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陳鳳
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今年的主題是“創新改變生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的今天,上海法院歷經23年,積極探索創新,國際化戰略穩步推進,并提出了把上海法院建設成為當事人信賴的國內乃至國際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優選地”之目標。
2014年9月,“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交流(上海)基地”在上海成立;2014年12月,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正式掛牌成立;2015年4月,浦東法院成立自貿區知識產權法庭;2016年9月,上海法院在全國率先制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十三五”規劃》……從專業化到國際化,上海法院何以有如此底氣?
戰略一:開拓創新的國際視野
創新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創新的基礎。
1994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先后成立知識產權審判庭,此后,隨著知識產權審判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上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全線邁入專業化發展軌道。1995年,上海法院嘗試在知識產權審判中組織雙方當事人在開庭前進行證據交換,后被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所采納;1996年,經上海高院批準,浦東法院在全國率先探索實行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審判,該審判模式于2008年被《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肯定,并于2016年被最高法院在全國知識產權審判庭所推行;2012年,上海高院知識產權庭被授予“201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中國)保護獎”;2014年9月25日,“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交流(上海)基地”正式揭牌,這是中國唯一一家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交流基地,它承擔起了國際交流的平臺作用,先后舉辦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視野國際研討會” “知識產權與貿易國際論壇”和“中歐法官論壇”等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研討會,并接待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以及來自美、英、德、法、俄等國家的法官、政府官員、知識產權團體和企業界人士等百余人次來訪。
去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和服務平臺,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上海高院立即啟動《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制定工作,以適應“十三五”期間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需求,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為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世界科技強國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歷時150天、歷經18次修改后,《規劃》最終完稿,并于2016年8月30日正式出爐,這是全國第一個與“十三五”相匹配的知識產權審判規劃。
同年12月,上海法院又開創了一個中外交流的“第一”——“法經濟學高級研修班”和“法經濟學——反壟斷專題高級研修班”在上海法官學院開班,來自中美兩國的8位法經濟學以及反壟斷專家聯合授課,這是中美合作首次對法官進行經濟學專題培訓,對增進中美司法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升中國法官經濟學理論水平和審判反壟斷案件的司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無論是推動經濟發展,還是提升民生福祉,創新都不可或缺,這有利于更好地在全球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上海在創新領域的范例可以供全球其他城市學習借鑒。”2016年12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一行在上海進行訪問時,對上海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贊不絕口。
戰略二:面向世界的專門法院
談到上海知識產權審判,不得不談到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以下簡稱知產法院)。
作為全國首批知識產權法院改革試點地區之一,上海知產法院于2014年12月28日掛牌成立。兩年多來,該院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審判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為推動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2016年,上海知產法院共受理各類知產案件1877件,同比上升14.38%。其中,專利、計算機軟件、技術秘密、技術合同等涉科技創新類案件834件,占一審案件的92.26%。
2016年3月,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規定,上海知產法院專門設立技術調查室,聘任了11名技術調查官。這11名技術調查官分別來自國家機關、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等機構,涵蓋了材料、化工、電子、通信、網絡、專利和通訊等專業技術領域,主要任務就是解決技術類案件中查明技術事實的難題。
技術調查官制度在國外由來已久,只是每個國家對其稱呼和職責的定位等有所不同,如德國的技術法官制度、日本的技術調查官制度、韓國的技術審査官制度、中國臺灣地區的智慧財產法庭的技術審查官制度等等。
上海知產法院的技術調查官制度運行效果明顯。2016年,該院技術調查官共受理技術調查案件35件,出庭43次,出具技術審查意見書和咨詢意見書17份,參加證據保全、現場勘驗、完成技術咨詢和辦理相關事物300余次。
此外,上海知產法院還聘任了18名特邀科學技術咨詢專家、18名專家陪審員,制定了特邀科學技術咨詢專家咨詢辦法和技術調查官參與訴訟活動工作規則。自此,該院建成了技術調查、技術咨詢、專家陪審、技術鑒定“四位一體”的技術事實調查認定體系,提升技術事實查明的科學性、專業性和中立性,保證了案件審理的公正與高效。
國際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才。
為進一步培養具備高素質的專業法官,上海知產法院積極參與上海高院組織的各類培訓,如上海全市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業務專項培訓班、法經濟學系列高級研修班等,并選派部分法官前往最高法院以及美國、德國等國法院進行交流和培訓,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專業化審判水平。
“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新趨勢對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將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大膽探索,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努力做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制定的參與者、引領者和主導者。”上海知產法院副院長黎淑蘭對知識產權審判懷揣期冀。
戰略三:聚焦全球關注的區域發展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2015年4月初,浦東法院自貿區知識產權法庭成立。此時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由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擴展至120.72平方公里。擴區后,高、精產業的發展和國際知名企業不斷入駐,跨境貿易特別是知識產權貿易快速增長,知識產權保護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知識產權司法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
“浦東法院設立自貿區知識產權法庭,就是為了應對擴區后‘暴漲的知識產權案件以及更新、更專業的糾紛。”上海高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劉軍華說。
數據顯示,自貿區擴區后,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增長明顯,擴區前(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案量僅為48件,擴區后(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案量迅速上升至4022件。
面對上海自貿區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需求不斷上升的新形勢,上海高院迅速做出調整,2016年,浦東法院自貿區知識產權法庭與知識產權審判庭合署辦公,全面整合知識產權審判資源,集中審理自貿區知識產權案件。同時依托最高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自貿區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調研聯系點,加強自貿區法院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建立橫向聯系機制。
在一系列完善的機制保障下,浦東法院受理了一大批新類型、疑難復雜及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2016年10月,浦東法院發布民事裁決書,責令“幫5買”網站立即停止以“幫5淘”插件嵌入淘寶天貓頁面、抓取后者流量的行為,這是新的民事訴訟法實施后,全國首例針對流量劫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發出的訴前禁令,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同時,浦東法院還受理了一系列與區域發展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案件,如銷售平行進口商品引發的商標侵權案件,與自貿區的貿易政策相關;就中國企業在外貿中使用的英文名稱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予以保護,對推動“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貫徹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依法保護迪士尼動畫形象和知名電影名稱,對推動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加快實施自貿試驗區戰略,是我國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重大部署,上海作為我國首個自貿區所在地,上海法院有責任、也有能力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自貿區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經驗,為自貿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劉軍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