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郝金紅
以《人民的名義》反腐,打老虎從古至今不能停
●劉永加 郝金紅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一經播出就刷新了各種收視紀錄,成為現象級口碑作品,劇中以官員涉貪為線索,揭露官場文化的霉變,被業界稱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翻開史書,各個朝代都強調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大貪小貪均不放過。各種反貪腐措施與制度建設的成敗,更可以作為今天的借鑒。
從官場誕生那天起,腐敗就出現了。針對官員腐敗問題,歷代都曾采取不少措施和手段,從用人角度來看,首先是選出賢能的好官,建立了一套官場“準入”制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注重搞好干部隊伍建設”,古人稱之為“吏治”。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皇帝叫劉鋹(后主),甚至想出了一種另類絕招——“閹割”,規定擬用官員均須閹割。
如此選拔官員的理論依據何在?劉鋹有這樣一番解釋:“自有家室,顧子孫,不能盡忠,惟宦者親近可任。”沒了生殖器的官員就不為子孫著想,不貪,忠心?顯然是否定的。歷史上宦官腐敗一直是官場重災區,從秦二世時的宦官趙高,到明武宗時的掌印太監劉瑾,都以斂財弄權,禍害朝政出名。
但讓官員“凈身”后上崗,也不能說對反腐沒一點用處,起碼在防止官員生活腐化、亂搞兩性關系方面,還是有作用的。
但是,不論古代選拔官員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官場腐敗仍層出不窮。于是古人在注重選拔高素質官員的同時,也想到預防腐敗這一招,各朝都成立相當于今反貪局或監察部這樣的中央監察機構。
在常規監察機構反腐外,古代還有非常手段。其中最有效的一招,是動員民間參與反腐,鼓勵民間積極“舉報”。其具體操作辦法是,鼓勵越級上訪。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曾專門下詔,保障吏民的言論自由,鼓勵基層官員、民間人士越級上書、詣闕言事。這種在非正規渠道外反映情況的行為,叫“言事變”,其實就是俗話所說的“打小報告”。
“打小報告”這種上書行為,又叫“上奏折”。到了北宋,如此“上奏言事”備受重視,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給皇帝寫過很多這樣反腐奏折。《包孝肅公奏議》一書幾乎全是揭露、舉報官員腐敗的,全書187篇,有55篇直接舉報貪官污吏,當時的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把“打小報告”推到了極致。朱元璋除了允許越級告狀、鼓勵實名舉報外,還支持民間進京上訪。不論大小官員,只要發現“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財”,老百姓可以聯名寫舉報信,到京城上訪,甚至可以將貪官直接“綁縛赴京治罪”。
“舉報”雖然可以減少官員腐敗現象,但腐敗仍無法從根本上杜絕。于是,“制度反腐”成為一種探索。所謂“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貪用重典”。秦國對待經濟問題的犯罪,決不手軟,行賄一個錢,都要被判處在臉上刺字,再罰去修城的“黥城旦”之刑。
漢代的量刑標準是:“贓二百五十錢以上”,即免職;主政官員“盜直十金”,即判死刑“棄市”。250錢在當時還買不到一件像樣的襯衫,可見處罰之重。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年)下詔,官吏盜公物,據為己有的,與其他盜竊一樣,“贓滿五貫文者處死”。五貫錢什么概念?當時的縣令月俸料錢在10至20貫(千錢),侵吞不到半月的工資就要處死,如此反腐令人生畏。
不過,懲治腐敗最厲害的要數明朝了。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下詔,一般貪官罰到京師“筑城”;貪污銀子60兩以上的,“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
為了便于操作,朱元璋下令在地方官府廣場左邊,設立一座土地廟,將腐敗官員剝皮的刑場就放在這里,民間因此稱此廟為“皮場廟”。皮剝下來后,用草填空,制成“貪官標本”并懸掛起來,“使之觸目驚心”,以此警示官員要廉潔自律。
實際上,朱元璋的反腐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凌遲、梟首、棄市、族誅……當時僅“空印案”、“郭桓案”兩案,朱元璋就殺了8萬多貪官,后來發現,其中有不少是冤枉的。
朱元璋如此反腐,大概只有戰國時的齊威王能與之相比。齊威王曾將腐敗官員扔進大鍋里煮熟了。
反腐是不是只要下重手打擊就可以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反腐倡廉工作的方針應該是懲防并舉,廉政教育要常抓常新。在古代的社會制度情況下,歷代統治者也是在強化制度建設的同時,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開展廉政宣傳教育,有些方法還令人耳目一新。
朱元璋除了重刑反腐,還不時借助宴席的公眾場合搞廉政教育。
一次,馬皇后的生日,群臣都來朝賀。宴席開始后,第一道菜是蘿卜。朱元璋夾了一塊蘿卜放到嘴里,說:“蘿卜進了城,藥鋪關了門,蘿卜進了口,百病都趕走。”第二道、第三道菜是韭菜和青菜,朱元璋說:“碗中菜兒青又青,長治久安得人心,群臣吃了這道菜,明朝天下得太平!”說完又帶頭吃了起來。
第四道菜是碗蔥花豆腐湯,朱元璋說道:“蔥花豆腐青又白,一清二白過日月,兩袖清風勤廉政,大明江山千秋業。”朱元璋連著喝了三碗湯,然后說道:“今天的宴席到此結束,希望大家能記住這一次宴席。”朱元璋說完這些,又宣布了一項新的法律:今后凡是貪污腐化、奢華糜爛者,定當重罪處理。
這堂生動的廉政課讓大臣們聽得口服心服,從此,貪污腐化風氣大為好轉。
明代的監察御史吳納,是個不受饋贈的清廉官員。有一年,吳納奉命到貴州巡視民情,考核吏治,察看刑獄。事畢返京時,貴州三司(分掌軍事、民政和刑獄的官員)派人帶黃金百兩和土特產,秘密追到夔府(今四川奉節),要其一定笑納。吳納接過贈金,沒有啟封,他沉思了一會兒,在封筒上題了首詩,然后原封退回,詩道:“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它沉在碧波間。”看來,在官員的迎來送往中,自覺開展廉政教育也是個不錯的法子。
清代官員葉存仁也是一位自覺拒收禮品的好官。一次他調任時,部下們派船為他送行,直到月上中天船才來,原來是部下們為感謝他,送來一些禮物,害怕別人看見,想做得隱秘些,特意選在夜幕降臨時才送葉存仁走。聽說屬下送了禮物,葉存仁一言不發,從行李中取出筆墨,在饋贈的物品上題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葉存仁這種潔身自好、慎獨自重的品質,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
除了自覺,家庭的影響很重要。北宋著名的賢相寇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織布供他讀書求學。寇準當宰相時,其母已去世多年。一次,寇準過生日,大擺壽筵宴請賓客。其乳母獲知,特意寫一首訓誡詩讓人火速送去:“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準接到詩后,拜讀再三,深感辜負母親當年的教誨,當即撤了壽筵,并馬上回家向乳母跪拜認錯致歉。
為官者自己清廉還不夠,還要設置廉政警示教育陣地,時刻提醒其他官員。
三國時期,孫權有個部下叫陸績,時任郁林太守,此人博學多才,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贊。任期滿后,陸績準備坐船經海道返回家鄉蘇州,發現除了簡單行裝和數箱書以外,竟然再無其他東西可帶,以至于船只太輕,難以入海航行。陸績就讓人從岸邊搬來一塊石頭放在艙內,這才平安返鄉。
陸績回到家鄉后,心生感念,便請人將壓船底的石頭運回宅院,手書“郁林石”三字鐫刻其上。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監察御史樊祉把這塊巨石移入城內官衙中,取名“廉石”,作為告誡百官的警示碑。現在這塊“廉石”仍豎立在蘇州孔廟公園內,繼續發揮警示各級官員要廉潔為民的作用。
官場里的“大老虎”往往擁有堅實的后臺和豐富的人脈,勢力盤根錯節,想要一下子打倒存在很多困難。面對這樣一場持久戰,需要反腐人員的不懈奮斗,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雷德驤是宋太祖時期的御史,性格耿直,對官員們的違法亂紀行為盯得很緊。開寶元年(968年)十月的一天,宋太祖召開辦公例會,雷德驤從隊列里走出來,列舉了宰相趙普腐敗四宗罪:干擾刑事審判、倚勢強買民宅、聚斂財貨、收受賄賂,并且每一條都證據確鑿。
宋太祖聽后很是不爽,趙普是自己一手提拔的,說他貪污腐敗,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遂指示有關部門要從重處罰雷德驤。幾天后,宋太祖氣消了,覺得雷德驤有膽氣,殺了可惜,便改了主意,將雷德驤的御史之職擼了,降為商州司戶參軍。
剛開始,雷德驤的日子過得還比較平靜,但開寶五年,奚嶼接替商州刺史后,雷德驤的人生境遇急轉直下。
奚嶼是雷德驤當年的同事,但這人好拍馬屁。上任前,趙普找到他,讓他到商州后好好“關照”一下雷德驤。奚嶼拍著胸脯保證:一定讓宰相滿意。于是,奚嶼到任后,每次開會都會嚴厲批評雷德驤。時間一長,雷德驤的暴脾氣上來了,和奚嶼對著干。隨著摩擦的加劇,二人的關系日漸緊張,最后,奚嶼重拳出擊,誣告雷德驤誹謗朝廷。
好在宋太祖知道原委,只是免了雷德驤的職,將他流放到靈武(今寧夏賀蘭山北)勞動改造。
雷德驤反腐反遭報復,雖然心里不服,但年紀已大,沒有精力跟趙普斗了,只想過幾天清靜日子。可他的兒子雷有鄰不干了,他要接過老爸的反腐接力棒,為老爸申冤,替朝廷反貪。于是,開寶六年六月,雷有鄰帶著干糧從靈武走到東京。
到京城后,雷有鄰沒有直接找反貪部門,而是通過自己在京城的人脈,暗中掌握了不少趙普貪污腐敗的證據,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這些鐵證上交紀檢部門了。但他不是干部,沒有越級上告的權利,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他只能去開封府投狀子,或者去大理寺鳴冤。但他要告的是大老虎趙普,走正常的程序根本沒用。
不過,雷有鄰很快就找到了法子。宋朝設有登聞院,專門受理普通百姓鳴冤上訪的案件,可以避開上訪期間官府人為設置的各種障礙。
于是,某一天,大宋登聞院門前的鼓聲響起,清脆而急促。鼓聲驚動了登聞院的官員,也驚動了宋太祖,雷有鄰的檢舉信很快送達御案之上。
考慮到直接打倒趙普會影響政局的穩定,宋太祖沒有對趙普動真格的,但圍著趙普轉的那些小嘍啰一個也不放過:或殺或關。一夜之間,趙普的黨羽全軍覆沒。
之后,宋太祖將趙普罷免,貶為河陽(今河南孟州市南)三城節度使。而反貪斗士雷德驤和雷有鄰也得到了輿論的點贊和政府的尊重,雷有鄰被破格錄用為秘書省正字,雷德驤也從靈武回到京城,升任秘書丞。
反腐,往往缺少的就是這種愚公精神,只要有愚公那樣的雄心與韌勁,反腐就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