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月刊編委會副主任)——“全國兩會和上海兩會期間,月刊可以精心策劃、重磅推出專刊、特刊”
今年,《上海人大月刊》面臨轉制后的新情況,通過前期大量工作,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運轉得很順利。研究室要抓好業務工作,立法研究所要繼續做好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大家要進一步主動擔責,加強合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刊物聚焦兩會的報道給我印象深刻。比如,有的刊物緊密結合總書記的重要系列講話,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懷的重點問題,如崇明生態島建設等,將代表們所關心的問題等在會議期間制作成專刊重磅推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其效率、特色、精心策劃,值得月刊借鑒學習。在今后的全國兩會和上海兩會期間,月刊可以精心策劃、重磅推出專刊、特刊。
作為秘書長,我將做好相關服務協調工作;作為編委會副主任,我也會積極為月刊新聞采寫提供相關素材和線索,與各位編委一道,為推動月刊再上一個新臺階作出努力。
林化賓(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月刊編委會編委)——“卷首語要有思想性、沖擊力、吸引力,不在于篇幅長,在于精”
月刊是人大工作的宣傳陣地,是交流的園地和窗口,有很好的基礎。機關辦刊物比較難,容易形成自我循環。建議:一是“卷首語”欄目可以繼續提高質量,要有思想性、沖擊力、吸引力,文章不在于篇幅長,在于精,避免寫成工作匯報或工作計劃。編輯要多下功夫,多提煉。二是能否從全上海的角度,選一部分長期供稿的、高水平的專欄作者,持續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三是每一期都要有聚焦社會重點、熱點問題的重頭文章,啟發思路,引人關注。這包括立法過程中爭論的焦點,執法中出現的熱點,如近期熱議的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實施之后出現的情況等。四是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多關注一些人大代表發表的觀點和他們的微博等,以拓寬稿源。
徐建民(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月刊編委會編委)——“作為編委會新成員,要做月刊的熱心參與者”
我剛到人大不久,作為編委會的新成員,要做月刊的熱心參與者。要辦好刊物,我覺得關鍵第一條是必要的財力保障。《上海人大月刊》是非營利性刊物,月刊各項工作以及活動的組織開展都需要財力保障。第二條是增強月刊工具性。一方面,關于全國人大的工作動態與動向,應及時反映在月刊上;另一方面,月刊可以刊發諸如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有啟發性的、有引領性的授課內容,體現上海人大的學習高度和水平。第三條是內容上可更活潑一些。為機關老干部、前輩提供發表書畫、文學作品的版塊,活躍版面,擴大受眾,增強可讀性。第四條是擴大發行范圍。除了四級人大代表,政府黨政機關、國資委系統等也可以成為發行對象,可組建一些黨政機關、大企業的通訊員隊伍等。
徐文雄(市人大僑民宗委、外事委主任委員,月刊編委會編委)——“加強可讀性,加強與新媒體的結合,編輯語言可更加多樣化”
《上海人大月刊》是指導我自己認真履職的重要刊物。我一直在關注刊物,我覺得這本刊物有幾個特點:一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結合得很好,既有理論的高度、理論的觀點,又有人大工作的體會、經驗;二是權威性和代表性結合得很好,有全國人大和市人大的法律法規解讀,也有代表呼聲、要求、想法的體現;三是綜合性和指導性結合得很好,圍繞人大“四菜一湯”的工作,欄目設置綜合、全面、工整,對很多工作提出的建議、思路、要求,指導性很強;四是開創性和可讀性結合得很好。長短結合,圖文并茂,及時性、準確性都很好。月刊的工整性、嚴肅性、原則性把握得很好。在此基礎上,我有兩點建議:一是加強可讀性,可再活躍一些,編輯語言可更加多樣化;二是與新媒體加強結合,擴大受眾面。
楊佳瑛(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月刊編委會編委)——“要以‘法為魂將月刊打造成為上海人大對外的一張名片”
建議:一是月刊以“法”為靈魂,圍繞立法、執法檢查和法治建設全過程,抓住細節和法條形成及實施做文章,將月刊打造成為上海人大對外的一張名片,體現法治政府建設、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上海的鮮明特點。二是提升兩個功能:交流和引領功能。交流各委員會、各區人大及有關各方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強思想引領和工作引領。三是增加三個力。增加融合力,與新媒體、人大微信公眾號、“走進人大”平臺等高度融合;增加吸引力,每期要有重要時間節點的重點策劃,每篇文章要有新聞眼,并發揮圖片的視覺效果;增加影響力,建好作者群,包括人大工作者、有關專家學者和評論員骨干隊伍。充實編輯群,體現以老帶新,不斷提升編輯水平。擴大受眾群,用好新聞發布會等已有載體資源,使月刊更受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方關注。
毛放(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月刊編委會編委)——“要在精、深、新、實上下功夫,保持先一步、高一層的水準”
20多年,我們對月刊很有感情。月刊編輯部的同志也很努力。建議:一是進一步圍繞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的重要工作來充實辦刊內容。要更加集約化,圍繞每一次會議,在篇幅上、內容上、議題上,與之相匹配。辦刊的活源之水哪里來?就是向每兩個月的常委會和每一年的人代會要題材。二是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主體作用,壯大作者隊伍。三是進一步提高文稿的質量。要在精、深、新、實上下功夫。要保持先一步、高一層的水準,不僅僅是來料加工,要有更多原創。四是進一步調動編委會成員的積極性,群策群力。建議:每位編委每年為月刊至少寫一篇稿件;每年召開一次編委會例會;每年組織一次有實質內容的考察;編委每年對月刊進行一次評估、反饋。
尼銀良(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月刊編委會編委、主編)——“創出品牌欄目,打造精品力作”
作為上海人大系統唯一公開發行的時政類期刊,月刊肩負宣傳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宣傳民主法治建設的重任,沒辱使命,成果累累。身為機關刊,月刊也有話語“接地氣”不足、全媒時代開拓不夠等短板。建議:一、提升辦刊能力,編采人員追求“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導向,既做“人大通”,又深諳辦刊門道和新型傳播規律。二、創出品牌欄目,力推有影響力作品,“卷首語”應該更加名副其實,成為開卷精品。努力打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力作,每期至少有一篇或一組叫得響的作品。三、做好“互聯網+月刊”。人大公眾網所加的月刊很初級,應在技術和內容上破解從相加到相融難題;適應“掃一掃”潮流,開通二維碼;拓展新陣地,設立或用好微信公眾號。當然,任何改進創新都要以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為前提,底線思維須臾不可離。
陳東(市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要開放地辦好嚴肅刊物,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
月刊要體現上海城市精神,開放性地辦好這本嚴肅刊物。首先,要堅持開放式思維,避免自我循環,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其次,要處理好兩個關系。“遠和近”:應聚焦老百姓關注話題,突出社會治理熱點,深度集中報道,可跨版制作,結合工作重點,加強選題策劃和跟蹤報道,體現人大、執法部門、代表、老百姓等多方聲音,提升可讀性,拉近和受眾關系。“鮮與活”:要適當“變臉”。可開辟“歷史上的今天”版塊,請人大老同志講述立法歷程和故事;適當增加生活類內容,包括人大老同志的文藝作品、人大代表或專家的養生知識等,既可活躍版面,也體現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第三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設二維碼等,讓更多年輕人靠近這本刊物。
鄭海生(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要做足‘唯一性文章,竭盡全力,成為佼佼者”
建議:一是要積極應對與新媒體的關系。要群策群力,認真謀劃。人大代表中不乏熟悉新媒體或從事新媒體行業的“達人”,可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建議。二是要在“唯一性(月刊是上海人大系統唯一公開發行的時政類期刊)”上做文章。“唯一性”集中體現了月刊特色、特點與功能,要做足“唯一性”文章,竭盡全力,成為佼佼者。常委會報道還有提升的空間,對常委會是如何審議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何體現、反映、代表民意的,要做好文章。關于人大代表報道,既要有代表所在部門的聲音,更要有代表自己的聲音,讓代表親身參與撰寫相關稿件。三是要不斷增強編輯隊伍素質。編輯要熟悉人大工作,尤其是人大運行規則與運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