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萍


【摘要】目前,“慢城”作為一種理念,從意大利發展至歐洲,乃至全世界。本文從“慢城運動”的角度與相關理論出發,探討其在圖書館發展建設中的意義與構建策略。
【關鍵詞】慢城;圖書館;構建策略
一、“慢城”理念與圖書館構建
1.“慢城”理念
所謂“慢城”,是一種把放慢生活節奏的理念訴諸城市建設與生活的形態,一般是指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綠化,推崇綠色生活方式,發展綠色經濟,支持傳統手工方法作業,沒有快餐區和大型超市,諸如此類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慢城運動”是著名的“慢餐運動”的外延,它致力于保護自然環境,推行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致力于推廣和傳承“慢文化”。“慢城”,不是慢發展、不發展,而是探尋一種更加適合人類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在人與自然,“詩與遠方”,內心精神與物質需求中,尋求平衡與共贏。
“慢城”理念最早在歐洲興起,面對人們盲目加快的生活節奏與日益貧乏的生活品質,它倡導適當減緩生活節奏,讓人們把心和腳步慢下來,用“慢”的理念來料理生活;不是慢吞吞與懶洋洋,而是用“慢”的理念重塑人格,倡導有益人們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在休閑假日,在日常生活也應體驗“慢”的樂趣。其核心思想是“生態、人文、智慧、緊湊”。在“快文化”的背景下,“慢城”的“慢生活”更顯示出它的獨特價值——保持地方獨特文化和地方生活特色、保持地方原生態、保持地方原有的習慣行為等,注重生活的品質,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最終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空間。
2.圖書館構建融入“慢城”理念
目前,經濟高速發展,城市生活節奏過快;人口急劇膨脹,密度大、空間小;交通擁擠、城市污染系列問題日漸嚴重;亞健康狀態人群增大……一個速度至上的時代,我們付出了代價。
而“慢城”的出現,順應人們宜居需求,重視生態化,兼顧現代化,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和人性化設計,綠色生活的理念讓生活本身變得細致、優雅、閑適。其也反映了人們追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意愿,是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社會與生態和諧進步、良性循環的綜合體現,彰顯了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層次的認識。
而圖書館及閱讀本身的特殊性,若結合“慢城”理念,并將之運用于圖書館的構建體系,在建設與服務層面,打造“慢”空間、“慢”服務,強調人本、回歸自然的館式閱讀,從而讓人們體味久違的閱讀真諦,滿足人們對“慢生活”的追求……在當前快讀背景下,這無疑是圖書館一個新的構建策略與思考方向。
但目前,將“慢城”理念融入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在我國尚處于初始階段,圖書館如何打造“慢”空間,延伸“慢”服務領域,增加用戶利用圖書館的便利性和有效性,真正將文化融入休閑,提高圖書館服務的深度和厚度?首先,應深刻領會“慢城”理念及其內涵,以館藏厚重、布局合理等自身優勢,結合讀者現代化多樣化的需求,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和方式,加強現代科技及工具的運用,建設“慢城”理念下的圖書館。其次,優化館藏資源,深度挖掘,推出一系列“慢”活動,營造“慢城”效應;最后,既要注入現代化信息元素,也要彰顯“慢城”的“慢”,拓展服務范圍與空間,提升服務功能和質量。
二、“慢城”理念下圖書館的構建原則
1.人性化原則
圖書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傳承歷史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載體,在城市文化建設與發展中不可或缺;“慢城”則以人為本,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人文環境。“慢城”理念與圖書館構建的結合,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則,即以人為前提理解圖書館的構建目的與要求,充分考慮讀者需求,遵循方便、舒適、實用的原則。
第一,圖書館選址要以便民為出發點。如將館址設在整體規劃的中心地帶,交通方便,便于讀者通達,節約時間;周邊環境相對安靜,沒有噪音、粉塵、大氣的污染,便于人們閱讀的開展。第二,圖書館進出口設計以省時省力、安全進出為目的,入口處專設無障礙通道。第三,圖書館室內布局要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滿足讀者的需求。第四,圖書館空間和功能分區要合理,布局緊湊,既利于讀者查找與使用書籍,也利于圖書館自身管理。
2.生態化原則
圖書館生態化是指館舍建筑節能環保,自然環境清凈雅潔,文獻內容健康真實,服務方式便捷文明,信息傳遞暢通無阻,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精神生態和信息傳播生態高度凈化,圖書館、人及自然,完美和諧統一。“慢城”理念則強調保持優美的生態環境、協調的人文建筑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
結合兩者,圖書館生態化原則的實施就是為讀者提供閱讀、休息、交流為一體的綠色休閑場所。第一,圖書館內部空間和環境的舒適度要有益于讀者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狀態。第二,圖書館的綠色環境建設要將室內綠化與室外綠化相結合。室內綠化不僅可以增添自然氣息,使人賞心悅目,更主要的是室內綠化能凈化空氣,調節室內溫濕度,提高空氣質量,改變微氣候。館外綠化不僅可以防塵隔音、消滅細菌,還可以豐富圖書館的人文景觀,營造生態小環境,給人一種文化藝術享受。
3.開放化、智能化原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人們閱讀方式的多元化,圖書館傳統的服務已然無法滿足讀者日益增加的文獻閱讀需求,圖書館需要與時俱進。圖書館的開放性原則,融合“慢城”理念,是指文獻資料在空間布局與功能上進行全方位和全天候開架,打破傳統和小面積分割、封閉的模式,實行“藏、借、閱、管”四位一體的“慢”文化空間系統,即做到“門庭開闊、空間開敞、資料開架、網絡開通、管理開明”。在“慢”的開放空間里,提高館藏圖書利用率和流通效率。
圖書館智能化,就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充分運用技術管理的優勢,對館藏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及配置,為使用者提供綜合有效的貼心服務,即無線泛在、就近一體、個性互動的信息服務模式。圖書館智能化有助于改善圖書館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甚至有助于提升讀者獲取信息的自主性與舒適性。
三、“慢城”理念下圖書館的構建策略
1.樹立“以讀者為本”的服務理念
作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圖書館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者第一,服務育人”是圖書館的宗旨;“提供優質服務,讓讀者滿意”是圖書館的工作理念。這與當今背景下“慢城”理念,即突出“以人為本”,倡導慢生活節奏,享受地方文化,提升生活質量與內涵相契合。而圖書館以讀者為中心,回歸內容,充分創新自身優勢,加強與受眾的粘連度,“暢行書海,慢讀時光”,則無疑能豐滿圖書館自身,并在“慢城”理念上做了進一步的個性延伸。
圖書館不可缺席人類文明與發展,而新時代圖書館的“慢行”與“漫行”如何著力?服務與可讀,這對曾經奠定了圖書館發展基礎的“手”,應在新的趨勢下發揮更大的效用。首先,服務性體現的是“延伸”,要走到讀者身邊,事無巨細;讀者想要的、有用的,都可以在圖書館找到。其次,可讀性體現的是“縱深”,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教育等職能。要從“慢城”切入,于“慢”中探尋圖書館之于文明的旅程,即人類知識與文明延續傳承的浩瀚厚度,從而使圖書館精神、圖書館制度、圖書館法制建設等內涵得到長足的拓展。如此一來,讀者就可以受益于知識所帶來的睿智與精神的生發。
2.倡導生態意識,營造圖書館綠色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生態環境等問題越來越凸顯。節約環保、生態保護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21世紀的圖書館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學習場所,而是具有休閑功能的信息中心,是知識信息生態建設者。生態環境和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成為未來圖書館建設的思想核心。
圖書館的綠色環境建設,包括物理環境建設和人文環境建設。物理環境建設提倡低碳、環保,提倡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節約能源;在充分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使圖書館各部分有良好的朝向、自然通風和采光條件,因為光線和通風條件是創造良好閱覽環境和藏書環境的必要條件。人文環境建設倡導反盜版,拓展與豐富綠色健康的館藏資源,突出特色文化,同時綠化網絡資源,傳播綠色健康信息。
此外,營造圖書館綠色環境還要“綠化”館員的大腦,充分調動館員隊伍的積極性,培養館員環保意識、資源意識以及生態品德、生態人格等;要重視館員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不斷提高館員隊伍的素質,豐富人員結構構成,促進館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以建立起屬于圖書館的一種新的生存和生產方式。
“慢城”理念下圖書館的構建,滲透著時代發展的氣息。倡導生態意識,營造綠色圖書館是以發展的眼光、順應回歸自然的要求提出的。
3.倡導慢閱讀,優化閱讀環境
曾經,讀書作為一種“慢”的傳統迤邐千年,但現在,“淺閱讀”“快出版”盛行,由于閱讀的便捷性,數字閱讀正在成為一般閱讀的首選,導致傳統閱讀受到強烈;中擊,面臨嚴峻挑戰。但移動閱讀、社交閱讀畢竟是碎片化和淺顯化的,與紙質圖書相比,缺失了一份厚重感與沉穩;且紙質圖書作為文化的載體,有其優勢及不可替代性。由此,我們倡導讓“慢”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回到我們的生活和日常之中,讓自己回歸真正的閱讀,回歸慢閱讀的傳統。
加拿大學者約翰·米德馬說,“慢”閱讀,并不是主張一切東西都應該慢慢讀,而是提倡一種觀念,慢閱讀的目標是拉近讀者和所讀信息之間的距離。我們推崇慢閱讀,并不一味強調“慢”,而是強調用心閱讀、深度閱讀,進而追求閱讀的純粹和愉悅。而這不可能是“快餐閱讀”所可以提供的。
“慢”是一種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更加健康的心理姿勢。目前,慢閱讀的概念正在國內引發共鳴。圖書館是連接閱讀資源和讀者的重要紐帶,應努力為讀者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使讀者樂于到圖書館來,并把在圖書館閱讀當成一種享受,讓“閱讀”成為“悅讀”。“一切為了閱讀,一切為了讀者”的環境,能讓“慢”閱讀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回歸到追求效率和速度的都市節奏之中。
四、結語
起源于歐洲的“慢城”為渴望享受生活的人群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慢城”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生活品質。慢理念的核心是保護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特色,并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打造舒適、便捷的使用空間。而圖書館融入“慢城”理念的構建策略,旨在改變圖書館僅作為一個閱讀學習地方的印象,使圖書館成為人們更加向往的場所,即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藝術館的集合,追求環境的最優,進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煥發出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