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紫薇+肖思棋+吳鏡澤
摘要:近年來,藝術展覽在我國蓬勃發展,但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的距離依然遙遠,即使是在藝術展覽資源較為豐富的北京,經調查發現,大眾對于藝術展覽的認知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文章從北京市大眾對于藝術展覽的認知現狀著手,并從藝術展覽的傳播及美育兩個方面進行了相應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藝術展覽;大眾;傳播學;美育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藝術展覽活動在近些年日益繁榮起來。新興藝術區、展覽館不斷涌現,藝術展覽開設日益頻繁,形式、內容日益豐富,而大眾對藝術展覽認知的提升與藝術展覽的蓬勃發展并非協調一致,從對北京市大眾的調查來看,從未走進藝術展覽的人依然不占少數。藝術展覽是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具有公眾性。因而藝術展覽并非只與少數人有關,應為大眾所享,藝術展覽走向大眾也是藝術大眾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不同地區藝術展覽的發展程度各不相同,而這也與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目前在我國,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展覽資源相對豐富且發展迅速,而在其他城市,展覽資源則較之較少。根據北京市大眾對藝術展覽認知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為其他城市拉進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的關系提供參考。
一、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的距離
藝術展覽作為視覺藝術交流傳播的媒介,是視覺藝術與群眾生活近距離接觸的一個平臺。然而據對北京市大眾的調查顯示,約占61%的人從未看過藝術展覽,而其中約占63%的人對不知道任何一個藝術展覽,約占54%的人對展覽館和藝術區沒有了解。而在藝術展覽資源豐富的北京,幾乎每天都有50-60個展覽可供參觀。美術館,展覽中心和藝術區,例如中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油畫院,798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等,每年都會舉辦數百個規模不等的展覽。對比而言,在這樣的環境中,北京市大眾對藝術展覽了解不足,觀展經驗更是貧乏。而對于國內其他城市而言,大眾對藝術展覽的認知想必也并不理想。藝術展覽作為視覺藝術與群眾近距離接觸的平臺,實則卻是遠離多數人的生活的。
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的關系本應更為密切。藝術展覽離不開廣大群眾,因為其實質在于藝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具有公眾性。藝術往往需要面向觀眾的展示與交流,對于當代藝術而言更是如此。由于當代藝術中觀念意義被強化,往往需要營造開放式的藝術結構,讓公眾在一種特定的情境中為作品賦予意義。另外,不少當代藝術作品對社會焦點問題進行批判和反思,以引發社會輿論,推動社會變革。因而對于當代藝術而言,公眾的理解與關注更為重要。這在當代藝術展覽中也是如此。藝術展覽,尤其是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是需要廣大群眾的關注的。 因此,“無論是作為代表社會主流文化的博物館或美術館,還是作為社會文化個體的展覽策劃人,其所策劃或舉辦的展覽基本的出發點都應該面向最廣大的市民觀眾。”[1] 而藝術展覽對于廣大群眾而言也有其意義。藝術展覽對于大眾而言,最直觀、最重要的意義便是提升大眾審美,讓人們在展覽中對藝術的發展及現狀有所了解,日積月累以提升大眾的文化品位及審美水平,增加大眾生活的文化內涵,豐富其精神世界。古萊特指出,更好的生活,或者說更人道更發達的社會,不是人們“更多擁有”(have more)的社會,而是人們能夠“更多實現自我”(be more)的社會。[2]而藝術無論是對于藝術家或是觀賞者而言,都是無疑是一種實現自我或者說發現自我的方式。藝術創作者通過創作發現自我,實現自我;藝術觀賞者通過藝術作品中的共鳴,發現自我,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好的藝術就像一面鏡子,你看見的不是那件作品,而是你自己。充當藝術與群眾近距離接觸平臺的藝術展覽,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也應是觀眾獲得靈感和感悟,發現自我,及更好地實現自我的渠道之一。
展覽館策劃舉辦藝術展覽以供大眾觀看,群眾進入展覽館觀看藝術展覽。雙方各取所需,本應聯系密切,而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而導致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相距較遠,大眾對藝術展覽認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展覽傳播的問題,二則在于大眾審美及藝術理解力的不足。
二、藝術展覽的推廣
藝術展覽應該如何走向公眾成為了目前情況下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約91%的人從來沒有關注過提供展覽信息的平臺,而“在沒看過展”的人群中有28%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展覽訊息”。因此,我們將從傳者如何進行適當的傳播的角度來探討藝術展覽如何走向公眾。
在當下互聯網時代,藝術展覽必然需要與移動互聯網合作,努力適應媒介形態急劇變化的局面。辦展方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當時進行傳播。
(一)線上傳播
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平臺,以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來進行信息的傳播,同時與粉絲之間的互動還可以增加用戶的黏性,樹立品牌。
1.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作為社交平臺,已經深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在用戶群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通過在微信平臺上發布信息,可以將信息發布給各個年齡階段與階層的用戶。
同時,微信公眾號可以實現傳者與受者之間的點對點的信息直接傳遞過程。除了定期發布展覽信息之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對展覽作品的不同解讀以推動大眾審美的提高,同館時實現與受眾的雙向互動。
目前中國美術館等等都紛紛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并且定期發布展覽信息,但是仍然缺少同受眾之間的互動,同時傳者尚未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存在用詞過于正式等問題。
2.開設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具有相對封閉的傳播環境,受眾要接受相關信息必須首先關注微信賬號,更多地以興趣為導向。而微博則是相對開放的傳播環境,并且微信用戶群體更為年輕化,發展潛力巨大;微博對于每日發布信息次數并沒有限制,利于及時更新信息;微博賬號通過緊追熱點,與粉絲展開積極的互動就能夠獲得較好的傳播力。
目前,中國美術館等沒有開通,而今日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為首的展覽館雖然有微博賬號,但是轉發及評論較少,傳播效果不如預期。
3.相關APP的研發。在時間碎片化、智能手機價格親民的今天,手機移動端因為具有便于攜帶、方便等特點迅速占領市場,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競爭的激烈程度增加,人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元化以及信息爆炸使得篩選信息成為關鍵,提供專業的服務成為了眾多APP沖出重圍的突破口。
因此如果各展覽館愿意與第三方合作定期發布各自展覽的信息、相關講座以及書籍售賣,那么也有助于受眾迅速了解信息。現在的vart以及imuseum都在做這樣的嘗試,vart比imuseum做得較好的地方在于它將社交的功能引入進來,開放平臺讓用戶分享自己的看展體驗并且可以互相關注,這樣可以發揮人際關系在大眾傳播中的作用,信息可信度進一步提高。
4.通過廣播節目等的推廣,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發現,很多受眾使用媒介并不是一直都全神貫注,而是間歇性注意,把媒介如電視、廣播等當成背景。而如果展覽主辦方能利用廣播宣傳自己的展覽,很多人在收聽廣播的時候都可能接觸到相關信息。
(二)線下傳播
由于互聯網時代上往往都以興趣為導向,注重用戶的個性化,所有的線上信息到達受眾的前提都是用戶通過各種契機專門了解和關注,對于受眾的主動性要求較高。而很多時候受眾恰恰缺乏這樣的契機,因此線下傳播則可以增加受眾接觸相關信息的可能性。
1.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段設置廣告牌等宣傳品。通過在這些地段投放宣傳品可以直接向受眾傳遞,但不足就在于宣傳品可以投放的信息較少,不能很好地展現展覽信息,需要受眾自己進一步了解。
2.在地鐵、車站等場所進行廣告的投放,這些場所人們的注意力往往不知道放在哪里,而地鐵電視作為一種環境媒介可以強制受眾了解相關信息。這一點,國家大劇院做得比較好,他們會在途徑的地鐵線上播放展訊的廣告,讓人們能夠直觀、直接地了解信息。
3.展覽館季度展覽冊的制作及發放。雖然如今新媒體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但依然有部分群眾更傾向于從報紙、雜志等紙媒獲取信息。這種展覽冊的制作有利于人們更為清晰的了解展覽的內容信息及相關活動,為習慣于從紙媒獲取信息的人群提供方便。
4.在展覽館出入口放置其他展覽的海報或宣傳冊,使受眾能夠在一個展覽館了解到多處近期開設的展覽的信息。這種方式有利于走進展覽館的人群獲得更加豐富的展覽訊息,使展覽訊息的傳播由點到面。在日本,這種方式被廣泛使用,幾乎任何一個展覽的出入口都會有幾十個近期其他展覽的宣傳頁,除當地的展覽外,還會有其他地區相對大型或有影響力的展覽。國內藝術展覽的傳播可以適當向國外借取經驗。
三、提升大眾審美
為使更多的人對藝術展覽感興趣,走進藝術展覽,逐漸提高大眾對藝術的理解力與大眾審美是有十分必要的。據調查數據顯示,對于北京沒有看過展覽的人群而言,其原因約有1/3在于,于學習生活無直接益處、藝術展覽枯燥無味、看不懂藝術展覽等,而這些都是缺乏對藝術展覽認識的表現。在有關當代藝術展覽的調查中,超過60%的人表示當代藝術展覽難以理解,并且不少人在提及當代藝術展覽表示難以接受,而大眾對于藝術文化的包容程度也是大眾審美的重要部分。從以上種種現象及數據來看,人們在藝術展覽中往往不能真正抓住展覽的意義。藝術展覽帶給人們的是現實的藝術體驗和感動,盡管體會因人而異,但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為了讓藝術展覽更大程度地發揮它的價值,有必要實施提升大眾審美的一系列措施。
一項藝術展覽從策劃到結束,參與的人員主要是當地的藝術愛好者或者說是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專業人士,所以整個藝術創作隊伍所產生的群眾效應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創作隊伍以外不斷的壯大群眾美術隊伍和提高群眾美術素質就顯得十分重要[3]。展覽館方面,在對北京地區藝術展覽館工作人員的采訪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大多數展覽館都設置了講解員或語音講解器,幫助大眾理解藝術作品。一部分群眾表示自己每次對美術作品的看法往往都與解說內容差距很大,由此可看出展廳中的解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提升大眾對藝術展覽的認知,提升大眾審美,一些展覽館還會開設一定的美育活動或課程。如今日美術館每周都會有一些美育活動,包括專題講座、主題沙龍、藝術創作、親子互動等等。且今日美術館作為民營公益性美術館,美育活動收費較低,從總體上來說,活動面向的人群較廣。群眾參與展覽館藝術活動,對于其審美水平是十分有益的。另外,一些展覽館還有針對兒童開設的長期美育課程,培養兒童對于藝術的興趣。不過由于這種課程往往收費較高,因而只能為少數人服務。除展覽館外,中小學及各個高校也應開設適當的審美教育課程及課外活動,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具備基本藝術常識,培養學生對于藝術展覽的興趣。學校的教育在力度廣度上與其他教育相比具有很大優勢,對于大眾審美的提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家庭往往會根據孩子的需要來安排休息時間的活動,培養孩子對展覽的興趣也能夠拉近一個家庭與藝術展覽的距離。此外,當地美術創作隊伍需要深入群眾生活,例如舉辦社區美術交流展,或開設社區范圍內的講座普及藝術知識,把社區內的藝術活動作為連接群眾生活和藝術展覽之間的橋梁,讓大眾能夠更好的接受展覽的形式和內容,把藝術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席勒認為,藝術與人生幸福息息相關,的確如此,藝術不僅可以豐富生活,更可以愉悅心靈。[4]提高大眾對藝術的理解力及大眾審美不僅是藝術展覽走向大眾的一部分,更是豐富大眾生活內涵,提升大眾生活質量的重要部分。
四、結語
雖然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的距離依然遙遠,但藝術展覽走進大眾生活卻是必然趨勢。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藝術展覽會逐漸為人們所關注。另一方面,隨著當代藝術在國內的日益發展,藝術展覽與大眾生活之間的聯系更顯重要。我們應認識到藝術展覽走進大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藝術展覽走進大眾的步伐,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藝術展覽。
【參考文獻】
[1]吳揚.美術展覽的群眾視覺研究[J].大舞臺,2015(11):255-256.
[2]楊柳新.發展與反發展——論發展測度的倫理基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8):157-161.
[3]張頡.當代藝術展覽的公共性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6.
[4]馬琳.審美焦慮與大眾審美能力提升的可能性路徑[J]. 新世紀劇壇,2014(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