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林
生活中,許多人對高血壓都不以為然,但是這個“常見病”卻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研究發現,50%~60%的腦卒中、40%~50%的心肌梗死與血壓升高有關。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有近3億人,且患病率仍呈上升趨勢。而最新調查顯示,人群高血壓的知曉率為46.5%,治療率41.1%,而控制率僅為13.8%。由此可見,患者在治療中誤區重重。
誤區1:血壓雖然高于正常值,但無不適就不需用藥高血壓的癥狀與血壓升高程度不成正比,沒有癥狀并不表明血壓不高;癥狀很多,血壓卻不一定很高。
誤區2:不愿意吃藥,怕有副作用有些人擔心久服降壓藥有副作用,于是采用降壓帽、降壓手表、降壓腰帶或降壓鞋等輔助工具來控制血壓。醫學研究證明,認真服用降壓藥物是治療高血壓的最有效方法。用前述工具即使自感好轉,也不等于血壓正常。降壓藥物副作用大都很輕微,用藥過程中會逐漸適應。
誤區3:不按醫囑服藥首次服藥應去醫院確診后,按醫囑按時服藥。切不可有癥狀就服藥,無癥狀就停藥,也不能輕信廣告或參照別人的用藥自我治療。醫生處方是遵守個體化治療原則用藥,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誤區4:加大單一藥用量,拒絕聯合用藥如果單用一種藥物不能將血壓控制得滿意,主張聯合用藥,而不是增加單一藥物劑量。這樣可起協同作用,增強降壓效果,減少副作用。臨床證明,大多數高血壓需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聯合才能將血壓控制穩定。
誤區5:血壓降得快,病能好得快這種做法極其有害。首先,高血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揭示,只有將血壓控制穩定在正常范圍,才能避免靶器官受損。其次,血壓降得過快、過低,會引起全身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現頭暈、心悸等不適癥狀,嚴重者會引起腦血流灌注不足或腦血栓。除高血壓急癥外,降壓應緩滿進行,要求兩周左右達到最佳效果為好。
誤區6:降壓藥物越新越貴,降壓效果越好降壓藥物療效不與藥價成正比。許多人認為新藥貴藥就一定比老藥療效好,其實不一定。新藥在專利期內是獨家生產和營銷,要收回前期研究開發的投入,藥價肯定會高。但是臨床應用時間短,還沒有經過臨床多年檢驗。老藥是經過多年臨床實踐檢驗,療效肯定、副作用少才得以留用。故不能一味追求新藥、貴藥。
誤區7:吃了降壓藥就萬事大吉高血壓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與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也有關,如吸煙、飲酒、過量食鹽、不運動、心理失衡等。故除按時服用降壓藥物外,還應注意培養科學的生活方式,這樣更有利于保持血壓穩定。
誤區8:血壓下降至正常范圍就停藥有些人服用降壓藥一段時間后,癥狀好轉,血壓正常,便認為病已“治愈”,自行停藥,這是極其有害的。高血壓病人通常需要終生服藥治療,盲目停藥血壓會再次升高。血壓波動大,可能會誘發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損傷。正確做法是經過長期控制血壓后,可逐漸減少藥物劑量或種類。在減量過程中必須監測血壓變化,否則血壓會反彈。
誤區9:不注意適時微調藥物劑量一要按氣候變化調整。冬季寒冷刺激會使皮膚血管收縮,實驗證明,氣溫每降1度,收縮壓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張壓升高0.6毫米汞柱。一般來講,冬季比夏季收縮壓升高12毫米汞柱,舒張壓升高6毫米汞柱,應適時增加藥物劑量。夏季應適當減少藥物劑量。二應根據血壓變化規律調整藥量。如許多老年人清晨血壓升高,稱為血壓晨峰。臨床觀察發現,這個時段心腦血管病猝死病例占全天的70%~80%,故應了解是否存在這種現象,適時提前服藥控制。
誤區10:不注意檢查血糖和血脂情況高血壓病人中20%~30%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約50%合并高血壓,故高血壓病人應了解自己血糖是否高。另外高血壓病人中30%~50%血脂高。因此,病人在治療高血壓的同時,也要控制好血糖和血脂,以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誤區11:忽略其他疾病治療藥物對血壓的影響人到老年常并存多種疾病,服用多種藥物。有些藥物會對血壓造成影響。如含鈉鹽類藥、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抗抑郁藥等。
誤區12:服降壓藥期間不監測血壓家中自測血壓監測血壓變化,對指導用藥和保持血壓穩定極重要。初次測血壓應連續一周,每天2次(6~8點、18~20點);血壓穩定后每月測2~3天。若血壓不穩或變更治療方案,應每天都測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