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遼寧 營口 115000)
綜合護理在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金月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遼寧 營口 115000)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在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開放性骨折且出現術后感染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40例,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恢復情況。結果 兩組術后感染護理結果進行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感染護理有效率分別為75.0%和9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開放性骨折后感染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感染情況,提高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綜合護理;開放性骨折;感染
開放性骨折術后極易發生切口感染,感染發生后易造成骨折不愈合、慢性脊髓炎等癥,不利于患者骨折的正常恢復。開放性骨折術后需要給予全面的護理,防止切口感染情況發生[1],對于已經發生感染的患者則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感染情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本文旨在探討綜合護理在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開放性骨折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后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所選患者均能清楚描述自身的感受,已排除精神病史患者、臟器功能嚴重障礙患者、惡性腫瘤患者。造成患者開放性骨折原因:車禍47例,打擊傷23例,摔傷10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46.2±4.8)歲;觀察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45.6±4.4)歲。兩組患者骨折原因、感染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術后感染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基本護理。患者術后對患者開展最基礎的基本護理,首先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住院環境。需要保證病房的干凈、整潔,避免病房過度嘈雜,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對病房要定期消毒,保持病房內空氣的正常流通,避免污濁的空氣進入病房[2]。另外要讓患者保持放松心態,鼓勵患者多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患者過度關注病情。每天需對患者開展常規護理,測量患者血壓、體溫等,觀察患肢是否有感染情況發生。
(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不可或缺,可以讓患者對疾病有清楚的認識,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時,對于接受能力強的患者應該向患者介紹開放性骨折的相關醫學知識,比如導致開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預防傷口感染的措施、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對于接受能力較弱的的患者應該采取通俗易懂且易于患者接受的方式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同時跟患者家屬積極溝通,與家屬共同配合確保患者能夠快速恢復[3]。在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患者所遇到的問題認真解答。
(3)心理護理。開放性骨折患者會因過度擔心病情而通常在心理上承受著一定的壓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對骨折正常恢復有不利影響。針對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十分有必要。患者入院之初,護理人員就應以合適的方式向患者解釋開放性骨折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對開放性骨折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4]。另外,幫助患者樹立起治療的信心,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患者術后,應當告知患者手術開展情況,讓患者通過接受正面的信息而獲得治療的信心。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交流時,語氣要保持和善,拉近與患者的距離,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4)感染護理。開放性骨折術后極易發生切口感染的情況,需要對患者患肢嚴密監測,避免發生切口感染。由于車禍、摔傷等原因造成的開放性骨折,患者入院之初都會有外傷,皮膚、肌肉等軟組織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和出血情況。這就容易使患肢發生不同程度的感染。護理中,需要根據患者出現的病癥進行相應的止血、止痛和抗感染處理,對傷口處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可用過氧化氫溶液或者生理鹽水清理傷口,用濃度為0.5%的碘伏進行消毒處理,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固定。對于手術切口的敷料應該定期更換,保持手術切口干燥清潔。
1.3 觀察指標 觀察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患者感染恢復情況。顯效:切口無感染情況,無化膿、紅腫爛皮情況;有效:切口感染情況基本得到控制,無化膿情況,有輕微紅腫;無效:患者切口感染情況無好轉,持續化膿,有粘液滲出,甚至加重。對比兩組感染護理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結束后,對兩組術后感染護理結果進行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感染護理有效率分別為75.0%和9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護理效果比較
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極易發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于多方面因素有關。開放性骨折后,患者受損傷組織處于受壓迫狀態,易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滲出的血液會進入組織間隙,導致局部出現淤血,導致血液回流出現障礙。血液回流受阻會導致毛細血管內壓增大,血管通透性增高,組織液外滲也不斷增多。滲出液產生的壓力超過皮膚彈性的限度后,皮膚組織就會出現張力性水泡,從而使發生感染的可能性增高[5]。另外開放性骨折治療過程中一般會給予夾板或者石膏外固定,這會導致組織受壓不均勻,組織液發生轉移,繼而引起張力性水泡。張力性水泡的出現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容易導致感染的發生。另外開放性骨折術后會使血管壁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使機體發生創傷反應,從而出現疼痛反射情況,機體出現的這些反應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液的正常循環遭到破壞,循環受阻,身體出現腫脹情況,引發感染發生。導致感染發生的因素中除了這幾方面外,抗菌藥物的濫用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抗菌藥物使用不規范會導致人體內菌群失調,病原菌和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均被抑制,致使某些病原菌出現耐藥性,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引發感染發生。
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護理是患者術后的主要治療措施。為避免患者術后發生感染情況,術后應對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綜合護理是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促進肢體恢復,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的發生。開放性骨折患者入院之初由于外力作用,一般都有外傷,出現皮膚、肌肉等軟組織遭破壞的情況。因此患者入院之初,應該對患者的外傷進行處理,對傷口進行清理和消毒,為手術做好準備。術后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患肢,嚴密觀察是否有感染情況,對切口敷料進行定期更換,保持切口的清潔干燥。對切口附近的皮膚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引起切口感染。對患者也需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確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幫助患者開放性骨折快速恢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與對照組相比,感染護理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綜合護理在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的應用價值,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朱艷梅.優質護理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9):73-74.
[2] 陳芬,張燕敏.許建建.護理干預對預防消化道手術患者切12感染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24-25.
[3] 高小萍.護理干預對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4,29(7):356.
[4] 常春.開放性骨折術后切口感染的細菌藥敏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6):152.
[5] 林衛紅,陳云志,曾其強.護理干預對預防消化道手術切口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9):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