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當前推進供給側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舉措,也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之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要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廣應用、轉移轉化”。
案例聚焦
2016年4月,美國生物醫藥“技術獵頭”滬亞生物國際與復旦大學簽訂了一種新型抗腫瘤免疫治療候選藥物的獨家專利許可,向復旦大學支付累計不超過65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并將擁有該藥物除中國地區之外的全球專利權益。滬亞在國內另一個技術轉移案例,現已“開花結果”:10余年前,為解決資金問題,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微芯”)將“西達本胺”(中國首個用于治療淋巴癌的原創化學藥)除中國外所有專利作價2800萬美元獨家許可給滬亞。這次專利許可幫助微芯度過最艱難時期,但也讓微芯放棄了“西達本胺”除中國外的所有國際市場。2011年微芯總裁兼首席科學官魯先平曾與滬亞協商以3倍價格收回專利授權,被滬亞回絕。2015年3月,“西達本胺”正式上市銷售。2016年2月,滬亞將完成日本I期臨床試驗的“西達本胺”,在日本、韓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開發和銷售權轉讓給日本衛材株式會社,衛材向滬亞支付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合計2.8億美元,另加凈銷售額提成。
10年前,美國神經生物專家Mireille Gillings博士來到上海,在拜訪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后,發現中國醫藥科研人員具有國際一流水平,于是創辦了滬亞生物國際,并專注做一件事:尋找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中國原創新藥。在雄厚資本的支持下,滬亞在國內生物醫藥創新和產業化集聚的地區,設立了多個分支機構,組建了一支由專業人才組成的科學聯絡團隊,把“觸角”伸到生物醫藥領域的各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
通過上述案例,“折射”出目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諸多“短板”,亟需克服:一是企業承接新技術的能力不足。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在滬亞案例中,復旦大學聯系多個國內公司,但無一家肯出資開展臨床實驗,均希望買現成的。二是專業服務機構缺乏。滬亞早在2013年通過科學聯絡團隊發現了楊青教授成果,及時提醒她申請PCT專利,并幫助其不斷規范和完善實驗數據。而國內缺乏此類專業服務機構,且科研機構內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建立這樣的專業部門。三是專業技術轉移服務人才缺乏。技術轉移服務人才要求較高,尤其需要懂技術、懂法律,又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國內在重視程度、培養、儲備和引進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和缺位。四是關注科技成果早期的資本缺乏。新技術,尤其是創新藥物研發周期長、投資大、失敗風險高,由于缺乏技術轉移專業機構及專業人才,社會資本不敢進入風險極高的領域。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問題,先后發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背景下,市科委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系統設計、協同推進,轉變理念、激發動力,從兩個層次系統推進上海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第一層次,從宏觀層面,建立健全法規及政策保障,采取“三權下放”(即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由國家下放到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事業單位,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和成效),基本解決成果轉化動力問題。第二層次,從落實層面,圍繞成果轉化要素功能提升及生態環境營造,逐步解決成果轉化能力問題。
推進立法 強化引領和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直接帶領下,市科委聚焦權益與激勵、轉化便利性、人員顧慮、服務機構等問題深入調研,及時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政策、上升為立法。2015年11月,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2017年4月20日,《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由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為配合《條例》實施,市科委會同相關委辦局制訂《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7-2020)》,計劃于《條例》發布后實施。
加大扶持 激發創新動力
首先,加大科技企業扶持力度。根據企業不同階段創新需求,建立從“育苗”—小微企業—科技小巨人的分層次創新創業政策。其次,抓好政策有效落實。增強企業在成果轉移轉化中的主體作用。2016年,本市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免稅額102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受惠企業6794家,比上年增長16.1%。第三,強化創新主體協同。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共建研發機構、合資合股開公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多種形式合作。
2016年以來,上海中醫藥大學與知名藥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制”,新增意向基金近億元;與江蘇康緣藥業共同成立公司,企業投入注冊資金3000萬元,另投入10年8000萬元研發資金,推進機制創新、人才集聚、新品研發和成果轉化。
創新機制 增強技術供給
一方面,在本市21所高校院所開展技術轉移能力提升試點,引導高校院所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另一方面,與相關委辦局建立協調機制,推動解決職務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下放等具體操作問題。
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海事大學,在市科委、市稅務局、市工商局等多委辦局協同推進下,分別走通了“先投后獎”和“先獎后投”的轉化路徑。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創新職稱評價模式和成果收益獎勵制度,2015年至今轉化科技成果20項,合同總額10.4億元。復旦大學出臺《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管理規定》等多項校內新政,2016年技術轉讓合同金額5.23億元,是2015年的44.8倍。
發展機構 完善轉移服務
近年來一批多模式、高層次、高成長性的機構脫穎而出,呈現市場化、專業化、模式新的發展趨勢。推進做法有: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通過資金引導支持機構、科技創新券培育服務市場的“雙通道”,挖掘和扶持了100余家專業化機構的發展。宇墨、知鑫等專業化服務機構CEO及核心團隊具有跨國公司從業經驗,將國際轉化服務理念和模式“本土化”。邁坦、飛天眾智等一批平臺渠道型服務機構伴隨互聯網技術和共享經濟模式也涌現出來。重視技術轉移轉化服務人才培養,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基于職業發展、生源、人才培養等維度設計課程體系,培養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的技術轉移人才。引導眾創空間提質增能。創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路徑之一,重點推進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眾創空間發展,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創新創業資源服務,目前本市眾創空間超過500余家。
專業型——“宇墨”是國內首家專注于國際清潔技術轉移的咨詢服務機構,全職員工17人,分布在中國、新加坡、加拿大、德國等地,2016年完成了中韓RTO蓄熱焚燒項目、中新研發中心建設以及中日韶山荷塘凈化項目等技術轉化,并以傭金方式獲得收益。邁景公司專注納米生物醫用材料,十年轉化2項成果,主要采取:引進投資人→組建技術團隊→成立項目公司→從學校購買專利,由項目公司作為專利權人→開展專利技術深度開發→實現項目目標后實施轉讓→獲得股份及現金等模式。
平臺型——邁坦公司其核心產品“邁科技”建立了“科技項目合伙人”網絡,由“邁科技”平臺提供資源,各行業有企業資源、懂技術的項目合伙人負責推動項目,項目利潤80%給項目合伙人,20%作為傭金給平臺。平臺已綁定國內外30家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2000多項成熟可推廣的技術方案、20000多名科技項目合伙人。2016年助力4家科研團隊成立公司,解決74家企業技術難題,轉化成果59項。
轉型類——容智公司傳統業務是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代理與評議分析,近期幫助中山醫院開展了一項專利運營,并逐步形成以個別高價值專利為核心、一群外圍專利布局的專利網,將有關專利技術作價5000萬轉讓至一家企業。
建設平臺 促進集成孵化
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四梁八柱”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于創新要素的集聚、開放和協同,包括兩大類,一是研發與轉化類,聚焦前沿性重點領域研發與轉化關鍵環節,依托高水平研究和設施,提供技術集成孵化服務;另一類是創新創業服務類,提供全覆蓋、全要素、全鏈條的創新創業服務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參照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的運作模式,為創新項目及創業團隊提供前沿性技術研究、設計、工程化測試與驗證,以及創業孵化與投資等服務,培育了矽睿科技、磁宇信息等企業。上海石墨烯產業技術功能型平臺于2016年6月啟動,著力構建石墨烯產品中試、分析、檢測、評估等核心服務,已建設3條中試生產線、一條生產示范線,并搭建科技服務平臺,提供金融投資與技術轉化等專業服務。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重點布局技術交易、高校技術市場、國際創新資源合作三大核心功能,并吸引國內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在物理空間、服務功能和需求導入等方面的集聚,鋪設國內外渠道212個,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5個試驗驗證平臺,匯聚服務機構143家,設立3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營造環境 提升區域影響力
一是積極推進國家級上海閔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重點推進國際技術轉移網絡示范、與國際規則接軌的技術轉移機制示范、科技成果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示范、軍民融合技術轉移示范等,構建國際-上海及長三角區域-國內中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梯度技術轉移網絡。
二是發揮社會力量,舉辦各類科技成果展示、項目路演等活動,吸引國內外科技成果落地。例如舉辦2017年“創業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首次設立外國人在滬創業專場、科技服務業(主要包括技術轉移和科技媒體)專場。2016和2017年創業團隊和小微企業大賽報名數均超過7000家,集聚各類服務機構超過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