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欣(遼寧省鞍山市傳染病醫院肝病四科,遼寧 鞍山 114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效果研究
陳冰欣
(遼寧省鞍山市傳染病醫院肝病四科,遼寧 鞍山 114000)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舒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心內科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則采取舒適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失眠、煩躁、腹脹、便秘與腰背痛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滿意度顯著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舒適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患者各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對臨床其他各科疾病護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舒適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癥;滿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泛指因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而導致血流中斷,從而引起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壞死,臨床上可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急性循環功能障礙與休克等,并伴有心電圖的改變與血清心肌酶的增高等現象[1]。有研究指出[2],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心肌梗死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減少患者疼痛,因此臨床上需要一種高效而舒適的護理模式。舒適護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通過對患者心理與生理等方面進行干預,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以積極配合護理與治療,從而促進其疾病康復。本研究為探討舒適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將64例患者作為臨床目標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所有患者均滿足人衛第6版《內科學》中關于急性心肌梗死之診斷,且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其中,觀察組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齡60~77歲,平均年齡(66.16± 8.11)歲,下壁梗死10例,前壁梗死20例,其它部位梗死2例;對照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齡59~77歲,平均年齡(65.64±8.37)歲,下壁梗死9例,前壁梗死20例,其它部位梗死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心內科常規護理措施,即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用藥護理與心理護理等,而觀察組患者則在實施以上護理的前提下采用舒適護理:(1)環境營造:兩人以上的病房,應于床位之間設置簾子以保護患者隱私;白天控制探視數量,將病房的聲音分貝控制在40 dB以下,晚上禁止探視,護理人員盡量減少頻繁操作,以保證患者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將病房溫度與濕度維持在人體最舒適范圍,每隔一段時間開窗通風,病房禁止吸煙,以保證室內空氣流通以及空氣清新;確保病房內光線充足,但盡量減少陽光直射;在患者對花草不過敏的情況下,可在病房內養少許花草,以提升病房的氛圍和患者的舒適度。(2)心理護理:患者常因擔心疾病發展與預后而出現焦慮、恐懼、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動態評估,根據其性格特征與家庭社會背景,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溝通,以及時糾正不良情緒;介紹與其相似的痊愈病例,以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做到愛心、耐心,以增加其安全感與對護理人員信任感,從而積極配合護理與治療。(3)針對性施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疼痛癥狀,根據病情給予患者不同的的止痛藥物,以減少患者疼痛,增進其舒適感;由于患者常需臥床靜養,因此護理人員于患者腰背部墊軟枕,定期為患者翻身,并對長期受壓部位進行按摩,每天2~3次,每次5~10 min;患者嚴格戒煙禁酒,建議患者多食瓜果蔬菜以避免便秘的發生;勤換床單吧、被套,以保持床單位的干凈整潔,于睡前播放一些輕音樂,以增進患者的睡眠。
1.3 檢測方法 患者并發癥采用觀察和詢問的方法進行評估,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的方式進行評估,總分10分,規定8~10分為非常滿意,5~7分為比較滿意,0~4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由Epidata3.1錄入數據,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失眠、煩躁、腹脹、便秘與腰背痛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率高、發病急、死亡率高等特點[3],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急癥,嚴重威脅著我國公民的生命健康。有研究指出[4],在心肌梗死發病之后,患者常伴有失眠、煩躁、腹脹、便秘與腰背痛等并發癥,故而在該疾病的診療中,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是治療的關鍵所在[5]。患者常因擔心疾病發展與預后而出現焦慮、恐懼、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將對疾病的預后造成負性影響,因此需要有效的護理措施予以干預。常規護理因其完全按照醫囑對患者的頻繁操作,缺乏對患者的有效交流,未考慮到患者舒適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患者的不適感,不利于疾病的康復[6]。而舒適護理具有最易懂、最務實、最實惠、最廣泛與最迅速等特點[7],使患者身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均處于最佳狀態,以積極配合護理與治療,從而促進其疾病康復。相對于常規護理,舒適護理則具體地體現了“以人為本人”的護理理念,受到了臨床各科疾病患者及醫務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8]。因此,為進一步探討舒適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將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臨床目標進行干預,從而使相關理論得到了肯定。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失眠、煩躁、腹脹、便秘與腰背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性優于對照組。可以看出,舒適護理可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顯著效果,可明顯地減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其舒適度,有助于疾病的恢復,并大幅度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對心內科護理模式的研究具有指導性,對臨床其他科具有借鑒意義。
[1] 吳有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并發椎管內出血的護理[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6,18(2):95-96.
[2] 郭玉琴.加強舒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質量影響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9):150.
[3] 劉曉芳.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6,22(4):670-673.
[4] 鐘麗芳.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6):82-83.
[5] 郭愛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0(6):785-788.
[6] 董書領,董靈芝,任志艷,等.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對比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18(4):4-5,29.
[7] 于波.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3):106-107.
[8] 王素珍.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212-2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