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銀+胡金洪+許曉望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創新與創造無處不在。但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如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自主發展的機會,是筆者和團隊一直在思考與琢磨的課題。我們認為,只有當學生有明確的成長方向的時候,教育才能真正充滿活力。也正是在這樣的“使命”驅動下,我們致力推行和深化自我教育,讓每一個中職生成為他自己,讓他們走向更遠處。
理念先行—一所有的教育
都應該走向自我教育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堅信,所有的教育都應該走向自我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自覺主體,這也恰恰切中了浙江省選擇性課改的核心要義。
那么,什么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學生在教育的影響和教育者的指導下,在自我意識發展的基礎上,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活動。自我教育,說到底就是個體轉化,是一個人在思想品德修養中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自我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培養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
我們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的成人感、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明顯增強,但相對于生理發育來說,心理發育較為緩慢,因而身心容易失衡,常出現心理沖突和行為過失。更為重要的是,中職學生比同齡人更早地面臨社會的挑戰和考驗,特殊的學習、特定的生活環境以及社會變革的影響,使他們在觀念上、心理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和新的矛盾。他們普遍存在自卑感,自我意識欠健全,同時又具有較強的表現欲。
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有效的教育措施,聚焦“內因”,給每個學生塑造一個更為強大的內在。具體而言,就是注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養成,使學校教育目標指向變為學生自我取向,使學生教育客體地位真正變為教育主體,使學校教育方法從外灌向學生自身內導轉變,使外因影響最終由內因轉化為行為。科學推進——構建從“培養”
到“自育”的舞臺
我們根據學校實際,在德育過程中積極探索自我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根據自我強化、自我激勵、自我反饋和自我認識四個環節,構建了從“培養”到“自育”的四大平臺,從而科學推進學校德育工作。
“德育實踐”體驗,自我強化成動力
將全校劃分為大門口、辦公區、教學區、實訓區、運動區、生活區六大區域,設20個崗位,每周一個班級參加“德育實踐”專項活動,由年級主任培訓,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全面負責具體實施,作為對全校各班主任、任課老師、班級學生德育工作的一項全面檢查和考核。強化學生意志的鍛煉,固化道德品行,自“德育實踐”體驗實行以來,學生行為規范有了明顯的改善。
“德育實踐”體驗強調的是自我強化。所謂自我強化,就是要超出常規,高標準要求自己,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自我強化可以說是自我教育的核心,主要從目標和意志鍛煉兩方面著手。
為了讓自我強化落地,學校制定了《“德育實踐周”活動實施細則》《“德育實踐周”崗位考核評分標準》《“德育實踐周”崗位考核表》等系列制度,推行“定崗、定人、定時、定責”的“四定”模式,由班主任引領、任課教師檢查監督,引導學生做好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衛生習慣養成教育、個人形象養成教育等三項工作,從而使學生在“德育實踐周”活動體驗中強化自身的道德品行,真正落實“道德品行在口中”“道德品行在手上”“道德品行在腳下”“道德品行在心里”的德育效果。
“愛心環保”活動,自我激勵顯成效
自我激勵,就是運用物質和精神的手段進行自我鼓勵,這是一種內在激勵的方式。通過自我激勵,對于增強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連續性,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學生的自我激勵主要以精神鼓勵為主。
學校倡導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提倡學生不吃、少吃零食,不喝、少喝飲料,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情況,校團委發出“愛心環保”倡議。在此基礎上,學校團委制定了《“愛心環保”活動管理制度》《“愛心環保”活動成績統計表》,要求學生回收在校期間的各類廢品,環保物品細分“罐類、紙類、其他類”等三類,各班配備分類回收塑料桶,在每周二、四下午放學后半小時內由輪值同學交到“愛心環保驛站”回收統計,學生會生活部的干部和干事負責清點、登記,周末聯系廢品回收站人員統一回收,每月匯總一次,以班級人數的平均數排出名次,分四等第,在先進班級評比中給以加分。“愛心環保”資金由學生會自我管理,校團委負責監督和指導。
十多年來,通過“愛心環保”活動,既清潔了校園環境,又奉獻了愛心,資助了多名家庭貧困的學生,也參與了慰問敬老院等社會公益事業,學生們深感“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悅,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優良行為習慣得到自我激勵,推進了“美麗校園”“快樂校園”“幸福校園”的建設。
“禮儀之星”評比,自我反饋促成長
為進一步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學校開展“文明禮儀之星”評比活動,成立了“文明禮儀之星”評比領導小組,制訂《“文明禮儀之星”評比活動方案》《“文明禮儀之星”評比細則》《文明禮儀先進團支部評比方案》《文明禮儀檢查登記表》等管理制度,推行文明禮儀宣講教育進班級,從言(語言)、行(行為)、學(學習)、健(健身)、衛(衛生)等方面進行文明禮儀素養的量化考核。
學校推行文明禮儀宣講教育進班級活動,強調學生的語言文明、行為文明、思想文明、社會公德等教育,注重律己敬人的規范教育,踐行親近文明、表現文明,做文明學生、創文明校園。每個月由年級負責、班主任組織每個學生在班級開展評比活動,遵循自評——他評——推薦——審定——公示的程序,根據細則評出班級“文明禮儀之星”、學校“文明禮儀之星”,并在此基礎上分批次評出校“文明禮儀最亮之星”,進行榜樣教育。
通過“文明禮儀之星”評比中的自評、他評等一系列程序,促進了學生對自我行為表現、思想狀況等進行實事求是的反省和評價,也即“內省”,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及時的自我反饋,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自我反饋往往是外界教育所無法替代的,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優化評價體系,拓寬評價內涵,讓良性的自我反饋扎根學生內心。
“學生社團”建設,
自我認識展個性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并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教育學問題。唯有讓學生真正認識自我的個性特點,才能引導他們分析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分析自己和他人關系,最終才能實現自我尋差,確定發展目標。基于這樣的認知,學校由政教處、團委教師牽頭,指導學生從“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會的我”等方面進行認識: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與此同時,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設置特點,成立學生社團活動中心,推出星光藝術團、舞蹈俱樂部、動漫班、流螢文學社、銅管樂隊、模特隊等20多個社團,以學生的自主建構為原則,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為目的,開發了中心社團、草根社團、精品社團相互銜接、相對完整的社團組織體系,作為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第二課堂。
從興趣社團到第二課堂,我們以更大的活動空間、更豐富的活動內容、更靈活的活動方式把社團活動納入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整體工作。學校在每年上半年的“紅五月”技能節和下半年的“我行我酷”藝術節中,為各社團搭建平臺,展示個性、風采和成果,其間讓學生與行業專家、名人對話,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正如一個學生所說:“社團讓我發現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讓我找到了我的未來方向,讓我成為一個有夢想有信仰的青年。”可以說,通過“學生社團”的建設,學生在展示個性、發展個性的同時,群體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增強了德育工作的互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在學校教育管理中,只有學生自己內心被激發,真正行動起來了才能看到希望。當然,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認識、自我反饋、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等方法是一個循序漸進、有機聯系的整體,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也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調控、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加強中職學生“從自我想起、從自我做起”的自我教育能力培養,能使我們的德育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并向教育的最高境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