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摘要:互聯網和傳統媒體一樣,都是信息傳播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都是傳播。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每一個互聯網企業的成功都是新媒體傳播探索和發展的奇跡,他們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值得傳統媒體好好總結和借鑒學習。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播音主持工作 專注 極致 口碑 快
關于互聯網思維,馬云的一句話說得很到位,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不僅僅是一種產業,更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價值觀,互聯網將是創造明天的外在動力。創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變思想,通過改變思想創造明天。而我們從近年來在互聯網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多位著名人士的頓悟中,也可以提煉總結出如下一些互聯網思維本質性和規律性的內涵: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互聯網思維包含了用戶至上思維、流量思維、大數據思維、跨界思維等;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互聯網思維則包含了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等。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著名互聯網天使投資人雷軍經過漫長的思考,結合其成功經驗,把互聯網思維總結成七個字,即“專注、極致、口碑、快”。
這七個字,堪稱精辟。本文從方法論的角度,以雷軍的互聯網思維七字訣為基礎,淺談互聯網思維對播音主持工作的一些啟示。
專注
一個品牌在市場上能夠取得成功,專注是重要的因素。反觀目前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界的現實情況,要求主持人成為全能選手的呼聲甚高。在一些電視臺,一名主持人往往要承擔多個不同節目的主持工作,跑場成為常態。而在一些廣播電臺,主持人的收入和主持節目的數量緊密掛鉤,一名主持人每天不但要承擔多個不同類型節目的主持工作,而且在每個節目當中都要承擔起采、編、播、錄、控五位一體的職能角色。在筆者的微信朋友圈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的主持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太忙了,感覺人都快被掏空了。
與之相對應的,反映到廣播電視節目質量上,就出現了模式化嚴重、抄襲模仿、急功近利成為常態。主持人日常節目結構松散、內容空泛、口水話充斥其間,尤其是廣播節目經常靠主持人之間相互挖苦取笑、打情罵俏填充節目時間。筆者在網上抽樣收聽了多個不同地方電臺的節目,發現許多主持人的狀態疲憊懶散,有的節目主持人從頭到尾在放歌,一個小時說不上十句話,一開腔就讓人感覺好像沒睡醒,或者是喝醉了。
有一些廣播電視機構為了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強行要求全臺所有節目每隔一年甚至半年改版一次,每一次改版都要重新設計節目時間表,所有的節目都要大張旗鼓地重新調整,大量的主持人需變換崗位。其結果是整體節目面貌在煥然一新的同時,也讓一些優秀節目好不容易積淀起來的人氣瞬間流失殆盡。聽眾觀眾最大的困擾就是:一個好好的節目,怎么會說沒就沒了?
有因必有果,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影響力下降固然有新媒體沖擊的因素在,而傳統媒體內部客觀存在的此類問題也不容忽視。互聯網企業有許多成功案例告訴了我們專注很重要,如喬布斯的蘋果。因此,改變現有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生存現狀,讓有能力的播音員主持人能夠有精力、有機會專注起來,進而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整體質量,形成引人注目的品牌效應是當務之急。
極致
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只有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才能夠真正贏得消費者,贏得人心。在目前的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界,恰恰就缺少這種把與節目相關的服務做到極致,讓受眾的收聽收視體驗超出預期的精神、做法和共識。
從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角度來說,由于節目制作本身是一個集體行為,關于節目質量優劣的壓力更多的是由節目的組織者、策劃者承擔,播音員主持人只要沒有太明顯的紕漏,就不會承擔影響節目質量的壓力,因此很多人只是滿足于按照節目組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廣播播音員主持人雖然對于自己節目的質量承擔直接的甚至是全部的責任,但是由于日常負責播出的節目數量過于龐大,能夠保證按時完成播出任務都已經達到了個人能力的上限,也就沒有余力再去考慮怎樣才能做到讓每一期節目都好到超出聽眾的預期了。
從播音員主持人管理的角度出發,節目不能夠做到極致、做到超出受眾的預期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例如,目前廣播電視機構里,負責播音員主持人管理的人員由于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不能主導涉及播音主持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主要管理者大多不是出自于這一行業,對于播音主持工作缺少足夠的了解,不少管理者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僅為聲音好聽、形象好看,在審片或節目聽評中不能提出專業而中肯的意見,起不到提高播音員主持人業務能力的作用。部分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管理人員又僅僅滿足于完成日常的工作指標,沒有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所制定的一些管理考評機制更多地是事后監督和懲罰,因此播音主持工作也就很難談得上追求極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事后監督和懲罰機制過于僵化和矯枉過正,扼殺了一線播音員主持人的創新熱情和探索精神。過度指導和過嚴監管難以有令人激動的奇跡發生,因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到最佳水平。這一點,也已經被從Facebok到谷歌等一系列成功的互聯網企業所證實——去組織化、去中心化、寬松平等的環境也是互聯網思維,它是產生極致產品的土壤。
快
“專注”“極致”和“快”具有如下的內在邏輯:快是手段,專注是能夠快起來的基礎,其目的是實現產品、服務及其用戶體驗的改進超越用戶的預期,即做到極致。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在推出一項產品后都會迅速對用戶的需求反饋做出處理,通過不斷地迭代更新來使產品日臻完善。而另一方面,產品對用戶的需求反饋迅速加以滿足又會進一步刺激用戶參與改進產品的熱情,激發用戶創造,自覺組織構筑網絡生態,自發形成多層次、多樣性的網絡單元,進而生成更高價值的內容。
能夠做到快需要熱情。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公司和廣播電視機構具有極其相似的特點。一期廣播電視節目的推出大都會在片尾或節目最后公布節目組的聯系方式以便及時得到受眾的報料和對于該期節目的反饋,一些廣播電視機構在一些特殊的時期的確能夠做到認真傾聽受眾的反饋意見并及時在節目中作出反饋,一些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也會積極主動地了解這些反饋意見并迅速在后期的節目中做出改進。
但是,熱情需要體制機制的保障才能夠持續。目前,許多廣播電視機構的機制體制是比照行政機構設置的,并不是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形成一套能夠快速進行市場反應和產品更新的組織架構,不能夠適應受眾市場需要甚至是過于官僚化的組織架構,消磨了包括播音員主持人在內的組織人員的熱情和活力。
由于廣播電視機構層級過多,基層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很難反饋到決策層。某市電視臺一名播音員告訴筆者,她所在的部門總共有十二個人,其中有兩個副組長、兩個組長、兩個主任助理、一個副主任、一個主任。她如果想反饋一個意見,需要首先通過臺內部OA系統給副組長打報告,副組長把報告轉給組長,組長報告主任助理,主任助理報告副主任,副主任再酌情報告主任,主任報告主管副總編輯,主管副總編輯才能夠在全臺層面的辦公會議上將這個意見反饋給決策層的領導。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有多少真實的來自基層一線的聲音能夠反饋到決策層?又有多少人愿意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去反饋自己的或者是受眾的意見?更何況一個部門12人中有8個是管理人員,真正干活的只有4個人,這四個沖在一線的主持人每天光是完成日常的工作就已經是滿負荷了,哪還有余力去反饋什么受眾意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作為直接制造信息產品、與眾多互聯網企業信息產品展開正面競爭的廣播電視一線播音主持工作者,他們充分利用各種互聯網手段及時感知受眾的需要,采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思維方式不斷改進自己所負責的節目,把節目的質量推向極致,讓受眾不斷得到驚喜、不斷超越受眾的預期,對于保持廣播電視節目的競爭能力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廣播電視機構在競爭當中虛心向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學習,用互聯網思維改造自己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口碑
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傳統媒體的從業者需要口碑,傳統媒體本身也需要樹立口碑。如何樹立和強化自己的良好口碑?深諳這個道理的谷歌公司就給出了答案。這家以研發人員為中心的公司有著名的谷歌十誡——即最核心的十個企業價值觀告誡,其中第一誡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以用戶為中心而產生的好產品或者好服務是口碑的本源和發動機,在這個信息對稱的互聯網時代,用戶用腳投票的能力大大增強,一個產品怎么樣、一個播音員主持人和他的節目好不好,大家很快就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分享,這些口碑性質的信息會比以往任何時候傳播得都快,傳播的范圍都廣。例如,2015年初韓國KBS電視臺推出了七集新年特別企劃紀錄片《超級中國》,2016年2月英國BBC播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這兩部片子通過互聯網渠道在中國受眾中廣為傳播,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和討論,在這個過程當中,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社交媒體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互聯網思維七字訣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但絕對不是全部,只能歸結為互聯網思維方法論的一個組成部分。目前在傳統產業領域,借鑒互聯網企業的成功經驗,基于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是非常值得同在信息傳播領域從事工作的播音員主持人以及播音主持管理者、研究者關注的現象。現在,許多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工作者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感到恐慌,對互聯網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壓力感到焦慮。但筆者認為,感到焦慮并不是什么壞事。有焦慮,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突破;有突破,才會有璀璨的未來。
(作者單位:珠海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