚“清談”的國度里,這一主題一直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著。縱使觸及社會話題,亦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很少會作深度切入——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依然未能脫離這一“傳統”。比如浙江卷作文題的選題就放在“如何把握自己與虛擬世界的距離”上。
“如何把握自己與虛擬世界的距離”這個話題算不上新鮮,最近這幾年里每年都有省市在高考作文中對這一問題作探討,而且答案也了無新意——無非就是要擁抱現實,不能沉湎于虛擬世界,要保持與它的適當距離云云。縱然你可以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將來還能在虛擬世界里看病、看球、看新聞……但你一定要有一顆現實的心,要注意真切感受現實世界里的風俗風情、人間百態。
今年全國卷Ⅲ出了一道頗具“正能量”的作文題,作文材料是一則先進人物事跡。材料中小羽的正面意義不僅在于她在自己的專利產品被假冒之后以德報怨、無私奉獻、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行為,更在于她有不凡的見識。她抵制假冒偽劣商品、拯救花茶市場不是依賴于嚴查、嚴防這種種高壓政策,而是公開工藝流程,拿出自己的專利與大家共享,以此來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規范市場。她的舉措拯救了產品,挽救了市場,也使自己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細細想來,公開、共享與共同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絕不僅僅在商界或企業界適用。
關注社會自然免不了要關注那些漸行漸遠的鄉土文化。文化是我們的先人留給這個世界、留給后人的最珍貴的遺存,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悉心傳承。這個任務可謂任重而道遠。北京卷的另一篇“二選一”作文題便是讓考生借助剛去世的陳忠實先生的一篇散文(《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分析今年在春晚唱紅的華陰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這道文題說“老腔”已成一種象征,讓考生分析千里之外的黃土高原上流傳于民間連當地年輕人都不怎么感興趣的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何以令人震撼”,多少有些為難考生了,但我覺得確有必要。華陰老腔是屬于秦川大地的,更是屬于中華民族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像珍惜祖輩的遺產一樣去珍惜它。從這一意義上說,北京卷是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警醒我們像關注物種消亡一樣關注文化流失。
北京卷“微寫作”中的一道題目也很值得嘉許:請以“荷”為題,寫一首詩或一段抒情文字。中國曾經號稱“詩的國度”,然而如今的高考作文寫作要求中幾乎都標明了“詩歌之外,文體不限”。正是北京卷的這一小小的舉動,讓人依稀看到我們詩歌的香火未斷,讓人對我們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依然存有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