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羲若


摘 要: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提升教學水平,而迭代式教學正是一種非常嚴謹、先進的教學模式。文章在對迭代思維深化理解的基礎上,闡明了什么是迭代式教學模式,并對迭代式教學模式的現狀和特征進行了分析,進而深入探討了迭代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觀點。
關鍵詞:迭代;修正;教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200-02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不再只是教學方案的嚴格執行者,而應成為教學方案的改進者,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提升教學水平,而迭代式教學正是一種非常嚴謹、先進的教學模式。
一、迭代式教學的內涵
迭代是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通常是為了逼近所需的目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1]。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迭代是自身不斷循環進化的過程,迭代式教學就是制訂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活動,獲取教學反饋,分析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進而不斷修正教學計劃并重復實施的循環改進過程。
二、迭代式教學的現狀
在人類實踐活動中,源自計算機軟件領域的“迭代”思想已經由一種算法逐步升級發展為一種方法、理念和思維模式[2]。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新解讀迭代思維在其相關領域內所能發揮的效用,以下數據來自知網大數據(見圖1),該圖從側面反映了迭代思維在學術領域內探討頻率的增長情況。
迭代式教學是指把課程分解為若干個課時與流程基本相同的迭代,每次迭代都設置關聯課題,前個課題的學習研究結果將作為下個課題的參考,影響并不斷修正使課程結束時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并形成高質量的課程作業[3]。迭代思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解決動態問題的常規方式,迭代式教學也開始展露其優異性,在教學中已有許多學者開始關注迭代式教學。
三、迭代式教學的特征
迭代式教學的背后蘊涵著反饋性、修正性、進步性和循環性四大特征,這是迭代式教學的核心。
反饋性: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反饋(反饋包括課堂與課后表現,與學生、學生家長的溝通,家庭作業、考試中存在的問題),來考查學生本人的認知水平和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分析教學行為存在的優勢及缺陷,不斷彌補自身教學方案的漏洞。
修正性:即對反饋問題做出分析、討論、歸因,進而對教學方案進行修正。通常表現為:第一,不斷彌補自身教學計劃的漏洞。第二,修正教學行為存在的缺陷。第三,快速適應由受眾年齡、知識水平、地區差異等因素所導致的認知能力差異的情況。第四,修正教學計劃與知識內容的契合度,使教學計劃完美的為傳授知識服務。
循環性:即在教學活動中反饋與修正的過程是不斷重復進行的,迭代式教學將教學計劃有機的劃分為許多階段,每一階段的反饋都是下一階段修正的基礎,每一階段的修正都是下一階段教學的依據。
進步性:即通過對教學計劃不斷的反饋與修正,逐步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促進教師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最終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迭代式教學的方法探討
教學方法是教員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根據設計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與學員相互作用的方法方式總稱[4]。迭代式教學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以迭代思想為指導,我們在此建立一種迭代教學模型,如圖2所示,以此來探討實施迭代式教學的方法。
首先我們依據教學大綱建立一個傳統的教學方案初始版本,將其作為迭代教學方案的初始版本,以此版本為指導對學生進行首次課堂教學。然后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批改作業、與家長溝通等方式收集教學反饋信息。接下來教師分析教學反饋中所呈現的問題,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況,反思教學方案的內容,并與其他教育工作者相互探討,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整教學內容并改善授課模式,修正教學方案存在的問題。最后將修正后的教學方案重新投入教學,進一步重復上述程序,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汲取他人的有效意見,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案,直至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以下五方面因素是迭代式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1.教師能力的要求。在此模型中,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育活動第一線的研究者,這種角色的升華,將會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教師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不僅擅長自己所教的學科,還要擁有扎實的教育學理論基礎及素養,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條件,教師將很難在教學活動中準確把握學生認知能力與道德情感的成長狀況,同時更難以處理學生個性及心理發展的差異。與此同時更要求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敬業意識,教師的責任心促使他不會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去區別對待,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在公正態度來分析教學成效,敬業精神則促使教師不斷努力的關注教學反饋并修正教學方案。
2.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教師可采用多種活動方式來獲取教學反饋,可分小組的形式討論課堂教學內容,在小組中討論對課堂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再將討論結果反饋給任課老師。這樣做,不僅可以使教師得到教學反饋,還可以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進一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此外,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上,教師也可以做出創新,傳統的家庭作業中是教師出題,學生做作業的模式,在這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助復習課堂所學,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及見解。從而,學生可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反饋的關注同樣將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這種關注可帶動學生主動與教師討論教學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在主動參與中發展自身的興趣,真正實現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迭代式教學更加注重教師與家長間的溝通,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微信、QQ等溝通的渠道越來越多,為教師與家長課后的溝通提供了便利。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深層次的教學反饋,同時也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接軌方式,家庭是學生的天然學校,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對學習的理解直接影響孩子在學習上的態度與觀點。
4.教師針對教學反饋的處理。教師應將教學內容有條理的劃分為不同小部分,每個部分結束后都應及時的修正教學方案,這種修正并不是盲目的、有求必應的修改,而是嚴謹地分析所反饋的問題,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對于合理的要求給予滿足,對于切實存在的問題給予修改,然后采用新的教學方案再次實施。具體而言,就是對課堂、課后、學生和家長反饋得來的問題的處理。對于這些問題,首先要篩除無效問題和雷同問題,之后將反饋問題與教學方案結合分析,合理地改進教學方案的不足之處,再將一些比較有難度的問題篩選出來,與相關有經驗的教學人員討論解決方案。在這個探討過程中,有可能會總結得出一些比較典型、有價值的內容,同時也有可能帶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分歧。在這種討論過程中,解決的問題將促進教師教學方案的修正,未解決的問題,可專門開展研討會,集合眾人的智慧提供解決方案,也可以專門申請實踐研究來探尋解決方案。
5.反饋與修正的態度。這種反饋與修正,應該是及時的、保守的。在高頻次小步伐的持續修正中,逐漸完善出一個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合、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在對反饋問題的處理中,需要注意對教學方案的修正應該是保守的,這種保守并不反對開拓創新,它指的是對教學方案嚴謹認真的處理態度和對學生教學認真負責的精神。
五、實施迭代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迭代式教學通過在實踐中循環的修正教學方案來找準“最近發展區”,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進行適應學生認知能力的有效教學,使教學真正適應學生的發展。同時迭代式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研究型的教師。迭代式教學,促使教師去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在教育實踐中研究教育對象,對照教育理論,探討如何能夠更有效進行教學,將教育活動與研究活動結合起來,不斷學習反思,有理有據的對教育進行創新。順應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促進傳統的教師從任務型的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型,只有具有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教師,才能在迭代式教學中取得出色的教學成果,成為一名教育事業的領跑者。
2.不斷學習的教師。它需要教師在修正教學方案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知識,豐富自身授課手段。首先教師應該積極參加教研組的活動,多參與聽課、評課等教學活動,汲取他人的優點。同時教師應堅持自我提升的學習,不僅要學習本專業的教學知識,還應對其他學科有所涉獵。然后,教師還應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充分運用網絡等資源充實課堂教學手段。
3.擅于溝通交流的教師。教師的溝通不僅包括與學生的溝通,還包括與家長以及其他教育人員的溝通交流。在教育理念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的當今時代,學校教育不再是填鴨式的授課,教師需要通過溝通來實現因材施教,同時也需要與其他教育人員溝通來實現智慧的碰撞,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4.靈活組織課堂教學的教師。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式不斷迭代進化必然要求教師能夠靈活組織課堂教學,這不僅要求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狀況并能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六、結語
迭代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對自身教學理念不斷循環修正改進的辯證性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在于教師對教學方案的循環修正。迭代式教學模式使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能力,適應學生的發展,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波.O2O: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209-209.
[2]李發勇,真溱,湯珊紅.迭代思維在知識服務產品化中的運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7).
[3]張捷,魯家皓.跨學科課程中的迭代式教學研究[J].職業與教育,2015(5).
[4]陳剛,郝建東.淺談迭代式教學方法的理論與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36(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