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振宇,楊雪英
(1.湖南省懷化市第五人民醫院內一科,湖南 懷化 418000;2.湖南省懷化市第五人民醫院超聲科,湖南 懷化 418000)
阿托伐他汀鈣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的治療觀察
舒振宇1,楊雪英2
(1.湖南省懷化市第五人民醫院內一科,湖南 懷化 418000;2.湖南省懷化市第五人民醫院超聲科,湖南 懷化 418000)
目的 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鈣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患者18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成不同療法組:對照組行阿司匹林療法,研究組患者則于該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治療結束后評估療效。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斑塊面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等指標和對照組相比(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TG、TC、LDL-C等指標和對照組相比(P<0.05)。結論臨床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鈣療法作用突出,可改善斑塊面積,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率,值得學習。
阿托伐他汀鈣;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臨床效果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誘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時治療或不長期治療及復查,易致缺血性腦血管病再發,明顯增加致殘率及致死率,增加患者及家庭的負擔。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癥均實施保守療法,然由于藥物種類繁多、藥效作用不一等,致使最終效果大不相同[1]。故而,探究安全、合理的療法成為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評判該病癥的治療效果,現對本院收治者的資料匯總如下,旨在評定阿托伐他汀鈣的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患者18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成不同療法組:對照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齡40~89歲,平均(68.8±1.8)歲;合并癥:60例高血壓,32例糖尿病,28例高血脂;研究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齡41~92歲,平均(68.9±1.9)歲;合并癥:63例高血壓,27例高血脂,31例糖尿病。兩組患者的合并癥、年齡段等臨床資料無區別,可給予評定。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180例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診斷,均于入院就診后立即或入院后1-2天內經CT、MRI檢查確診;(2)排除標準:心源性卒中、腫瘤、臟器功能異常、慢性炎癥等患者于治療前排出本次調查。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阿司匹林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療法,藥物方式為口服,每天75.0 mg;研究組患者則于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藥物方式為口服,每天20.0 mg,均為睡前服用。并且,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還需根據其情況行降血糖、抗高血壓類藥物。
1.4 評定項目 臨床治療結束后評定患者的斑塊面積、IMT指標變化情況,標準:所選病例均使用意大利百勝多普勒超聲診斷儀(Mylab70)進行檢測,多患者斑塊相對較多,需取最大、最小斑塊的平均值;并評定其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標,標準:于空腹狀態下抽選外周靜脈血進行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版本為SPSS14.0的軟件行文中數據的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斑塊面積、IMT指標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斑塊面積、IMT等指標變化程度有區別(P<0.05)。見表1。
表1 臨床斑塊面積、IMT指標評定(±s)

表1 臨床斑塊面積、IMT指標評定(±s)
P值0.81 0.00 0.47 0.00組別 時間斑塊面積 mm2IMT(m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90) 27.42±0.52 16.25±0.40 1.62±0.18 1.04±0.14對照組(n=90) 27.40±0.59 20.48±0.52 1.60±0.19 1.40±0.21t值0.241 61.168 0.725 13.532
2.2 臨床指標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標有區別(P<0.05)。見表2。
表2 臨床指標評定(±s)

表2 臨床指標評定(±s)
LDL-C(mmol/L)3.51±0.83 3.14±0.41 3.53±0.80 3.42±0.39組別研究組(n=90)對照組(n=9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C(mmol/L)4.80±0.74 4.25±0.67 4.82±0.71 4.75±0.80 TG(mmol/L)1.42±0.64 1.01±0.34 1.40±0.61 1.25±0.91
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的一種特殊性病癥,管壁彈性丟失、管腔狹小等為主要癥狀[2]。調查報告顯示,動脈粥樣硬化由各種因素引發,如:(1)高血壓。高血壓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密切關系,是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病發的關鍵因素,而動脈硬化所造成的腎動脈狹窄也可引發繼發性的高血壓。一般來說,高血壓疾病發生后可沖擊血管內膜,致使管壁增厚、管腔變細,脂肪沉積等,久而久之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糖尿病。糖尿病疾病發生后可致使機體出現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以腦、腎臟為主。糖尿病患者引發動脈硬化的關鍵因素為糖化蛋白的出現和細胞內間質的過量表達;(3)高血脂癥。高血脂癥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又一主要因素,脂質代謝障礙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基礎,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4)吸煙。長時間吸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因素,也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長期吸煙可損傷機體內皮細胞,提高CO濃度,增加平滑肌細胞總量,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并且,煙中所含有的糖蛋白成分還可激活凝血因素,增強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降低HDL水平,為動脈粥樣硬化發病因素之一;(5)肥胖。肥胖是一種炎癥狀態,脂肪組織分泌的炎癥因子在粥樣斑塊的形成的炎性進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在斑塊部位的聚集,并產生其他炎癥介質和泡沫細胞,導致動脈內膜增厚、內皮功能紊亂,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加快粥樣斑塊形成的進程。加之與肥胖密切相關的脂質代謝紊亂、血流流變學改變、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引發細胞的遷移增殖和脂質的沉積,通過各種途徑誘發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從多個環節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3]。一般來說,頸部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增加是動脈硬化病癥的早期病變,亦是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主要特征[4]。目前,因CTA、MRA、DSA檢查費用較昂貴,需使用造影劑,且DSA檢查有創,不適合常規檢查及作為腦血管病變的篩查,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很好顯示病變,費用相對較低,且無創,重復性好,故臨床多借助多普勒超聲檢測診斷、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和治療效果,以制定、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病癥效果。
阿托伐他汀鈣是臨床的新型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具有降低氧化反應,減輕炎性反應,預防泡沫細胞形成,穩定斑塊的作用。并且,該藥物還可減少相應蛋白酶含量,保護斑塊穩定性,預防纖維帽破裂,以實現最終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目標[5-8]。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通過對90例患者實施阿托伐他汀鈣療法后,預后的斑塊面積、IMT指標變化程度和阿司匹林療法對照組相比(P<0.05),說明:阿托伐他汀鈣相對于阿司匹林相比,可更好地穩定患者斑塊;從預后靜脈血的檢測結果上來看,阿托伐他汀鈣療法組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標和阿司匹林療法對照組相比(P<0.05),說明:阿托伐他汀鈣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臨床指標,進一步證實于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和姜晉靈等[9]報告基本相似。此外,姜晉靈等報告還表明,臨床除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外,還需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以提高機體營養,加快病癥緩解速度;同時,還需叮囑患者適當身體鍛煉,如:慢跑、打太極等,提高機體免疫力。當然,身體鍛煉過程中需嚴格限制運動量,以自身不過度疲勞為宜;保持愉悅心情,借助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緩解負性情緒,便于穩定病情,預防臨床并發癥。
綜上,臨床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鈣療法作用突出,可改善斑塊面積,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率,值得學習。
[1]李寶琴,王彥永,馬曉偉,等.小劑量阿托伐他汀鈣對頸動脈斑塊患者血清P-選擇素及血脂影響[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 (10):1-4.
[2]唐毅,王梅平,葉宙,等.阿托伐他汀鈣在老年缺血性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治療中的作用[J].福建醫藥雜志,2013,35 (1):94-95.
[3]林云,陳文鶴.肥胖癥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進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5):52-56.
[4]申樹民.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改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神經功能缺損的作用[J].當代醫學,2016,22(1):133-134
[5]陳彩華,鄭志雄,彭友敬,等.弗伐他汀、藻酸雙酯與阿司匹林合用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1,11 (7):27-29.
[6]趙潔.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5):146-147.
[7]劉益民,黎凱斌,黃潔玲,等.復方丹參滴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CRP及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1,1 (20):76,79.
[8]曹瑞.阿托伐他汀與氟伐他汀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二級預防中的比較[J].當代醫學,2013,19(20):146-147.
[9]姜晉靈.阿托伐他汀鈣穩定及逆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 (33):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