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文
摘要:介紹了平遠縣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本情況和管理成效,分析了生態公益林補償與商品林價值及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省級生態公益林;商品林;成效;問題;建議;廣東平遠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15902
1 引言
平遠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轄12個鎮,總人口26萬人,林業用地面積108806.6 hm2,占國土總面積137917.1 hm2的78.9%,森林覆蓋率78.25%,活立木總蓄積785萬m3,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縣。
2 生態公益林
生態公益林是指為人類生存、生活和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優良生態環境為目的的森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
2.1 基本情況
2016年平遠縣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850452畝,占林業用地面積1632850.5畝的52.08%,生態公益林中Ⅰ類、Ⅱ類林面積所占比例為88.7%,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于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大型水庫周邊、江河沿岸、高速公路、國省道沿線等區位重要的山頭地塊,林種為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該縣生態公益林面積,包括國有經營21586.86畝,村、組集體統一經營227631.02畝,自留山、責任山571019畝,個人(多人)聯合承包5016.5畝,集體(公司)承包3543.8畝,聯辦經營2580畝。
2.2 管理成效
2016年全縣生態公益林區內沒有盜砍、濫伐和亂征占用林地違法行為。森林火災受害率為0,生態公益林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率100%,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目標。同時,生態功能等級得到有效提高,2016年平遠縣生態公益林Ⅰ類林、Ⅱ類林比例達88.7%,隨著生態功能等級的提高,逐步改善了氣候環境,減少了大氣污染,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2.3 補償標準
2016年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分為損失性補償和公共管護經費兩部分,損失性補償資金占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總額的75%,管護經費占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總額的25%。2016年基礎性補償資金補助標準為20元/畝,其中損失性補償資金15元/畝,管護經費5元/畝。
2016年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激勵性補償資金補助標準為8元/畝,結合該縣生態公益林生態區位和保護等級的實際,該縣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激勵性補助資金實行差異化補償,廣東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19305.4畝和廣東南臺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31039.6畝為重點保護生態公益林,重點保護生態公益林面積共150345畝激勵性補助資金損失性補償按8.8元/畝的標準補償,其余700107畝生態公益林激勵性補助資金損失性補償按5.4元/畝的標準補償。公共管護經費按規定的比例發放,即管護經費2元/畝。
3 商品林
商品林是一種以生產商品為主的林種,是以滿足市場單一經濟需求,生產木材及其他森林經濟產品,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全部目的的人工經營的森林資源。
3.1 基本情況
平遠商品林面積782398.5畝,占林業用地面積1632850.5畝的47.92%。按全縣地形地勢呈南北走向,12個鎮分別稱為“北部鄉鎮”和“南部鄉鎮”。“北部鄉鎮”有差干、仁居、上舉、泗水、八尺、河頭等6個鎮,林業用地面積合計67460.4 hm2,占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的62%,是平遠縣盛產杉木的主要林區。
3.2 經濟價值
在“林業三定”時期落實分山到戶后,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營林為基礎、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并且縣委縣政府又出臺了造林低息貸款或無償貸款的政策,“北部鄉鎮”農民興起種植杉木的造林高潮。隨著木材市場的開放,全縣首先致富的是那些種植杉木、出售木材較多“北部鄉鎮”的農民,于是山林便成了農民的生活來源。目前按該縣木材市場杉木價格計算,杉木規格長4 m×6~8 cm,550元/m3,杉木規格長4 m×8~10 cm,700元/m3。
4 存在問題及建議
4.1 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之間的補償價值
按2016年平遠縣生態公益林種植的杉木平均蓄積7 m3/畝,年平均增長蓄積4%計算,7 m3/畝×4%=70.28 m3/畝;市場價格規格長4 m×6~8 cm,550元/m3,可算出每畝杉木0.28 m3/畝×550 元/m3×60%=92.4元。而2016年基礎性補償資金補助標準為20元/畝,重點保護生態公益林激勵性補償資金補助標準8.8元/畝,則合計28.8元/畝,每畝生態公益林年增收益:92.4元-28.8元=63.6元,生態公益林收入與商品林的經營收入懸殊較大。建議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對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實行分類補償,森林資源豐富、生態效益好的生態公益林適當提高補償標準。
4.2 生態公益林林木采伐
廣東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座落在北部鄉鎮,涉及大部分林地,規劃為生態公益林之后,禁止農民在生態公益林內從事商品性經營活動,給生態公益林區經營商品林的農民和其他經營者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導致當地群眾生活來源大幅減少。建議修改目前的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和廣東省的采伐管理辦法,在生態公益林內允許人工種植的杉木進行撫育采伐或更新采伐,設立一定的采伐撫育區,采伐成熟區。
4.3 利益沖突
因當時的歷史條件、工作的失誤和地籍管理的混亂,山林權證的重填、漏填和錯填的現象較多,造成山林糾紛不斷。隨著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不斷提高,生態區位又較為重要,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只能暫時保存在鎮政府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專賬,隨著時間的增長,補償資金的積累,糾紛調處難度不斷增加。建議政府加大生態公益林區域山林糾紛的調處力度,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組織人力調處山林糾紛,穩定山林權屬。
5 結語
發展生態公益林林下經濟,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科學合理利用生態公益林資源,發展生態公益林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經營利用機制。通過科學地合理利用,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自補能力,能夠根本上緩解生態公益林保護與農民生產生活的矛盾,為生態公益林區農民尋找一條致富門路,從而提高林區農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鄧永林,陳華成.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目標責任制的建立與考核[J].綠色中國,2004(10).
[2]李 信.淺析遵義縣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管理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23(4).
[3]馮曉洪,張時階,吳先基.平遠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與經營管理對策[J].農技服務,2011(10).
[4]陳小波.祁陽縣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管理現狀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技,2011,38(5).
[5]朱金胡,程素蘭,洪萬望.對瑞安市梅嶼鄉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