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小青
摘 要:數學教材是學生獲取數學信息和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數學課程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然而,絕大部分中職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并未養成閱讀教材的良好習慣。本文從課前、課內、課后三個環節來闡述如何引導中職生閱讀數學教材,解決中職生數學閱讀能力差、數學語言水平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適合自己水平的發展,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
關鍵詞:中職生數學教材 學案引領 閱讀策略
自2014年起,李克強總理連續三次將“倡導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他說:“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數學教材是學生獲取數學信息、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數學課程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
然而,絕大部分中職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并未養成良好的閱讀教材的習慣,數學課本僅當習題集用。隨著中職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及新高考的逐步推進,中職學校文化課課程與專業課課程的開設比例再三調整。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高一高二數學課課時從最初的6節逐步縮減至3節,而教學內容并未多大刪減。面對會考以及升學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中職學校的一線數學教師更應順應李克強總理的號召,培養學生對數學教材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明白數學閱讀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他們通過閱讀成功地學會了一些東西,從而提高學生數學閱讀的自覺性,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本,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筆者使用的數學教材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分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同步配備豐富的數學化教學資源,具有較好的知識實用性、結構合理性、教學適用性和使用靈活性等特點。各章都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設置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系統化的介紹“公式編輯器”“Excel”“幾何畫板”等軟件的數學應用,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正文邊白新增二維碼功能,可觀看相關知識的視頻、圖片、文檔,為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可直接使用的資源。因此,教師應多方位、多角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來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一、課前:學案引領,熟悉教材的內容與結構
數學教材內容具有抽象性、簡潔性等特點,學生閱讀教材時很容易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前預習學案與任務驅動,引導學生理順各個知識點,增強學生閱讀教材的可持續性,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編寫學案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突出對基礎知識、基本內容、基本技能的設計,難度要適中,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能獨立完成學案中四分之三的內容,預習時間要控制在40分鐘以內。
第二,要緊扣教材內容,遵循教材編排的合理性,避免給學生造成閱讀障礙。
第三,要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對一些很基礎的知識,如概念、公式、運算法則、定理等,可以以填空、畫線、列表、作圖等形式完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重點,找關鍵詞;對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分層次精心設計閱讀思考題,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突破閱讀障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適合自己水平的發展。
第四,要體現教材的信息化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引導學生掃掃正文邊白處的二維碼,觀看相關知識的視頻、圖片、文檔,上網學習、下載數字化教學資源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五,要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既可以作用于課前預習,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完善學案作為課堂筆記以及今后學生的第一手復習資料,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這樣,以預習學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能夠讓學生粗略把握新課的內容及重難點,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激發閱讀興趣,同時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情,為課堂上的精講點撥做準備。
二、課內:以學定教,指導學生制定閱讀策略
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在預習學案中存在的問題,以學定教,結合教材內容設置一些易錯題讓學生練習,在暴露出各種問題后,讓他們再次閱讀教材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討論,使他們對教材中的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在課內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形成閱讀策略,如:提醒學生在閱讀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等基本知識點時,要弄清概念的實質,公式、法則、定理的條件與結論及其推導的依據,注意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在閱讀幾何部分時,要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把概念、定理圖形化、符號化,實現文字描述、數學符號、圖形表示的統一;在閱讀例題時,要分析教材的解題思想和方法、每步推算的根據和理由、有無其他解法,并能適當進行變式,做到舉一反三;在單元、章節復習時,提供框圖表格引導學生進行復習性閱讀,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理解。
三、課后:開設任選課,延伸教材內涵
近幾年,隨著中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推進,各校開設了形式多樣的選修課。一線數學教師應借此契機,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有意識地開設一些既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又有助于平時數學教學的任選課,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從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的角度出發,利用教材每章節后提供的閱讀材料可作如下嘗試。
在給高一新生的第一堂數學課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總目錄,簡單地介紹每一章后的兩塊欄目,例如:在高教版《數學》(基礎模塊)上冊(修訂版)的第一章《集合與充要條件》后介紹了現代信息技術應用1“如何在Word文檔中錄入數學公式”以及閱讀與欣賞欄目“康托爾與集合論”,消除學生頭腦中固有的數學書枯燥、乏味的印象,同時在數學教研組中應申報開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數學閱讀與欣賞等與教材相匹配的任選課。這樣,既避免了學生今后選課的盲目性,又提高了開設數學任選課的成功率,從而真正做到教材的延伸與拓展。
另外,任選課的內容安排應結合數學的教學進度,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只有接近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外閱讀量,擴大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創新能力。
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里提到:“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引導學生讀懂數學教材,解決中職生數學閱讀能力差、數學語言水平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學習、領悟、吸收和內化教材的智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適合自己水平的發展,以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李廣全等.數學(基礎模塊)上冊(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周萬強.數學教學中學生閱讀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教育研究,2007(4).
(作者單位:寧波建設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