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旺
摘 要:立體構成是進行形態設計和造型設計所需要的基礎專業內容,是培養設計者具有較強的三維空間思維的基礎,比如說在進行建筑設計、建筑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廣告設計等許多的設計工作,在設計過程中都需要有極強的三維空間思維,這也是我們學校對設計專業學生培養的整體方向,對此鑒于立體構成和三維空間思維的關系,可以借助立體構成的制作來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思維,下文的敘述中對這一方面做出詳細的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立體構成;制作;三維空間;空間思維
立體構成是借助空間形態和實體形態共同制作出來的,所以,其是在應用材料的基礎上,對力學、美學的綜合應用。立體構成的制作便是對學生所展開的基礎教學,讓學生通過對立體構成制作的練習,來鍛煉自身的構想力,使自身養成專業的三維空間思維,進而可以更好的完成三維設計。
一、立體構成制作對三維空間思維的培養分析
空間構想力首先要拋開原有的平面思維,平面是由輪廓曲線來決定的,而立體中既包括輪廓曲線,又包括量,舉例來說圓圈是一個平面,而在圓圈的基礎上加上量的話,就發生了立體上的很多可能性,比如說變成一個球體或是一個圓錐體。立體構成的制作從形態上來說是千變萬化的,因為其有多個不同的視點基本構成,所以,視點的表現不同,所展現出來的形體的狀態也就不同。立體的空間形態是制造出來的。對這一形態的制造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說對力學知識的應用,對制造工藝的選擇,對結構大體的布局,對模型材料的選擇等等,要完成一項立體構成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到這項設計的穩定性,其次還要考慮到這項設計的心理穩定和物理穩定,所謂物理穩定指的是每個支撐點、每個支撐面的重心一定要穩,支撐點的重心垂線必須保證在支撐面內,有了物理上的穩定,再來追求心理動態的平衡,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二、在培養三維空間思維中對立體構成制作的運用
(一)三維空間思維在大腦中的生成訓練
三維空間思維的生成訓練是立體構成制作中的一個環節。立體構成是藝術與技術綜合訓練的基礎,每一件立體構成作品都是要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來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不斷嘗試各種材料的表現方法,啟發其對材料的認知和由材料引發的重新構想的能力,不斷尋求新的制作技法創造出更多的不同造型的獨特能力,并鍛煉其對造型的感受力和直觀判斷力。
教學中學生通過對物體形態及材料特征的了解,在數次反復的體驗中不斷提煉、升華,最終達到理想的形態構成。這同時也是學生一次次對三維空間思維能力的不斷訓練和對形式美的驗證。在立體構成課的有限時間內,把材料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來加以研究,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具體到教學中、首先是對材料的關注。篩選積累素材、收集資料也包括收集不同的材料,如石頭、木頭、玻璃、金屬、棉、麻、絲等的視覺教果、質感、觸感等有什不同,只有了解了不同材料的性能才能作出選擇,設計不同的形態需要用什么材料,學生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也是一次對美的發現和體驗,是對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三維想像力的培養。其次是對材料的加工和運用: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藝也不一樣,只有掌握材料性能才能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加工出有創意的作品,在材料加工的研究學習中,可以使以單一材料為主的課堂鮮活起來,例如同是單一材料紙,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造出點、線、面、體等多種形態,多種材料的引入運用則為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和構想增加了新的通道。掌握材料的性能,可以使學生在創造形態的構成中更加主動、積極和敏感三維空間想像能力。更好地讓學生積極地體察生活,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分析、提煉的能力,并學會從材料中獲得靈感,進而提升為有創意的行動。
(二)對學生三維空間思維的準確表達訓練
對學生三維空間思維的準確表達訓練的訓練目的,是看學生對立體構成的制作能否把大腦中的設計準確地表達出來。把大腦中的設計表達的越充分、越準確、精度越好,就表明學生的三維空間思維能力越強。教師可據此評判學生三維空間思維能力的水平。教師應當明白,學生對立體構成進行制作,不是為做模型而做模型,是以立體構成制作為基本載體,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思維能力,因此,在立體構成制作的每個階段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三維空間思維能力的具體情況,依照其學習的具體情況再對癥下藥,逐步的加深學習對三維空間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學生三維空間思維的培養,可通過對立體構造制作的全面應用來取得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上的提升,這一過程是緩慢的,初步的培養學習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需要教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的耐心,循序漸進的使得教學效果獲得提升。通過本文對立體構成的制作對三維空間思維培養的分析,希望能夠為學院教師的專業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一些指的參考的意見。
參考文獻:
[1]王蕾.七巧之變——立體七巧板在立體構成教學中的借鑒與應用[J].裝飾,2012(02):122-124.
[2]侯雯.淺談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方法[J].戲劇之家,2015(09):23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