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藥物與臨床·
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王瑤
目的觀察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20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按照患者治療意愿不同分為聯合組和單一組, 每組104例。聯合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 單一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聯合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明顯優于單一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2%, 明顯高于單一組患者的86.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 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和質量, 同時也能夠改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 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丁苯酞注射液;依達拉奉;急性腦梗死;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急性腦梗死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 導致患者出現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而引起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性腦血管疾病, 具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屬于中老年人常見病, 為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應該對更好的治療藥物進行探討和分析[1-5]。本文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急性腦梗死治療的208例患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觀察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取得理想的效果, 實驗結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本文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急性腦梗死治療的208例患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過頭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其中男107例, 女101例, 年齡最大80歲, 最小40歲, 平均年齡(59.7±3.4)歲, 排除有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及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按照患者治療意愿的不同分為聯合組和單一組, 每組104例。
1. 2 方法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給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糖、降脂及降血壓等常規治療, 聯合組與單一組患者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不同的治療藥物, 具體的治療藥物和方法如下:聯合組患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丁苯酞注射液25 mg, 靜脈滴注, 2次/d;依達拉奉30 mg, 將其加入到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 2次/d, 連續治療14 d。單一組僅加用依達拉奉治療, 治療的劑量、方法和時間等均與聯合組患者相同。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NIHSS評分及臨床療效等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療效評價標準[6-9]: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1%~100%,殘疾程度0級為基本痊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6%~90%, 殘疾程度1~3級為明顯好轉;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45%為進步;患者神經缺損功能評分降低<18%為無變化;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有所增加為惡化,有效率=(基本痊愈+明顯好轉+進步)/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聯合組治療前ADL評分、NIHSS評分分別為(28.14± 4.38)分、(12.42±1.66)分, 治療后ADL評分、NIHSS評分分別為(75.43±5.78)分、(4.10±1.55)分;單一組治療前ADL評分、NIHSS評分分別為(28.45±5.64)分、(12.32±1.56)分,治療后ADL評分、NIHSS評分分別為(52.31±8.76)分、(7.58±1.86)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聯合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明顯優于單一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 2 聯合組患者中基本痊愈44例, 明顯好轉34例, 進步22例, 無變化3例, 惡化1例,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2%;單一組患者中基本痊愈31例, 明顯好轉29例, 進步30例,無變化10例, 惡化4例,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6.5%, 聯合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這一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為血流動力學改變, 在急性期給予溶栓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 但是依然會受到時間窗的限制,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降低了患者的預后效果, 因此就應該分析更好的治療藥物[3,4]。
丁苯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消旋-3-正丁基苯酞, 可以降低細胞內鈣離子的濃度, 抑制了谷氨酸的釋放, 改善患者的線粒體功能, 可以增加患者缺血區腦血流量并改善微循環,促進缺血、缺氧神經細胞的恢復[10-14]。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的活性抗氧化劑, 可以對抗炎癥細胞因子, 調節花生四烯酸代謝, 對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有著調控的作用, 進而保護患者神經[15-19]。由此可見, 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治療的過程中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具有著顯著的效果[5,20]。在本次試驗研究中, 治療前, 兩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聯合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明顯優于單一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2%, 明顯高于單一組患者的86.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和質量, 同時也能夠改善患者ADL評分、NIHSS評分, 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1] 楊麗英, 贠莉. 依達拉奉注射液聯合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藥物評價研究, 2016, 39(4):640-643.
[2] 郭曉敏, 楊謙, 陳博.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與依達拉奉聯合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導刊, 2016, 18(7):693-694.
[3] 布茂利. 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在老年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應用探討.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1):105-107.
[4] 肖桂榮, 王趙偉, 朱仁洋, 等. 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16, 23(1):51-54.
[5] 劉瑩. 丁苯酞軟膠囊聯合依達拉奉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hs -CRP、MMP -9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30):11.
[6] 郝建軍. 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21):82-83.
[7] 程冉冉, 李焰, 周燕, 等. 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 職業與健康, 2012, 28(8):1021-1022.
[8] 王松超. 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60例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1, 14(17):41-42.
[9] 張燕平. 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17):46-47.
[10] 李良玉, 劉建軍, 王崇智. 丁苯酞軟膠囊聯合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24):20-22.
[11] 趙月霞, 楊笑, 龐耀斌. 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6(3):326-328.
[12] 王國印, 侯婧. 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及對血清C反應蛋白的影響. 中國醫藥, 2013, 8(8):1079-1080.
[13] 周艦, 段理成, 鄭自龍.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5(4):463-465.
[14] 韓培顯, 路長安, 胡守喜. 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2, 35(1):59-61.
[15] 王晶, 王彩紅. 丁苯酞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應用及療效觀察. 心理醫生(月刊), 2012(3):314-315.
[16] 趙黎明, 逄緞, 張彥峰, 等. 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治療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2):151-152.
[17] 王艷艷. 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現代養生(月刊), 2016(16):77.
[18] 余彩霞, 楊夢華. 丁苯肽膠囊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33):136-137.
[19] 吳頂鋒. 依達拉奉與丁苯酞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45例臨床療效觀察.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22):2614-2616.
[20] 李琬. 丁苯酞與依達拉奉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8):99-100.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by butyphthal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Yao. Ward Two of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ieli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Tieling 1120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by butyphthal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A total of 20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by their treatment willingness into combined group and single group, with 10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mbined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butyphthal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for treatme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single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edaravone for treatme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combined group had all better ADL score and NIHSS score than thesingle groups,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combined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effective rate in clinical treatment as 96.2% than 86.5% in the singl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Additional implement of butyphthal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for treatme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can improve effect and quality of clinical treatment, as well as ADL score and NIHSS score in patients. This method contains ideal curative effect.
Butyphthalide injection; Edaravon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8.040
2017-02-09]
112000 鐵嶺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二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