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益母草治療月經不調
【處方】益母草50克,水煎服,日服3次,連服1周。
【點評】本方具有解毒斂瘡、活血祛瘀的功效。益母草原名茺蔚,因擅長活血調經,能治各種婦女血瘀之證,尤善于治產后惡露不盡、瘀滯腹痛,有祛瘀生新之效,故有“益母”之號。藥用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性辛、微苦,性微寒,歸心、肝、膀胱經。益母草功能活血調經、祛瘀生新,常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產后惡露不盡及瘀滯腹痛諸證,可單味熬膏服用,也可與當歸、川芎、赤芍等配伍應用。益母草兼能利水消腫、涼血消疹,可單味用于腎炎水腫,但用量需大。茺蔚子又名小胡麻、三角胡麻,即益母草的果實,功能活血調經、涼肝明目,適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目赤腫痛或眼生翳障等證。
川牛膝湯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處方】川牛膝30~40克,水煎,頓服或早晚分服。一般連續服藥2~4天后血即可止。病程較長者,血止后應減量續服5~10天,以資鞏固。
【點評】本方具有益肝腎、逐瘀滯的功效。功能性子宮出血在臨床上依卵巢內排卵功能的情況分為無排卵型與有排卵型兩種類型。無排卵型出血多見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有排卵型出血則以育齡婦女多見。中醫認為本病屬“崩漏”范疇,常以“腎虛為致病之本”,氣血瘀滯也可導致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加劇病情。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肝、腎經,功能補益肝腎、逐瘀通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牛膝能顯著增加子宮收縮面積,壓迫宮內血管而止血,用治瘀滯胞宮所致的功能性子宮出血最合適。
固乳黃芪湯治療溢乳
【處方】黃芪15克,水煎服,每日1次,服用3~4天。
【點評】本方具有補氣固表的功效。大量溢乳會造成嬰兒哺乳量不足,也使母親消耗過多。長時間溢乳使乳頭不能保持干燥,以致發生乳頭皸裂或乳腺炎。中醫認為其主要由產后氣虛引起。黃芪原名黃耆,始載于《本經》,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芪、膜莢黃芪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黃芪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祛邪藥同用以扶正祛邪。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術,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術、升、柴,則補氣升陽。
單味番瀉葉治療乳腺增生病
【處方】番瀉葉4~6克,加沸水200~300毫升,浸泡15分鐘后飲用(可重復浸泡),每日1劑,每天3~5杯(每杯約100~150毫升),于月經前10天開始服用,月經來潮后停藥。連服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適應于經乳腺近紅外線等檢查,診斷為單純乳腺增生病者,單側或雙側乳房脹痛,每于經期疼痛加重,經后略減,伴心煩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結等癥。需排除乳腺癌、乳房纖維瘤及其他疾病。
【點評】現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患者由于卵泡期雌激素水平相對增高,刺激靶器官,使乳腺組織不斷處于雌激素刺激中,不能由增殖轉為復舊而致。乳腺增生居女性乳腺疾病之首位,屬中醫學乳癖范疇。乳房隸屬厥陰、陽明二經,熱邪痰濁壅滯,結聚乳中,致氣血不暢,遂成乳癖。番瀉葉甘苦性寒,化痰散結,苦寒降泄散結。用之使瘀熱得以泄降,痰濁內消,氣血通利,故可收滿意療效。惟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慎用。治療期間患者宜保持心情舒暢,少食高脂、高蛋白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忌服辛辣刺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