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樂山大佛佛心藏寶疑云
●胡楊

關于馳名中外的樂山大佛,自古就有“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寶”的民間傳聞。古時候修建佛像,的確有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東西的例子。可后人卻從沒在樂山大佛胸口的洞穴內發現過金銀財物。寶藏真的存在過嗎?假如存在過,又是被誰搬空的呢?
唐朝的時候,貴州有個和尚,法名海通,是一位博學多才的高僧。他云游四海,發愿要為百姓做善事。這年夏天,他來到四川嘉州,聽說府城城東凌云山下江水洶涌、波浪滔天,常常掀翻船只,危害生靈。一天,他想親自去查看一下,便攀著巖壁來到凌云山腳。忽見一個激浪打在巖上,浪頭退去后,一個壯年漢子躺在水邊,左手拿鉆,右手拿錘,一動不動。海通和尚忙上前,把漢子背到岸上,過了好一陣,他才慢慢蘇醒過來。
原來,那漢子名叫石青,是個石匠,他見凌云山下水勢兇猛,來往船只常常翻沉,許多船工兄弟白白地送了性命,心里實在不忍,便決心在石壁上鑿一路篙眼,好讓船工們的竹篙插在篙眼中,撐住木船不碰在石壁上。不料剛打了幾下,一個惡浪撲來,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石青的行動感動了海通。第二天,海通和石青相約又登上凌云山察看。他們站在百丈懸崖上,只見下面灘險水惡,江濤洶涌澎湃,如萬馬奔騰,直向峭壁沖來,發出驚天動地的響聲。這時,正有一只木船順江而下。突然,那船就像離弦的箭飛奔而來。眼看靠近巖石,這時,水中猛地出現一個怪物,掀起一股黑浪,把木船吞沒了。海通一迭連聲地口念“阿彌陀佛”,石青怒不可遏,苦于沒有降妖的法力。海通道:“不如在這山巖上鑿一尊彌勒大佛,一來借佛祖法力收妖鎮怪,二來也可減弱水勢,保護行船。”石青聽了連連點頭。于是,石青就在凌云山上打了個石洞,讓海通和尚在洞內居住下來。
海通和石青一面察看水勢,一面測量地形,分頭準備雕刻大佛的事。海通和尚翻山越嶺,行船過水,到江淮一帶募化資金;石青在嘉州城鄉物色能工巧匠,打造工具。經過了三年的準備,開元六年便開始動工了。
海通和石青修大佛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了開去。方圓數十里的百姓,出力的出力,出錢的出錢,紛紛前來相助。一時間,凌云山上,千人揮臂,萬人吶喊,鬧騰起來。從山巖上打下的石頭,像下雨一樣轟隆隆地掉進河里,激起無數浪花。
可是沒多久,平地忽然狂風不止,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暴雨傾盆而下,接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凌云山上洪水暴發,一股股山洪直沖大佛頭頂。海通和尚發愁了:這樣大的洪水,即使是銅鑄鐵造的佛像也會被沖壞的。石青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忙安慰海通說:“師父不要擔憂,我自有辦法。”他和眾石匠商量,決定在大佛頭上、身上修鑿排水溝排水泄流。只見石青腰系繩索,冒著生命危險,懸空鑿石。石青和眾工匠們舍生忘死,堅持不懈,終于鑿成了排水溝,消除了洪水的沖蝕。
那時,嘉州新上任一個刺史,愛財如命。他打聽到海通和尚募化了許多銀子,就帶著一群衙役來到凌云山上,氣勢洶洶地對海通說:“大膽和尚,你未經官府許可,私自動工興修大佛,該當何罪?來人,給我鎖走!”幾個衙役沖過去就要動手,只見石青伸手擋住說:“修大佛是為了鎮妖降魔,減弱水勢,解除災害,有什么罪過?你們要鎖鎖我吧!”海通忙對石青說:“工地上沒你不行,天大的事我來承擔。”那貪官見風轉舵,便裝模做樣地說:“和尚聽著,本官姑念你是出家之人,可免你牢獄之苦。不過,你等破壞我嘉州風水,得拿出白銀三萬兩賠償。”海通一聽這貪官原是來敲竹杠的,頓時胸中升起一股怒火,說:“這銀子來自千千萬萬的善男信女,我海通怎敢動用半文。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貪官以為海通是說話來嚇人的,就說:“那就把你的眼睛剜出來給本官看看。”
海通聽了,冷然一笑,不慌不忙地將雙指插入自己的眼睛。鮮血汩汩而下,兩顆眼珠落入了手中的盤子里。海通端著盤子,直向面前的貪官走去,邊走邊說:“拿去吧!”貪官和那些狐群狗黨,見海通和尚剜下雙目,毫不動容,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回去了。
海通雖然失掉了兩只眼睛,但刻佛的意志毫不動搖。對修建大佛更加關心,常常拄著拐杖,由小沙彌扶著,來到工地,陪伴石匠們干活。大家見了,感動不已,含著眼淚勸他回去休息。海通執意不肯,說:“我雖不能看著大佛建成,也要聽著你們把大佛建成啊!”
然而,海通生前并沒有實現自己的宏愿,不幾年,他就圓寂歸天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海通,就把他當年住過的山洞叫做“海師洞”。
后人提到樂山大佛的修造,似乎都歸功于海通,事實上,海通從籌措到修造僅主持了18年,后就因積勞成疾圓寂了,工程也就此停了下來。在這18年中,策劃和募款占了10年,實際開鑿的時間僅8年,剩下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地方政府的組織下完成的。
海通主持開鑿成形了大佛的頭部至胸部,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主持了大佛胸至膝部的工程,大約用了7年時間。章仇兼瓊的繼任韋皋主持了“蓮花座上及于膝”工程、大佛“丹彩以章”“金寶以嚴”的通體上色工程、“像設以俱”的九曲棧道工程、“萬龕燈焰”的佛窟其余小佛及韋馱護法神工程,還有猶為艱巨復雜的大像閣工程等,大約耗時15年。
整個大佛修造工程,除去籌措資金及中途受“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影響的停工時間,實際用于開鑿大佛的30余年時間,地方政府主持開鑿了22年,承擔了近3/4的工程量。
資金方面,海通僅靠民間募資形式,資金籌措量非常小,章仇兼瓊“持俸錢二十萬以濟經費”、韋皋“以俸錢五十萬佐其經費”,先后拿出自己積蓄的部分薪金支持大佛工程,但由于工程巨大,這些只是杯水車薪,大部分工程款動用的是地方財政的稅收資金,并且是得到了皇帝恩準的。修造資金有了根本的保證,才使大佛工程得以順利完工。
政府的支持還表現在征地手續上,能將凌云山棲鸞峰這塊臨江的風水寶地,無償地劃撥給海通修造大佛,可見政府對大佛修造工程是持肯定和支持態度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樂山大佛修造工程實質上是一項由民間發起,后演變為政府大力支持的唐王朝形象工程。如今,我們如果提出“建造樂山大佛共用了多少錢”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回答,但可以想象,那絕不是一筆小數目。
大佛的修建耗費萬金,但其中所藏寶物或許要抵過萬金。
相傳長安四年(704年),當時20歲的李隆基,也就是后來的唐玄宗,偶然得到了一枚珍貴的心狀佛祖真身舍利,并夢見一巨佛坐于三江之畔,遠眺峨眉山。經人解夢,這是大吉之兆,預示著李隆基將得天下開創盛世。713年,李隆基親率兵馬鏟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掌握了作為一代帝王的實權。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為了感恩還愿,他啟動了樂山大佛的修造。把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與無數的珍貴佛教法器,秘密收藏在大佛之中,完成一個夙愿輪回。佛寶與江山聯系只是一個假設,但是如果當事人信它,它就是真的。所以玄宗李隆基才可能一面因為政治的原因抑制佛教,一面又把佛當成最終心愿和手中財富的歸處。
唐玄宗下令開鑿大佛,并秘密地將佛寶舍利供奉于凌云寺。他很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將舍利放在寺院或者其他地方是極不安全的。所以他密令在開鑿大佛的同時,由御林軍親自監督設計并修造地宮,來永久存放這枚舍利。玄宗后來的繼任者,出于對萬年江山的期待和對佛祖的敬畏,依然不遺余力地支持了這項工程。真正的地宮門在哪里,當時只有極少數的人知道,千年一過,它就永遠迷失在歲月的煙塵里。
1962年樂山縣政府組織建國以后第一次較大規模地維修大佛,修補前胸時,工人發現佛肚前有一個封閉的藏臟洞,它的發現似乎印證了大佛身上有“藏寶洞”的千古傳說。這個“藏臟洞”,因位于大佛胸前的心臟部位而得名,是一個高3.3米、寬1米、深2米的長方形人工開鑿的暗室。
洞穴的封門石在兩位鑒證人的注視下被打開,室內情形令人大失所望,僅散亂地堆放著一些破舊的廢鐵和鉛皮,開啟現場唯一有價值的就是封門石,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記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后,劍南西川節度使曾在上方修建了一座13層的楠木大橡閣,后被毀于大火,宋代重建,稱為“天寧閣”,后來被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記事殘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現場有兩個見證人,一人認為暗室堆放的東西,應該不是原洞穴堆放的,而是被盜后的人為遺留物,且時間不會太遠,應該在清末民初。另一個認為,暗室里的“廢鐵”應是“鎏金銅壺”,“鉛皮”似乎是破損的“鉛皮經卷”。若此推斷成立,則說明暗室里殘留的東西應是被盜后殘留的原有東西,最近年代也應和封門石碑年代一樣是宋代遺留物。
由于當時的“藏臟洞”被打開后,沒發現什么有價值的東西,隨后就被工匠用青磚、水泥灰封閉。如今兩位現場當事人說法不一,已無從考證。唯一的線索宋代重建天寧閣的記事殘碑,那次維修時已移至附近的海師洞保管。海師洞是建造大佛時海通和尚的臥室,文革中洞內的存放物被毀,殘碑也下落不明。宋代“天寧閣記事殘碑”是近現代史學者一直找不到的一塊重要的文物石碑,得而復失令人深感遺憾。
那么,“天寧閣記事殘碑”上的文字是什么?為什么要用此碑來封“藏臟洞”?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時所鑿?目的是何?被盜前究竟裝了什么東西?如此多的疑問幾乎成了千古謎團。
古時候修建佛像,的確有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東西的例子,這也是佛教教義允許的。按佛教造像儀規,在佛教造像身體上一般設有“藏臟洞”。藏洞內所裝東西多為“五谷”及“五金”(金、銀、銅、鐵、錫)。“五谷”象征菩薩保佑“五谷豐登”,“五金”象征菩薩保佑“招財進寶”。還有的佛身藏洞內裝的是仿制五臟六腑的器皿或經書帛卷,象征“肝膽相照”或“真經永駐”等等。關鍵是這些藏洞大都開鑿在佛體背部隱蔽處,而樂山大佛開鑿的位置在佛心部位,這是前所未聞的。
雖然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記事殘碑”,但不能說明此洞是宋代人開鑿并封藏的。從開鑿此洞的長、寬、高規模來看,工程量較大,應是唐代同期工程,是造佛時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說施工者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這個藏洞功能。
那么這個藏洞究竟要藏什么東西呢?可能是財寶。大佛建成前后募集金銀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建成后的佛事活動肯定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廟能收到的捐贈善款、奇珍異寶肯定很多。雖然利用佛身藏寶,況且是在“佛心”,是跟佛經教義相違背的,但若是前人考慮深遠,佛財歸佛,善款專用,將募集來的剩余資金封藏好,留予后人,緊要時開啟用于維修,這個解釋應該也是有道理的。
不可否認的是,“藏臟洞”在歷史上曾被多次開啟,以致洞內的貴重物品早已蕩然無存。也許是在唐晚期會昌五年唐武宗的全國范圍內的滅佛行動中被搜走,也許在唐末宋初就被盜寶者劫走,也許19世紀初四川軍閥陳洪范對大佛維修時就發現了大佛胸前這個藏寶洞,掠寶后再將大佛腳下的“天寧閣記事殘碑”移作封門石……
無論今人作何推斷,洞穴內畢竟沒有發現過金銀財物。神秘的大佛,神秘的寶藏,神秘的傳說,這個千古之謎有可能被解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