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雄 葉新桂 黃潔玲
血壓變化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相關性研究
范志雄 葉新桂 黃潔玲
目的探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 血壓(BP)變化和早期神經功能惡化 (END)之間的相關性。方法收集161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作24 h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終點為卒中發(fā)生72 h內END的發(fā)生率。同時, 測量這段時間內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的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 計算最大值和最小值間的差距(max-min)、標準差(SD)和變異系數(CV), 進而分析BP與END的關系。結果161例患者平均年齡(67.5±13.3)歲;男性96例(59.6%), 女性65例(40.4%)。其中29例(18.0%) 發(fā)生END, 發(fā)生原因:17例(58.6%)缺血性腦卒中進展, 2例(6.9%)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 8例(27.6%)癥狀性出血轉化, 1例(3.4%)因其他原因, 1例患者(3.4%)原因不明。END患者的年齡、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比例、既往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和房顫發(fā)生率、基礎BP值、基礎空腹血糖值、大動脈粥樣硬化或心源性卒中及癥狀性腦動脈狹窄-閉塞發(fā)生率、接受溶栓治療和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比例、BP測量頻率與非END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除SBP 最大值和最小值間的差距外, 所有BP變化參數均與END線性相關, 獨立于BP均值和其他可能有影響的變量(P<0.05)。在其它BP參數中, SBP平均值、SBP最大值、DBP最大值和DBP最小值與END有關。校正混雜因素后, 隨著BP變化每增加一個標準差, END發(fā)生可能性增加14%~21%。結論BP變化與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END獨立線性相關。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惡化;血壓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的END定義為缺血性腦卒中發(fā)作2~3d內發(fā)生的神經功能惡化[1]。引發(fā)END的原因主要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進展或復發(fā)、癥狀性出血轉化、癲癇和其他并發(fā)癥[2]。缺血性腦卒中END的發(fā)生率達到13.0%~37.5%, 發(fā)生END后, 可導致死亡率和致殘率增高2~3倍。BP通過改變血液動力學可致END發(fā)生。大腦血流動力學儲備的下降以及側支血供的消失與END有關, 而側支血供的存在能改善早期自發(fā)性神經功能[3,4]。隨診期間的BP變化是不良血管事件的重要預測因素。研究表明, 在死亡率、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MRI)上的病灶增大、功能結局和癥狀性出血轉化方面, 住院期間BP變化和缺血性腦卒中結局明顯相關。但是, BP和END的關系不明確。有研究發(fā)現BP和END具有反向J形關系, 高BP患者發(fā)生END風險增高。目前只有一項關于BP變化和END相關性的研究, 而該研究存在嚴重的局限性, 包括研究人群、收集END信息的延遲性以及未假定BP與END呈線性關系。本研究旨在評估住院期間BP變化是否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END的發(fā)生相關, 具體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連續(xù)性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5月就診于本院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共161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作24 h內入院的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BP數據不充分的患者(在第1個72 h內BP測量<10次), 妊娠, 接受過腎移植、透析,或具有嚴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BP測量普通病房患者, 用標準水銀BP計測量非癱瘓手臂上的仰臥位BP。急診室、缺血性腦卒中病房或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的患者, 用無創(chuàng)BP監(jiān)測設備測量BP,自動記錄測量結果。缺血性腦卒中病房或ICU中, 每小時測量一次BP。
1. 2. 2 BP參數測量每例患者SBP和DBP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計算SBP和DBP最大值和最小值間的差距、標準差和變異系數(等于[標準差×100]/平均值)的差異,作為反映BP變化的參數。
1. 2. 3 END和其它變量由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和護士評估END。END的定義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缺血性腦卒中量表(NIHSS)總得分至少增高2分、NIHSS意識或運動項目分量表得分至少增高1分或在住院首個72 h內有新的神經功能缺陷的發(fā)生。END的發(fā)病原因劃分為:缺血性腦卒中進展、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癥狀性出血轉化、其他原因(例如內科并發(fā)癥)或原因不明。病史、臨床表現、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急診治療措施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均直接取自數據庫。缺血性腦卒中亞型的分類依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標準。癥狀性腦動脈狹窄-閉塞的定義是:以一支或多支動脈發(fā)生閉塞或狹窄≥50%, 與彌散加權MRI上的癥狀性缺血病灶相一致: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上顯現的顱外或顱內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以及顱外或顱內椎動脈。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61例患者平均年齡(67.5±13.3)歲;男性96例(59.6%),女性65例(40.4%)。其中29例(18.0%) 發(fā)生END, 發(fā)生原因:17例(58.6%)缺血性腦卒中進展, 2例(6.9%)缺血性腦卒中復發(fā), 8例(27.6%)癥狀性出血轉化, 1例(3.4%)因其他原因, 1例患者(3.4%)原因不明。END患者的年齡、女性與男性及糖尿病患者比例、既往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和房顫發(fā)生率、基礎BP值、基礎空腹血糖值、大動脈粥樣硬化或心源性卒中及癥狀性腦動脈狹窄-閉塞發(fā)生率、接受溶栓治療和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比例、BP測量頻率與非END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以下因素與END有顯著的相關性:年齡、缺血性腦卒中或TIA、基礎空腹血糖值、溶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7d內他汀類藥物治療和基礎NIHSS評分。見表1。END患者的SBP平均值等變異系數均高于非END患者;而SBP最小值和DBP最小值低于非END患者。處于SBP平均值、SBP最大值等參數五分位區(qū)間更高的患者END的發(fā)生風險高于五分位區(qū)間低的患者。隨著SBP的平均值、最大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的增高, END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增加。對于DBP而言, DBP的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最小值 、標準差和變異系數與END呈明顯的線性關相關。BP變化參數每增加一個標準差, END發(fā)生可能性增加14%~21%。DBP的最大值等參數五分位區(qū)間見表2。
本研究發(fā)現, 住院期間BP變化與END發(fā)生明顯相關。既往研究中BP變化是以SBP的標準差或BP絕對值>20 mm Hg為標準。本研究中BP變化的衡量更加詳細, 隨著每一項BP變化參數的增加, END的風險也增加, BP變化與END相關。本研究同時評估了BP和END之間的線性關系, 結果顯示最大SBP或DBP與END呈線性關系, 不同于既往研究結果。不同結論的主要原因在于試驗運用的方法存在差異, 例如入院72 h內BP測量的頻率和時間;根據五分位數劃分不同的BP區(qū)間而非固定區(qū)間20 mm Hg來劃分。
表1 發(fā)生和未發(fā)生END患者的基線特征比較

表1 發(fā)生和未發(fā)生END患者的基線特征比較
注:與非END患者比較,aP<0.01;1 mm Hg=0.133 kPa
?

表2 DBP的最大值參數五分位區(qū)間
本研究發(fā)現, 入院后72 h內, 18.1%的患者發(fā)生END。這種END發(fā)生率的差異可能是由于END定義不同導致的。不同的研究中, 從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到入院的時間間隔的納入標準也不同, 范圍從4~72 h不等;并且監(jiān)測END發(fā)生的持續(xù)時間也從24 h~7 d不等。此外, 不同的NIHSS對神經功能惡化的定義也不同。盡管存在這些差異, 仍有相當多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END。既往研究發(fā)現, 年齡、缺血性腦卒中嚴重程度、缺血性腦卒中亞型、糖尿病病史、高血糖以及早期CT 掃描結果與END相關。在這些因素中, 基礎空腹血糖和基礎NIHSS評分與END相關。除此之外, 早期的他汀類藥物治療能改善神經功能, 與END呈相反關系。
目前尚無方法測量BP變化很大患者的BP。本中心當患者接受溶栓治療或處于神經功能惡化高風險時, 會在第一個2 h內每15分鐘測量一次BP;在接下來的6 h內每30分鐘測量一次BP;在隨后的40 h內每1小時測量一次BP;之后每2~6小時測量一次BP。為了達到檢測BP變化的目的, 作者建議在住院的最初3 d內至少測量9次BP。未來還需要前瞻性研究來證實這一點。
總之, BP變化與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神經功能惡化獨立線性相關。
[1] 周偉, 顧愛芳, 劉猛.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21):89-91 .
[2] 王愛枝.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癲癇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 7(28):96-97.
[3] 柳標, 許良標, 吳明雙,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雙側頸內動脈閉塞患者側支循環(huán)及血流動力學.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2, 28(6):1085-1088.
[4] PM Rothwell. Limitations of the usual blood-pressure hypothesis and importance of variability, instability, 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 : The Lancet. Lancet, 2014, 375(9718):938-948 .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8.038
2017-03-23]
廣東省佛山市醫(yī)學類科技攻關項目(項目編號:0009818120318051)
528000 佛山市南海區(qū)第六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