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彪
沒臥過薪只嘗過膽
●孟彪

說起吳越那段歷史,我們不禁會聯想到沉魚落雁、東施效顰等典故,這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要數勾踐“臥薪嘗膽”了。可實際上,勾踐嘗膽是真,卻并沒有臥過薪。
公元前494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委屈投降才保住了性命。按照吳國的要求,勾踐到吳國服三年苦役,給闔閭看墳,連同伺候夫差的衣食起居。考慮到復國大計,勾踐強忍著吳國對他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對吳王夫差畢恭畢敬。夫差生病,勾踐主動查看大便了解病情,令夫差深受感動。三年苦役結束后,夫差不顧眾臣的反對,放勾踐回國。
據說,勾踐回到自己的地盤后,時刻不忘吳國對他的羞辱。他躺在亂柴草之上,并且在屋里掛一只苦膽,三餐前都要嘗其苦味,提醒自己勿忘雪恥。這就是今天所說的臥薪嘗膽的故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越王勾踐反(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吳越春秋》也有“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不絕于口”的相關記載,可見嘗膽并非虛妄,但并沒有提到臥薪。
對此,《吳越春秋》有這樣的記載:勾踐苦心勞身,夜以繼日。日臥則攻之以蓼。蓼是一種苦菜,堆積在一起稱為蓼薪。《詩經》云:有敦瓜苦,蒸在蓼薪。意思是說,圓圓的苦瓜,長在蓼薪之中。勾踐既然為了磨煉意志,肯定備有很多苦菜,如此一來,“日臥則攻之以蓼”就很好理解了。勾踐日夜操勞,極度疲乏,瞌睡時就用苦蓼來刺激自己。可見,勾踐并沒有睡在柴堆中的經歷。
然而,臥薪嘗膽作為一個成語連在一起用,還得歸功于北宋大學士蘇軾。他曾為前人孫權向曹操起草了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書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時曾“臥薪嘗膽”。大概是由于勾踐有過嘗膽的經歷,后人在以訛傳訛中把蘇軾的這個設想安到了勾踐身上,弄出一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今天看來,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