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祝平+楊勁松
“優質校”建設是當前高職院校關注的中心,其建設的軸心應在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輸出成效上。有別于普通高校的社會服務專項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都是高職院校輸出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生成環節,其輸出成效以及造成的社會影響是推動高職院校科學發展的中軸,也是衡量學校是否優質的重要指標,更是高職教育提升社會吸引力的重要籌碼。
優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是提升學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前提。優質校建設不應該成為學校的“名利場”,為財政補貼和招生生源而拼爭,而是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引領中國高職教育健康發展。因此,強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個重要供給側環節的改革質量十分重要。
高職教育經歷了“示范校”“骨干校”建設的黃金期,軟硬件環境大有改善,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但在為高職教育唱贊歌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當前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些現實問題。部分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紊亂,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中庸、懶、散現象嚴重,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一些院校仍然存在與區域經濟發展無關或同質化嚴重的專業,部分專業課程體系依然不盡合理,有些專業的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學生厭學棄學現象并不鮮見;相關校企合作政策配套缺位,深化產教融合瓶頸難破,學生實習實訓環節質量大打折扣。優質校建設應直面這些問題,不斷診斷與改進,確保技術技能人才的輸出質量。
與本科院校相比,科研是很多高職院校的薄弱環節,也導致了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夠。高職院校應強化“地方性”和“職業性”優勢,加強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將科研對象、科研重點、科研目標牢牢鎖定在應用研究上。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教師應緊盯高職教育發展前沿問題,注重實證研究,注重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使自己的研究服從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為當地政府決策和學校長遠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就科技研發來說,教師要根據區域重點支柱產業的發展要求,深入行業企業一線,與當地政府、園區、行業、企業緊密合作,共建集“教學、實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平臺,充分利用校企名師名匠資源,以區域內中小微企業為服務對象,解決生產實際中的一些難題,服務于企業產品的改進和升級。
另外,高職院校應在產教深度融合、社會培訓服務、國際化辦學三個方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
發揮政府、學會組織的作用,為行業企業做好服務,實現校企合作雙贏,這些對突破校企深度合作瓶頸十分重要。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高職院校要協調好與政府部門的關系,為當地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議,贏得政府信任,為區域內校企合作牽線搭橋;各種形式的學會組織也要利用好這一平臺,促進各級政府的頂層設計更科學,促進政府相關部門合理解決問題,破解影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礙;另外,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一定要主動應對,為企業做好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贏得企業的青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回校企深度合作的機會。
社會培訓與職業教育本是一對孿生兄弟,也是高職院校最直接的社會服務形式,更有可能是未來職業教育做大做強的可行性路徑。高職院校雖然現在已經感受到了生源短缺的陣陣寒意,但全日制生源帶來的管理便利以及財政資金的滿足感,仍然讓許多院校樂此不疲,力拼全日制生源儼然成為了高職院校的第一生命線。殊不知,這為高職教育未來的發展以及現代學徒制改革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招工即招生”“多路徑拓寬招生渠道”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在目前看來,受體制機制和相關政策制約,也由于高職院校小富即安的思維局限,這些可能還只是一個美麗的愿景。高職院校應在拓寬培訓路徑和社會化辦學方面進行更多的思考,為高職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
中國高職教育發展成績顯著,但辦學質量、管理模式、專業建設標準、人才培養質量與國際接軌的高職院校并不多;國際化師資、國外留學生、畢業生就業的國際化水平離真正的國際化還差得很遠。作為國際化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首先應該有很好的國際化教育產品和資源保障,沒有好的產品,僅僅靠拉人頭湊留學生人數的做法不可取,也會給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留下國際笑柄。高職院校不能好高騖遠,應在課程建設、校企合作方面汲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提升專業建設標準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內外舉辦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吸引更多的境外留學生,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國門,走務實可行的國際化高職教育發展之路。
(檀祝平系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楊勁松系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