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民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促進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對上海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4月20日,《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并將于6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七章四十三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實施、服務機構、保障措施、技術權益、法律責任等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最終出臺的條例與草案相比較,重點圍繞“三個關系”的處理,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社會各方面意見,作了相應增改,以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源。
關系一:研發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注重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意見實錄】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條例應該更多關注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條例草案對研發機構、高等院校進行成果轉化的規定比較翔實和充分,而對企業的激勵和支持相對薄弱。
【修改情況】實現產業化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終目標,要讓紙質成果變為現實生產力,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實現產學研的無縫銜接。為進一步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廣應用、轉移轉化,條例在草案的基礎上,補充了以下規定:
一是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引導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和長遠發展進行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支持企業開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集成應用,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二是對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應用類科技項目和其他相關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在研究開發方向選擇、項目實施和成果應用中的主導作用。市場導向明確的科技項目,由企業獨立實施或者聯合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共同實施。
三是鼓勵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和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支持企業與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及其他組織運用市場機制集成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源,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應用推廣等活動;支持研發機構、高等院校、企業與社會共享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資源。
關系二:政府管理與政府服務規范管理與優化服務同步推進
【意見實錄】目前很多單位和科技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動力不足,究其原因,與政府的“指揮棒”密切相關,因此要健全對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的評價體系,把科研成果轉化工作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政府要重視頂層設計,加強成果轉化的公共平臺建設;專業服務機構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性橋梁作用,政府要予以扶持和規范。
【修改情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政府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一方面,對轉化項目的確定、轉化方式的選擇等事項,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尊重市場主體的自主權;另一方面,要做好管理與服務,管理關鍵是要抓住完善評價制度這個“牛鼻子”,服務關鍵是要做好平臺建設這篇“大文章”。為此,條例對草案相關內容作了完善,新增了以下要求:
一是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特點的考核評價制度。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作為對相關單位評價、科研資金支持的重要依據之一。將科技成果轉化的產值、利潤等經濟效益和吸納就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作為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因素。
二是加強平臺建設。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建立資源匯聚、開放共享、分工協作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為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提供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務。
三是完善成果轉化人才政策。政府應當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研發機構、高等院校、企業通過市場機制引進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在制定科技人才相關規劃、計劃和政策時,應當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等作出規定。
四是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遵循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綜合運用平臺建設、政府購買服務、人才培養等措施,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的扶持。
關系三:研發機構、高等院校與科研人員注重綜合平衡各方利益
【意見實錄】條例草案對在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及其所屬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獎勵作了具體規定,其中正職領導可以依法獲得現金獎勵和報酬,其他領導可以依法獲得現金、股權獎勵和報酬。對此,有意見提出,這類規定比較敏感,建議再作研究。同時,有意見提出,國家文件對研發機構、高等院校領導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股權獎勵管理已有新要求,建議將其充實到條例中。
【修改情況】在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及其所屬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是關系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少數”,法規對其權益進行規范是必要的。但他們應當如何獲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情況比較復雜,政策性很強,目前國家層面主要是通過文件予以規范,地方立法就此作出規定要慎重,相關內容宜原則,不宜過于具體。為此,條例對草案的規定作了簡化處理,強調這些人員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轉化收益,并實行公開公示制度。
【意見實錄】條例草案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的指導標準作了規定,即可以從轉讓、許可給他人實施的凈收入,作價投資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資比例,或者將職務科技成果自行實施或與他人合作實施產生的凈收益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作為獎勵和報酬。有意見提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指導標準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百分之七十”的比例規定是否需要入法,建議作進一步研究。還有意見提出,對將職務科技成果自行實施或者與他人合作實施的,條例草案允許研發機構、高等院校每年從實施該項科技成果產生的凈收益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的獎勵標準,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規定不一致。
【修改情況】科技成果轉化涉及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員等多方主體,在收益分配過程中需要兼顧各方利益,激發多方主體的積極性,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以保障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可持續發展。條例草案關于將職務科技成果轉讓、許可給他人實施,以及利用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收益獎勵指導標準體現并落實了市委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與市委文件的規定保持了一致。為加大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力度,市委2015年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其中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七十”。條例草案中“百分之七十”的獎勵比例,正是源自于此。同時,強調相關標準是為研發機構、高等院校規定或者與科研人員約定成果轉化獎勵時提供參考和指引,是指導標準而不是法定最低標準,不具有強制約束力。是否按照這一標準對科技人員實施獎勵,由研發機構、高等院校根據自身情況自主決定。不僅如此,在實踐中已有研發機構、高等院校按照相關標準對科技人員實施了獎勵,有效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并對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條例中明確這一指導標準,有利于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下,實現不同主體的利益平衡。為此,條例對草案中有關從轉讓、許可凈收入、作價投資形成的股份或出資比例中提取獎勵和報酬的規定予以了保留。
但其中將職務科技成果自行實施或者與他人合作實施的獎勵指導標準,屬于倡導性質,因此無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營業利潤的百分之五”的標準,還是保留條例草案的“凈收益的百分之七十”的標準,均不存在和上位法抵觸的問題。但當前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多項技術復合的結果,要拆分界定各項技術帶來的營業利潤或者凈收益難度很大,本市尚未發現以一定比例的“營業利潤”或者“凈收益”為標準來實施獎勵的具體案例。在兩者皆可,具體實施都還處在探索階段的情況下,條例最終采用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的獎勵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