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偉+陳曉軍
摘 要: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股東表決權的行使不僅具有參與組織管理方面的作用,還關系到集體成員權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其對新形勢下探索集體所有制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什么是表決權,誰擁有表決權,擁有怎樣的表決權,怎樣行使表決權等為著力點,提出了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取消集體股,開放封閉股權,實行累積投票制,實行表決權征集制度等建議,以保障農村集體成員的合法權益。
關 鍵 詞: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股東表決權;農村集體成員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7)05-0095-08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行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的改革任務。2014年10月,中央審議通過了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在全國開展了大范圍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重點是明晰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股份合作組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的市民化、股東化現象日益普遍,農民由村民變為股東,身份的變化帶來了權利義務關系的改變,因而應在理論上對農村股份合作組織的股東權利進行深入探討。其中,應著力探討居于股東權核心地位的農民股東的表決權問題。
一、農村集體成員權利概述
目前,我國的集體經濟組織形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股份合作組織,另一類是專業合作組織。股份合作組織是對集體資產進行了股份化處理,配置給集體成員相應股份。一般的集體成員均是組織內成員,股份合作制的實踐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主要有三種形態:集體企業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合作企業、以農地為核心資產組建的農地股份合作企業和社區型股份合作企業。[1]專業合作組織是由從事同行業或同類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按照合作社原則,自愿出資設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服務、民主管理、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2]對股份合作組織來說,它的性質比較特殊,雖然自身具有營利性,但其也偏向于公益性的特質。它的存在并不完全在于為其成員謀求私人利益,主要在于提供與他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公共產品。專業合作組織擁有的公益性特性較少,但其帶領成員共同富裕的性質比較明顯,有很多專業合作組織都采用了成員入股進行合作的方式,以期在銷售渠道、技術共享方面獲得優勢,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無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向公司化方向發展還是向法人化方向發展,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研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都是對于股份合作制的研究。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成員擁有成員權,成員權又稱社員權,謝懷栻在《論民事權利體系》中將社員權界定為:“民法中的社團的成員(社員)基于其成員的地位與社團發生一定的法律關系,在這個關系中,社員對社團享有的各種權利的總體,稱為社員權。”[3]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社員權的權利主體是集體成員,社員權以社員資格為基礎,這種權利主要是面向集體內部,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社員權包括經濟性的與非經濟性的,經濟性也就是自益性權利,主要包括股利分配請求權、新股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非經濟性的權利也稱共益權,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表決權、查閱權、向社團提出改進經營方法和監督社團活動以及財務收支的權利。表決權是非經濟性權利之一,股東可通過行使表決權,將自己的意愿轉化為法律上的意思表示,而眾股東的意思表示又可上升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股東大會的決議,并對組織自身及其機關產生拘束力。[4]
二、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股東表決權的含義、性質及歸屬
(一)股東表決權的含義
在公司法中,我們講股東表決權比較多一些,這是股東核心權利之一,股東表決權又叫做股東議決權,是指股東基于股東地位享有的,就股東大會的議案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權利。[5]本文所講的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的股東表決權,在其法律含義上與公司法中的表決權相同,但在村民自治與集體經濟的背景下兩者的內涵又有所區別。這種股東表決權是村民在集體政治性事務中表決權的一個延伸,偏向于對經濟方面的表決,體現集體性與公益性。村集體將本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以后建立股份合作組織,這種股份合作制組織一般以公司的稱謂出現,成為股份合作制法人,如調研中走訪的某地股份合作組織名稱就是“××市××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村民變成公司的股東,即相應地擁有基于其股東地位的表決權。這里的村民應該是指擁有本村戶籍的村集體成員,而集體之外的人員享受的福利待遇是較少的(見表一)。①在人民公社時期,《戶口登記條例》規定,集體成員資格不再以居住該地為成員依據,而是與農民戶籍掛鉤,不再以之前的“不參加勞動者不能分得集體土地的利益”為準繩,這一規定基本沿用至今。
總體來說,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的股東表決權主要是指具有本股份合作組織股東身份的成員,在該股份合作組織就某一問題作出決議時,獨立作出自己的意思表示的權利。例如《廣東省農村股份合作組織管理規定》(2013修訂)第16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以下權利:依法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由此可見,表決權是居于股東權利核心地位的權利,也是重要的監督權。
(二)股東表決權的性質
⒈股東表決權是一種固有權。表決權、知情權、分紅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都屬于股東的固有權,表決權是基于其股東地位所享有的權利,未經股東同意,不得以章程或組織決議形式剝奪或限制。
⒉股東表決權是一種共益權。相對于股利分配請求權這種自益權來說,表決權是一種共益權,最初表決的目的可能是基于自身利益,但最終形成的決議是全部或者大多數股東一致利益的意思集合,這種意思的形成符合組織發展的要求。在集體經濟組織中,全部或者絕大多數股東都是本集體成員,地緣、血緣方面的關系更為親密,共同利益更多,因此這種共益性體現得更充分。
⒊股東表決權是單獨股東權。與必須達到一定的股份數額才能行使的少數股東權不同,這類權利只要持有一個股份即可行使,股東會議表決權、宣告決議無效請求權、分派股息請求權等均屬此類權利。[6]在股份合作組織中,無論是以戶入股還是以自然人入股,只持有一股股份的股東也可單獨行使權利。股份具有平等性,每一股份表示一個獨立存在的股東權,股東權以持股數而不以股東人數為計算標準,同類股份表示同質同量的股東權。[7]
⒋股東表決權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權利。公司如果通過侵害股東的表決權來形成股東會決議,股東可以提請股東大會撤銷該決議,并且要求實施侵權行為的股東或公司進行賠償,或者依侵權責任法提起侵權訴訟,維護自身權利。如果侵害行為來自公司以外的第三人,股東可依據侵權法的一般原則,向侵權人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和賠償損失。因此,股東表決權也是一項特殊的民事權利。
(三)股東表決權的歸屬
從成員權角度看,權利以資格為基礎,資格以權利為表現,二者不可分割。[8]在集體經濟組織中,誰擁有股東權利,要看誰是集體組織成員,也就是對誰擁有成員權做出一個判斷。除特殊規定的例外情況,擁有本集體戶籍的成員自然成為本股份合作組織的股東,“一個人成為集體的一員,就可以從集體獲得一份土地的利用權或者分享集體利益。”[9]這體現了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性,集體資產是屬于村民集體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發展集體經濟,用于集體建設。
討論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與集體組織的成員問題,要看集體成員以何種身份入股。在實地走訪中筆者發現,成員入股可分為按戶入股和按自然人入股兩種形式,下圖是受訪地區農戶入股的情況。
如果按戶入股的話,以一個戶口內的幾口人為一個成員單位,一般以戶主作為股東寫入股東名冊,戶主當然擁有相應的表決權。如果是以自然人入股,這里牽扯到有關自然人股東資格條件的問題,我國《公司法》中未作明確規定。從民事權利角度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股東資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股東資格應當視情況而定,如村集體內十六歲以下的孩子與患病導致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村民就不應當具有表決權,因為他們沒有可以作出表決的能力,對于這部分人,可以通過股權設置年齡股、勞齡股等類別股來保障他們的權利,如設置為優先股,不具有表決權,只有分紅權。關于這兩類成員繼受取得股權,如通過法定繼承、受贈、有償受讓等,可以成為股東,但不具有相應的表決權,其他權利行使要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代理人同意。
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股東身份具有復雜性,會影響到是否擁有股東身份以及行使權利的徹底性。這種股份合作制企業是將所屬集體的土地、集體企業以及基礎設施等集體資產折價入股,交給股份合作組織統一經營管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社區型股份合作組織資產折價入股不只是以農地入股,還包括集體企業等資產,因為這是在后天的勞動積累中形成的集體資產,不同成員在其發展中的貢獻不同,所以成員權也應當體現貢獻的差別。這種貢獻應該在股權分配上體現出來,因而形成了各地方集體組織內部種類繁多的類別股,如人口股、勞齡股、年齡股、特殊貢獻股等。關于股權設置類型的問卷分析情況(見表二)。
筆者認為,這些類別股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按貢獻大小來區別股權,只要份額合理,成員普遍可以接受,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這樣的設置更能夠體現實際上的公平。另外,一些特殊成員還有諸如服兵役、外出求學、外嫁女、養老女婿、戶口遷出、犯罪入獄等情況,其是否可以擁有本股份合作組織的股東身份,需要特殊討論,一般做法是經過村民集體商議后寫入組織章程并遵照實施。
針對目前在股份合作組織中還廣泛存在的集體股,筆者認為,集體股不應具有表決權。設立集體股的初衷是將股份所得收益定向用于原村民集體福利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支出,它屬于村民集體并接受村民監督。受訪地集體股具體設置情況(見表三)。
相關數據顯示,在434名受訪者當中,70%的受訪者當地設置了集體股,集體股比例在10%—20%區間占比最高,仍存在占比50%以上集體股。相比村民個人,集體股本身占據了較大的股權份額,且集體股的管理一般委托社區居委會或村民委員會;如果集體股擁有表決權,必將占據表決的主導地位。雖然這有利于集體決定的做出與社區領導效率的提高,但這偏離了集體股最初的含義,集體股也會參與到股份合作組織其他重大事項的決定中來。這樣,侵害普通集體成員利益的可能性會更大。
三、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股東表決權的行使
(一)行使內容
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股東表決權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就股份合作組織在組織及運營中的重大事項作出決策。股份合作組織董事會可以就日常管理與經營作出自己的決策,但一些重大事項仍需股東作出表決,其表決權主要體現在公司的經營方針與投資計劃,審議批準董事會、監事會或監事的報告,審議批準公司的年度財務預決算方案、利潤方案及彌補虧損方案,有關債券方面的決議,對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變更公司形式作出決議,修改公司章程等方面,都是表決權的主要內容。[10]第二,選舉和更換董事、監事,決定有關董事、監事的報酬事項。董事會是公司日常的經營決策與執行機構,公司運行得順利與否同董事會有直接關系,股東可通過選舉來決定合適的董事人選,以保證公司的正常運營與發展。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通過推選監事成立監事會,可以對公司財務、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行為以及公司對外活動予以監督,保證公司運行秩序。
(二)行使原則
⒈一般原則。在經股份合作改制后的股份合作組織中,在內部架構與組織形式上大都遵循公司的設置,在《公司法》中常講的一股一票原則、資本多數決原則、集中行使原則等,在這里也都適用。我國《公司法》中第42條、第103條都有相應規定,如第126條第1款規定:“同種類的每一股份應當具有同等權利。”在調研中《××市×××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第8章第20條規定:“股東大會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說明這些原則在股份合作改制后的股份合作組織中同樣適用。“所謂資本多數決原則是指股東大會的決議是依照持有多數股份股東的意思作出的,這是股東大會運營的基本原則,也是股東行使表決權時應遵循的重要原則。”[11]與資本多數決原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議事規則,股東的投資越大,持股數就越多,則表決力就越強,對公司的影響力也就越大。這其中有兩個特殊決議條款值得注意,“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股份合作組織中的議事規則也適用上述兩個條款,其他議事規則以章程規定為依據。所謂集中行使原則是指股東表決權要在股東大會上集中行使,不能單獨行使,這里不再贅述。
⒉例外情形。在遵循一般原則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形。在一些股份合作組織中實行“一人一票”原則,表決權是按股東人數來行使,而不是按照股份份額來分配表決權。例如:《廣東省農村股份合作組織管理規定》第9條第3款:“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會議實行‘一人一票制或者‘一戶一票制等表決方式,具體由組織章程確定。”①不論村民所占份額大小,都在一個決議事項上享有同質同量的表決權。在實地調研的地方股份合作組織中,一些股權設置較簡單的地方,為了契合“一人一票”或“一戶一票”,除設立集體股外,不再設立其他類別股,其余股份由集體成員均分,每個人或每戶股份份額是均等的,集體股份變成了按均等份共有,為“一人一票”或“一戶一票”設置了合理的股權基礎。第二個例外情形就是存在無表決權股,這部分股份以優先股利分配權代替了表決權,對于股東大會的議案沒有表決權,也就是優先股,這里存在主動放棄表決權與被動放棄兩種情形。首先,就股東自身來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對股份合作組織的管理權,限于個人時間、精力或者工作性質等原因,只是單純地想要獲得利潤。其次,民法上講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可以作出表決的能力,一些地方就取消或限制這部分人的表決權,如村里的未成年人和年齡較大的老人,還有因為疾病等原因喪失獨立勞動與辨別是非能力的人,屬于被動放棄表決權。然而,無表決權并不意味著其他權利的喪失,這部分人以表決權讓渡獲得了優先分配股利權,降低了投資風險,同時享有一部分管理監督的權利,如提出建議的權利,查閱資料和財務信息的權利,監督董事、管理人員工作的權利,但有必要控制無表決權的比例,以保證集體成員充分參與到股份合作組織管理中來。
(三)行使方式
⒈親自行使。親自行使主要分為三種方式:即親自到場、書面形式行使、網絡投票。最常見的就是股東親自到指定地點參加股東大會并作出表決,這也是最能保證透明與穩妥的表決方式,可以將損害自身利益事件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當因個人原因無法到場時,可以就股東大會需要討論的議題作出自己的書面表決并送至股東大會,書面形式也是保障股東表決權的一種方式。近些年還興起了網絡投票方式,可通過遠程視頻會議或者網上投票等形式來行使自己的表決權,但這種形式需要一定的技術與設備支持,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并不普遍。
⒉代理行使。大股東通常親自參加股東會,需要代理的一般是中小股東,他們所占股份較少,在參與表決的時候話語權不多,由此常用委托別人代理行使的方式參與表決。表決權代理在世界范圍內比較普遍,我國《公司法》第106條關于表決權的代理行使有如下規定:“股東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會議,代理人應當向公司提交股東授權委托書,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表決權。”這里包含兩點內容:一是代理人要持有股東的授權委托書,二是代理人要在委托人授權的范圍內進行代理,所作出的表決要與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此外,還有關于代理人數與代理人資格的問題需要注意,我國《公司法》將代理人數限定為一人,但關于一人是否可以代理多人的問題,《公司法》沒有限定,筆者持贊同觀點,只要按委托人的意思來代理表決,同時代理多人也未嘗不可。選任代理人應注意不得將代理權授予公司的董事、監事以及相關利益方的股東,這是為了降低代理風險,提高代理的可信度。代理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較為常見,但程序不夠規范。因事無法到會的股東不會計算在有效表決人數之內,而且因為股東之間血緣、地緣關系較近,容易產生代理權濫用的現象,不能保證代理人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思,這與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股東的權利意識較為淡薄有直接關系。
四、完善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股東表決權的建議
(一)取消集體股
集體股的存廢問題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在前文我們也討論過集體股表決權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取消集體股,由此也就不存在集體股表決權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可以將集體股設置為優先股,只有股利分配權,而不參與表決,這也是對公司董事及社區或村“兩委”的一個決策限制,以防止權力濫用。當然,取消集體股,需要正視的是農村集體設施建設與福利問題,可以通過會計上的設置來完成,如將股份合作組織收益提存公積金、公益金,由股東協商并在組織章程中規定具體留存比例,或者在預決算報告中體現,將這部分收益用于集體設施建設,提升集體福利,更大限度地將股東的權利交還股東。這樣,股份合作組織內部架構設計將更加趨于完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提高組織辦事效率。
(二)由封閉股權改為流動股權
我國《公司法》第3章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相關內容,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的須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其他股東具有優先購買權,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在當前情況下,要在股份合作組織中進行流動股權的積極探索,就要允許股權在股份合作組織內部可流轉、可繼承。在調研中筆者發現,很多地區股份合作組織在章程中都對股東轉讓股權具有一定限制,如原股東被機關事業單位正式招錄或在部隊轉干者,并已享受工資福利和勞動保險待遇的,自職業變更之日起,由公司收回股權,或者只允許在內部股東之間部分轉讓股權,這種限制是可理解的。因為股份合作組織有其地域邊界性與成員確定性,這種做法也是為了保護集體資產不流失。在股權流通過程中,股東轉讓全部股權的,其基于股東地位的相關權利也自然歸于消失,受讓人取得其相應權利。這時要注意控制個人通過股份轉讓獲得股權的比例,如果組織內實行的是資本多數決原則,個人過高的股份占比會導致少部分人控制組織決議,影響組織管理與運營。當然,章程規定“一人一票”或“一戶一票”原則的情況除外。至于股權可繼承問題,在調研中,大部分地區都肯定了這種流通情形的存在,但規定其合法繼承人須擁有本集體戶籍才可合法繼承,其股東權利也由合法繼承人來行使,表決權歸于新股東。至于對外轉讓股權的,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規定相應程序、通過比例以及是否有對這部分股權的限制。筆者認為,可以允許股份合作組織股權對外轉讓,但對外轉讓的這部分股權應有所限制。
(三)實行累積投票制度
我國《公司法》第105條規定:“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股東大會的決議,實行累積投票制。”累積投票制是指股東大會選舉兩名以上的董事時,股東所持的每一股份擁有與應選董事總人數相等的投票權,股東既可用所有的投票權集中投票選舉一人,也可分散投票選舉數人,按得票多少依次決定董事入選的表決權制度。[12]實行累積投票制,主要針對股份合作組織中類別股如集體股、資源股等占有較大比重且章程規定具有表決權的情形,根據表一中的數據,仍有大部分地區設置集體股且比例不低。如果集體股擁有表決權的話,就意味著掌控集體股的村“兩委”或社區居委會成為了大股東,在一些重要事項中幾乎擁有一票否決權,會極大地限制其他股東表決權的效力。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實行累積投票制,使得中小股東在組織中可以有自己的“代言人”,公司股東每股的表決權取決于所要選任董事的人數,要選任多少個董事,該股即享有多少數量的表決權。如果股東甲持有超過50%的股份,用直接投票的方法,則董事會成員幾乎全是股東甲中意的人選;若按累積投票制來進行表決,小股東可集中其投票權選任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監事,增加其在股份合作組織中的話語權,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也要注意,累積投票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因為董事互相缺乏信任而降低表決效率,容易造成董事會內部的不和諧,影響公司運營的合理性,達成共識的難度加大,從而降低決策效率。
(四)實行表決權征集制度
表決權征集是指征集人為了自己所提出的議案得以有效通過,實現對公司的控制,而向該公司的廣大股東主動收集委托投票權的行為。[13]表決權征集不同于代理,但又有共同點,表決權征集是代理人主動尋求代理,被代理人接受請求而成為委托人。這里的征集人通常是指公司的管理層以及中小股東,他們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將記載必要事項的空白授權委托書交給股東,向股東發出要約,繼而取得代理權,以便自己的提案通過,這里的提案也必將是符合被代理人意志的,因為前期已經尋求了被代理人的同意。我國法律對表決權征集制度的涉及較少,2002年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10條涉及上市公司投票權征集,相關規定如下:“上市公司董事、獨立董事和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可向上市公司的股東征集其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投票權征集應采用無償的方式進行,并應向被征集人充分披露信息。”[14]筆者認為,在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中實行這項制度很有必要。當集體成員面臨個人利益受損,或者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受到侵害時,如集體土地征用補償問題、分紅問題,而利益侵害方相對有更多優勢,個人力量不足以維護自身權益,表決權征集制度的設定就很有必要。這時可以由活躍股東牽頭,進行表決權征集,進而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研究討論的提案。我國《公司法》第39條對臨時股東會的召集與召開作了規定,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監事會成員可以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議,使公司決議最大程度地反映大多數股東的利益。表決權的征集,對大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的行為能夠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進而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但仍要謹慎使用表決權征集制度,表決權征集應當采用無償方式進行,不允許權錢交易或更改正確的公司決議,征集人應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將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傳遞給被代理人,不允許通過欺瞞的方式惡意取得表決權代理。
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革,農民權益的實現與保護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表決權是保障股東參與到組織中進行管理與決策的重要方式,是切實保障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工具,也是對基層領導班子的一種監督與制約。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對于保障農民作為股份合作組織股東享有的表決權,對于理順農民股東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曉軍.社區股份合作組織的主體性困境與法律對策研究[A].農事法研究(第一輯)[C].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103.
[2]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農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試行)、農村專業合作社指導辦法(試行)[Z].2003.
[3]謝懷栻.論民事權利體系[J].法學研究,1996,(02).
[4]劉俊海.論股東的表決權[J].法律科學,1995,(06).
[5]柯芳枝.公司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15-216.
[6]劉俊海.現代公司法[M].法律出版,2011.
[7]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4.189-190.
[8]王軍.中國公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75.
[9]韓松.成員集體與集體成員——集體所有權的主體[J].法學,2005,(08).
[10]張民安主編.公司法[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11]梁上上.股東表決權——以公司控制權爭奪為中心展開[M],法律出版社,2005.55.
[12]錢玉林.累積投票制的引入與實踐——以上市公司為例的經驗性觀察[J].法學研究,2013,(06).
[13]王欣新.公司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0.
[14]安銳.上市公司治理規則多樣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苗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