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井國++于紅敏
摘 要:“3+4”直通本科分段培養模式實施已近三年,教育界對此各有看法,本文主要從“3+4”數學教學與普高、對口升學教學的區別、“3+4”數學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學習現狀等三個方面論述,淺談一下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
關鍵詞:“3+4”直通本科分段培養模式 中職 數學教學
2014年國家試點中職與普通本科實行“3+4”分段貫通培養,各中職院校紛紛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承擔試點工作。筆者有幸成為這次試點的責任人之一,擔任“3+4”班級的數學教學,現將筆者從事“3+4”教學以來的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3+4”教學與普通高中、對口升學的區別
“3+4”分段培養政策為專業興趣濃厚、文化成績不太突出的學生提供了優越的平臺。這些學生不僅避開了高考的壓力,而且能較早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能更從容地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課程。首先,從教學難度上看,相較于普通高中,“3+4”數學教學更側重基礎,主要是為專業發展和大學后續學習夯實地基,因此相對來說內容可以講簡單一些。相較于普通的對口升學學生,由于培養目標的期望值更高,所以在教學內容上難度要稍高一個層次。其次,從培養目標來看,普通高中和對口升學的學生需要參加高考,而高考側重選拔性,所以數學教學容易變成面向尖子生的精英教學。
二、“3+4”數學教學的課程設置
僅就筆者所在省份而言,2014年有6所中職學校招收“3+4”學生,課程上都選擇了與普通高中相同的課本。數學課程方面,主修人教社A版必修1、2、3、4、5,選修各學校則自主安排。為了讓學生進入大學后能夠更好地學習高等數學,筆者學校積極探索,在和各兄弟院校反復鉆研的基礎上,各院校基本都選修了適合理工類學科的選修系列2,即選修2-1,2-2,2-3。其中必修部分的學習是為了解數學的基本思想,學生的數學思維,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意識,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而選修系列主要為學生進入大學的后續學習做鋪墊。
三、“3+4”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分析
“3+4”政策作為一項新的政策,在社會上的認識程度還不高,家長普遍持有懷疑的態度,因此在生源上很多是降線錄取,偏科現象比較普遍,數學可以說是重災區。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筆者發現“3+4”學生的數學學習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較難適應初高中數學思想和方法上的轉變
學生們在初中數學學習以形象、定量的數學知識為主,而高中數學以抽象、變量的教學知識為主,這就要求同學們思維方法要更加理性。例如:必修一第一章學習集合和函數的概念,這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語言,第二章的函數性質更是依賴于抽象思維和運動變化的思維,這些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接受起來不太容易。另外從初中到高中數學的知識量劇增,所以初中死記硬背式的學習無法適應高中學習,高中數學學習更需要舉一反三的抽象概括能力。
2.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比較差
“3+4”的學生在初中大多是被老師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地“看”出來的。到了中職學校,學習氛圍相對寬松,雖然多數能夠做到課上認真聽講,但是很多學生課下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不高。僅限于被動完成教師所留的作業,不主動學習和復習,學習大多具有依賴性,遇到稍難題目就退縮,等著老師給講解。
3.沒有較好的學習方法
首先,表現在課堂學習上,教師在課上會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的講解,最后形成結論。但很多學生上課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意識,聽課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識掌握非常片面,還盲目自信。還有些學生只記結論,不關心過程,時間一長,結論就忘了,做題時亂套題型,機械模仿。其次,課后復習的意識不高,不會復習是他們的通病。大多數學生反映,上課老師講的所有題目都聽懂了,可是下次遇到還是不會。這就是典型的不會復習的表現。如果能做到每日一小結,次日一復習,每周一回顧,就能很好地避免遺忘。
“3+4”直通本科分段培養模式實施已近三年,教學中所暴露的缺陷明顯,但不可否認,作為文化課與專業課搭建的一座橋梁,作為中職院校與本科院校銜接的一個出口,作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契合的一處轉折,這個政策的實施是成功的。
(作者單位:承德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