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 王策 金映雪
摘要:指出了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地域的文化是由三個方面相互影響共同形成,分別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這三個方面互相聯系、影響并且最終形成了該地區的地域文化,進而滲透入景觀設計之中,使一個地區的景觀有別于其他。基于此,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了地域文化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景觀設計; 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社會環境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4602
1 自然環境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
自然環境如氣候、地理地貌,都會限制園林建設,又會促使形成屬于本地區特有的景觀形式。早期人們會模仿自然建造園林,中國古典園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獨特的風景式園林,英國有大面積的牧場風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國古典園林便有開闊的草地、自然彎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徑,成為另一種風景園林。
不僅自然界的整體面貌影響著人們的建園構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氣候也會影響到。意大利古典園林被稱之為臺地園,正是因為意大利國土中80%為山地和丘陵,園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開辟幾層平臺來建造園林,可以說地理地貌促使臺地園成為意大利古典園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國家多是沙漠戈壁,氣候炎熱,植被稀薄。因此伊斯蘭園林多用樹、建筑來營造陰影使環境涼爽,避免日光直射,營造水體同時調節小氣候。因此古典伊斯蘭園林便有了庭院風格。
由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觀其實是一種人們對抗地域自然環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環境,用來營造舒適環境的手段,這也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
2 人文環境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
周維權先生說過“園林乃是為了補償人們與大自然環境相對隔離而人為創設的第二自然[1]。”園林是以人為中心而主導建造的,人文環境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非常深遠。從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宗教信仰、文學、美學、哲學等,都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園林中的各個角落。
從古至今,造園的演變都是隨著不同時期人們思想方式、美學、哲學等的變化而變化的。18世紀之前,古典園林大體分為規則式與風景式兩種。東方園林以我國古典園林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天人和諧的境地,這是由于儒、道、釋三種意識形態決定的。儒家倡導“仁”、“禮”,表現在園林中則是自然生態美與人文生態美并重;道家學說主張“無為而治”,崇尚自然并發展以自然美為核心的美學思想;釋即佛家講“悟性”,表現在園林中就是對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這幾種哲學思想便引導中國古典園林走向風景式。西方園林以法國古典園林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規矩格律,表現為一種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為西方哲學提倡人力能夠影響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創造來實現的,人造的園林藝術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個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園林走向規則式。
世界上宗教對于人們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經》中描述古猶太人對人間理想居所是“伊甸園”;佛教對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環境——極樂世界,在凈土宗的《阿彌陀佛》經中做了描述;伊斯蘭教在《古蘭經》中為安拉的信徒描述了“天園”的生活情形[2]。在這些宗教中對于造園影響最深遠的便是伊斯蘭教。古典伊斯蘭園林庭院設置十字交叉的四條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處通常放置噴泉、水池。種植了大量的果樹不僅遮陽也可以采摘,象征永遠取之不盡的水果。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古典伊斯蘭園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園”為模板,可見伊斯蘭文化在園林中的影響。
人文環境不僅可以影響園林風格,也會影響到一個園林中的細節,包括鋪磚圖案,雕塑種類,顏色,照明樣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環境對于園林設計是重要性。
3 社會環境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
社會環境對于園林的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明顯的就是古典園林的封閉式、內向式轉向為現在的開放式、公眾式的公共綠地。社會大環境的發展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的社會文明,到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工業社會,再到現在以信息、網絡為主導的信息時代。每一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都會引起園林的發展和新趨勢。工業社會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產階級崛起,人們追求自由與平等,在1857年美國中央公園誕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園之一,也是近代公園的開端,園林不再是為權貴所私有的財產,而是為大眾服務的公共場所。經過多種公園風格,如極簡主義、表現主義、結構主義等變化,由于人類對于自然的破壞,人們更加關注生態修復,后來便產生了的生態主義。而到現在的信息網絡時代,全球化的社會帶來趨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園綠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義的倡導便產生了,其實也是回到建園的初心,從當地的自然、人文、社會環境出發,建設適于本地區人們使用、社會認同具有歸屬感的公園綠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認的“花園城市”,但它也是從工業化時期環境被破壞的狀況下走向了花園般城市的,這都歸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會環境。1965年建國后迅速的工業化使原有綠意盎然、田園般的生活環境變成了高樓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識到問題并且做出了決策[3]。20世紀70年代制定道路綠化規劃,80年代引進植物、設休閑設施,90年代發展主題公園建立生態廊道系統,21世紀進行城市空間立體綠化。這些使新加坡的“花園城市”目標成為現實,由此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對于景觀行業、對于人居環境的影響力[4]。
4 結語
一段時期的園林景觀設計風格并不是由一個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單單因為自然環境或是人文環境或是社會環境,因為這三個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而這三個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個地域獨特的文化,因此園林景觀設計應是受地域限制的,體現地域特色的,為當地區人們服務的,是充滿認同感、歸屬感的。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酈芷若,朱建寧.西方園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朱立珊.城市細節:新加坡城市設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4]易娛竹.“花園城市”到“城市花園”——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見聞[J].中華建設,2015(1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