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贏得了農產品總產量持續穩定增長和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的良好業績,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2324.8億斤,是歷史上第二個豐收年,也是第四個總產超1.2萬億斤的年份。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總產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糧食產量的逐年穩定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糧食的供需平衡,豐年略有節余,在國民口糧、工業用糧、飼料用糧逐年增加、耕地逐年減少的嚴峻形勢下,探索出了一條依靠自身力量確保糧食安全、靠市場調節供需關系的寬闊道路。但是,由于糧食生產資源的超常動員和生產方式的傳統約束,致使糧食生產的本身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糧食生產成本、土地利用成本、糧用物資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明顯上升,生產的質量和效益空間受到明顯壓縮。
由于過度使用化肥和不當使用農藥,導致農業污染加劇,耕地理化性能變劣、有機質含量下降,呈現出成本、資源、生態的三重條件硬化。應該說,靠增施化肥和農藥來求得糧食增產的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實施減肥限藥的增產策略,已經迫在眉睫。應在認真總結新中國60多年來糧食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精確核算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生態和食品安全標準,全面實施減肥限藥這個系統工程。
在糧食生產上,實施減肥限藥工程,完全符合去產能、補短板、提質量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要求。過去,我們在糧食總量不足的情況下,出于平衡糧食供需、確保提高產量的現實需要,增施化肥和農藥不可非議?,F在的情況變了,再這樣增施下去,有悖于提高糧食質量和改善生態的重要生產目的。
糧食,從綜合生產能力上說,已經穩穩地站上了1.2萬斤的臺階;從物質量儲備上說,國庫儲糧至少超過6000萬噸,農戶及糧食加工企業至少存糧6000萬噸;從供需平衡手段上說,利用國際貿易調劑余缺的市場環境已經成熟。一系列的情況表明,減肥限藥,實施綠色增糧行動,正逢其時,不可貽誤時機。
據權威機構統計,2016年全國使用化肥6000萬噸(折純),是世界上的第一用肥大戶。同期全國化肥利用率僅為35.2%(歐美國家的同類指標為60%以上);農藥有效利用率為34%。沒有發揮效能的化肥、農藥,或殘留在土地中浸入水源中,或殘留在糧食籽粒中,形成對農業的面源污染,破壞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糧食生產環節實施減肥限藥的綠色增糧行動,應該更新糧食生產觀念,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創新減肥限藥的技術手段,改進不適應綠色增糧的經營管理制度,力求把化肥和農藥的投入量減下來,把二者的有效利用率提上去。這樣做,不但可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減少面源污染、降低糧食的質量安全風險。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兼得的業績,是單一的糧食增產效益不可比較的。
減肥怎么減?限藥怎么限?近兩年在現代農業建設步伐較快的地區,有積極而又有效的探索。一是通過調減用肥量大的玉米播種面積,發展適用有機肥的經濟作物來減肥;二是通過采用機械施肥、種肥一體和適期施肥技術來減肥;三是通過調整用肥結構,推廣使用腐殖酸復合肥、水溶性磷肥等新型肥料來減肥;四是通過制造有機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的辦法來減肥。限藥,主要是通過實施小麥、玉米作物專業化防病滅蟲技術,實施化學防病滅蟲與生物防病滅蟲相結合的復合技術,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的規?;啦缦x技術等,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提高利用率,減少農藥殘留和面源污染。
減肥限藥,改善生態,是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所采取的一項轉型措施。如果國家能給予扶持,在現代農業園區、綠色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優勢產區進行大面積的減肥限藥行動,再補以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土地休耕輪作、發展植物綠肥等技術措施,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間,糧食生產是能夠走上優質、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