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要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適應路徑,就是經營發展制造行業,而制造業無疑在我國沿海區域發展速率最快,相比之下,中西部區域制造業,以及經濟增長水平便顯得較慢一些。筆者的任務,便是在理清制造業區際關聯基礎上,結合實際探討日后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合理化控制建議,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些許啟示性效用。
關鍵詞:制造業;區際關聯;地區經濟;增長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我國區域經濟主體數量繁多、區際經濟聯系相對繁瑣,同時各類區域經濟實力存在較大差距。所以說,透過區際關聯角度,探討論證各地制造行業關聯特性,對于日后我國不同區域經濟協調化發展和快速性增長,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意義。特別是我國的東部和中西部兩類區域之間,不管是制造業區際關聯效應,或是經濟增長的差異現象,都十分顯著,值得有關工作人員持續加以深入性地探討論證。
一、現階段我國制造業的區際關聯實況研究
結合實際調查認證,我國制造業領域之中通常包含九類機構,分別是食品制造與煙草加工、紡織服裝、造紙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冶煉和制品、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以及化學和機械工業等。至于東部和中西部制造業的區際關聯狀況則主要表現為:
第一,東部沿海區域之中,包括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和制品、電氣機械與電子通信設備制造等行業在內,區際關聯系數都超過1,同時化學工業感性系數相對較大;相比之下,這類區域的食品加工和煙草制品、造紙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的區際感應系數則長期小于1,和社會評價感應度水平相比顯得較低一些。而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區域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金屬冶煉和制品行業,對應的區際影響力系數已然維持在1.4以上,因此被認定是該類區域重點支柱型產業項目。
第二,中部區域的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和相關制品行業的區際關聯系數,長期維持在2~3之間,已經超出社會評價感應度的水平,證明其余區域各類制造業機構每增加1個單位的最終需求時,該區對應的制造業機構就會同步產生3單位左右的產出結果。與此同時,中部區域的紡織服裝、造紙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等行業的區際關聯系數,則徘徊在1上下,和社會平均影響力水平之間不會產生過大落差;而關于化學工業、金屬冶煉與制品行業、機械工業等高端化制造業的區際影響系數則超過1,因為已然超出了社會平均影響力水平,因此被認定是中部區域的支柱型產業項目。
第三,西北區域的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和相關制品行業的區際關聯系數一直都維持在1以上,已然超出了社會的評價感應度標準。除食品制造和煙草加工行業之外,其余制造業感應度系數都不會超過1,包括西北的紡織服裝、造紙印刷和文教用品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等行業在內。至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等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則達到了1.5上下,所以可被認定是西部區域的支柱型產業,盡管說影響力略微超過了社會評價指標,但是并未能發較為強勁的影響效應。
透過上述調查結果對比認證,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制造行業的區際關聯效應,的確存在顯著性的差異跡象。透過全國范圍內分析界定,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和相關制品行業的區際感應程度,長期超出社會的平均感應指標之上,并且一直在0.9~1.3之間維持波動狀態,證明了截止至今,我國制造業始終未能在區際之間衍生出經營發展較為穩定且影響效應過強的支柱型產業。
二、日后合理化發展我國各區域制造業并有效推動整體經濟增長的建議
透過上述調查分析結果梳理認證,筆者收獲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首先,我國不管是東部或是中西部區域,都可以借助區際前后關聯效應進行制造業發展,進一步帶動各地區的經濟增長活力,至于區際后向關聯效應則無法被利用在區域經濟增長工作之中。其次,等量的區際關聯效應對于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并且呈現出超出東部地區的跡象。這類現象證明了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區域在產業鏈上游的區際貿易,能夠更加有效地帶動地區經濟增長效應,東部與中西部區域在區際貿易之中尚且未能衍生出影響力超群的支柱型產業項目,為了適當縮減這兩類區域的經濟發展落差,進一步推動今后兩類區域經濟的協調化發展進程,最佳的適應路徑就是選擇實時性強化中西部區域的區際前向關聯效應。
這部分實踐經驗對于我國東部、中西部區域的制造業創新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區域之間綜合實力協調等,有著極為深刻的啟示性作用。如在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層面上,啟示我們靈活性發揮出東部與中西部區域在制造業產業鏈上游的比較優勢基礎上,選擇進行兩類區域在產業鏈上游的區際產業貿易強化,進一步為日后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區域的經濟協調化增長目標貫徹,奠定基礎;而國際產業貿易,能夠大幅度提升我國制造業在東部和中西部區域的適應潛力前提下,為日后兩類地區經濟合理性增長,提供保障。再如貫徹落實區域協調化發展理念過程中,建議進行中西部區域的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性激發,借此推動制造業中原材料、燃料等初級產品機構的發展實效,確保今后中西部區域產業盡量地維持在區際貿易產業鏈上游領域之中;之后竭盡全力進行中西部區域上游產業對區際貿易參與程度的增加,為日后東部區域貿易的運輸和交易成本數量合理縮減,做足準備工作;持續到東部和中西部區域在產業鏈上游的比較優勢達成一致狀態時,相關工作人員須考慮透過區域性優惠政策等途徑,令中西部區域的的上游制造業產業率得以全方位地活躍起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我國制造業區際關聯,以及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適應性途徑等內容,原本就是極為復雜的。筆者在此闡述的意見亦都是個人實踐得來,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日后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持續加以修繕補充,長此以往,真正落實我國各類區域制造業,以及經濟增長的平衡性控制指標。
參考文獻:
[1]顧乃華.工業投入服務化:形成機制、經濟效應及其區域差異——基于投入產出數據和HLM模型的實證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0,14(3):134-152.
[2]郭素梅.中國市場一體化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1995-2007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22(5):157-169.
[3]劉志高.區域間產業轉移定量測度研究——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33(6):179-188.
作者簡介:宋民冬(1978-),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