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對大學課堂產生了不同的認識且課堂行為呈現多元化特點。態度與行為具有一致性,大學生唯有以積極的課堂態度才能表現出良好的課堂行為。本文通過對蘭州理工大學在校大學生調查研究,分析他們對大學課堂的態度與行為現狀,對大學生關于課堂心理進行探析,探究影響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原因,并指出促進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課堂態度;課堂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2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也是學校教書育人的主要渠道,老師通過其傳遞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原野。當代大學生都處在生理與心理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對大學課堂有著不同的認識,也表現出不同的課堂行為。需洞悉大學生自身心理因素,了解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現狀,對消極的課堂態度與行為加以引導,促進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性良好發展。
一、理論基礎
態度是個人對每一事物觀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認識上的評價、情感上的感受和行為上的傾向。態度作用于特定的對象,表現出的習得傾向,發生在一定情景中;是由認知、情感、行為傾向構成的。態度與行為具有一致性,但不必然導致一致的行為。
二、調查方法與調查對象
本文針對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性調查研究,以蘭州理工大學為調查方向,通過對各年級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抽取100名大學生,共發放100份問卷,有效問卷100份。其中女生有37人,男生有63人;大一有24人,大二共22人、大三有24人,大四有30人;有 28%的大學生學習成績處在班級上游,24%的學生學習成績為中上等,占 26%的學生成績為中等 ,有 12%的學生成績為中下而成績偏下的占到10%。除此之外,我們還抽取了15%的調查問卷進行深度訪談,探究他們關于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表現與看法。
三、大學生對課堂態度的分析
通過本次對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調查以及相關的訪談。調查數據表明,對于您是否喜歡您所學的專業?這一問題,有64%學生的回答是喜歡所學的專業,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持有肯定并抱有積極態度的。當問到您對大學開設的課程是否滿意?有 56%的學生回答不滿意,44%的學生回答滿意,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學生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呈消極態度。有 41%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是應該刻苦學習的,而稍微努力一點和60分過了就行分別占 43%、8%;表示大學的學習無所謂過不過的學生僅1%。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大學生對某一門課程的態度隨著考核要求的不同,發生了較大的態度轉變。當該門課要求考試時,有40%的學生表示會刻苦學習,稍微努力一點和60分過了就行的分別占 37%和 11%,而無所謂過不過的僅占1%;當課程不要求考試時,表示會刻苦學習的占11%,同時課程的難易程度也影響著對該課程的態度。課程難的話,就刻苦學習占47%,除此之外,大學生對課堂的態度還受到對該門課程和對該門課程老師喜愛的程度的影響。
四、大學生課堂行為現狀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大學課堂的行為呈現多元化特點,本文將大學生課堂行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大學生課堂上表現的行為;另一部分是大學生在課堂前所做的上課準備,比如是否提前上課,是否選擇有利的聽課效果的座位。會在課前選擇有利于聽課效果的占75%有94%的人在上課時玩過手機(發短信、聊天、玩游戲等)有52%的人在上課時間睡過覺;70%的學生表示,我在非外語類的課堂上學習過外語(四六級等)或者做過其他課的作業。上課看課外書或吃零食占53%,出現遲到、逃課的占43%當問到哪一種課是我經常有上述行為?回答最多的為公共選修課(思想政治類)占82%,他們表示這類課一般在大教室上課,受周圍環境影響較大以及思想政治類的課程較為枯燥,難以接受。此外專業選修課(綜測課占)41%他們認為綜測課不重要也沒意義不如把時間留給學習專業課上。
五、大學生課堂心理的探析
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有31%的學生表示上課時心事重重,無法專心聽講,上課怕老師提問的占38%,出現厭學情緒的學生達到40%,有36%的學生表示不知道要干什么對未來比較迷茫,有39%的學生認為社會上注重實踐能力,理論學習不重要。有28%的學生表示做兼職、考證參加比賽以及其他工作與上課沖突了,有41%的學生認為老師的問題(講課方式、人格魅力等)影響我的學習。
六、影響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的因素
1.態度自身結構因素與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態度與行為具有一致性,態度作用于行為,不同的態度導致不同的行為。態度對行為具有預測性和引導性,但不必然導致一致性的行為。態度對行為的一致性受到態度主體自身因素,也受到外在客觀因素、特定的情景所影響。
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對受自身認識不同,對大學課堂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究其原因,一部分大學生對大學自由自主的學習方式不適應,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并不喜歡所學專業,對未來比較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沒有清晰的學習目標,缺乏對大學生涯的完整規劃。不少大學生受外在的社會認知影響,注重實用主義,認為大學課程理論學習不重要。此外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在意志力上相對較弱,且具有從眾心理。
2.教師與學校的因素
大學教師與大學生在課堂上具有直接關系,大學教師的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態度與行為,進而影響教學成果。據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教師授課方式單一,備課不充分,照本宣科,對教學課堂態度消極,反而注重科研、發表論文、忽視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出現違背課堂秩序的事情不管不顧。
學校引導的課程價值取向有問題,從而導致教師與學生認為考試的課要比不考試的課重要的多,學校的學風建設也是影響大學生對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學習氛圍影響了我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課程安排不合理,要么時間上分配不勻,要么課程缺乏時代性與實用性。此外最重要的是學校對教師的考評體系不合理,缺乏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考評,僅局限于評項目,做課題以及影響因子多大等。
3.家庭與社會的因素
有些大學生表示自身的專業是父母選的,并非自己喜歡的,從而導致自己對所學知識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對未來比較迷茫。此外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大學學習成績并不要求,或者過于寵溺,直接導致大學生的課堂態度散漫。
當今社會注重實用主義,大學無用論被社會上大多數人接受,受社會上的誘惑影響,大學生表示一定程度上無法專心上課。許多剛入校的學生表示經歷高中三年的刻苦努力,受到“上了大學就可以輕松”的類似言語的影響,在進入大學生后認為可以歇一歇,可以好好的享受了。
七、促進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途徑
1.加強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引導積極的學習態度
學校要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樹立積極的良好心態,通過開展一些心理講座,心理游戲,成立心理委員會,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健康心態。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認知上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課堂行為。
2.教師應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創新授課方式,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大學教師與與大學生在課堂上有著直接的關系,大學教師的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課堂授課成果有著較大的影響。教師應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互動,多元化授課方式,挖掘學生的潛力,采用創新靈活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行為。
3.學校應與時俱進,創新管理模式,轉換教學成果考評體系
學校要與時俱進,創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體系,合理設置大學課程,在時間的安排和課程數目設置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加強學風紀律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大學生課堂態度與行為一致。此外,轉換對大學教師的考評體系,不僅將考核點放在做項目,做課題,發論文,而是將教學的質量納入考評體系,促使教師注重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衣玉梅,孫影娟,王一夫.大學生課堂行為與高校學生工作[J].學理論,2015(21):116-117.
[2]孫影娟,李鳳敏 大學生課堂行為分析及對策——以哈爾濱商業大學為例[J].世紀橋,2011(15):87-88.
[3]孫影娟,李志楠.課堂問題行為研究綜述[J].世紀橋,2010(21):133-134.
[4]馬曉路.甘肅省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的太堵與行為研究——以天水市5所高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2(7):37-38.
作者簡介:王 婷(1996-),女,蘭州理工大學本科生,主要從事市場營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