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珍
·臨床護理·
替羅非班在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與護理
楊海珍
目的探討替羅非班在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護及理體會。方法112例行急診介入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治療組, 每組56例。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介入治療, 治療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9%, 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8%,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替羅非班對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有助于改善其血流情況以及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
替羅非班;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護理措施;臨床效果
冠狀動脈血管出現急性血栓是臨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見的發病原因, 臨床上多采取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然而在急診介入治療期間, 冠狀動脈內血栓大量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期間需面對的難題, 術中一旦形成血栓或者發生斑塊脫落均會引起遠端血管堵塞, 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5]。國外研究報道[2],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Ⅱb/Ⅲa受體阻滯劑能明顯改善血管血流情況以及增加再灌注療效。本院對2016年1~12月行急診介入治療的112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替羅非班治療, 發現患者血流情況明顯改善且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減少, 現將相關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1. 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行急診介入治療的112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析, 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治療組, 每組56例。常規組中男40例, 女16例, 年齡47~79歲, 平均年齡(55.1±8.0)歲, 既往疾病包括高血壓者31例、高血脂者40例、糖尿病者48例。治療組中男45例,女11例, 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54.8±7.3)歲, 既往疾病包括高血壓者36例、高血脂者42例、糖尿病者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在術前均予以氯吡咯雷3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 隨后轉入導管室內采取急診介入治療。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治療, 起始劑量為10 μg/kg,予以靜脈注射, 3 min內注射完畢, 隨后予以靜脈持續滴注,滴注速度為0.15 μg/(kg·min)。兩組患者介入治療完成后送入心血管內科監護病房, 并予以每天75 mg氯吡咯雷和100 mg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起始劑量為70 U/kg, 2次/d,總劑量<7000 U。
1. 2. 2 護理方法①術前護理: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較危重, 伴有胸部劇烈疼痛和瀕死感, 給患者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所以護理人員需積極配合醫生采取處理措施, 動作到位快速, 以便為患者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同時還應及時與患者加強溝通和交流, 安撫其不良心理情緒, 樹立其信心;此外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缺乏認知, 多數患者對介入治療不熟悉,較易產生緊張和焦慮等心理負擔, 因此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詳細介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知識和介入治療方法、目的以及注意事項等;另外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術前準備, 如備皮、抗菌藥物和碘皮試, 遵照醫囑予以預防性抗菌藥物、仔細準備好手術器械和藥品。②術中和術后護理:手術前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在手術床上采取平臥體位, 對患者血壓、心率和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監護, 協助醫生實施介入治療;術后24 h護理人員叮囑患者保持平臥體位, 置入動脈鞘管, 通過繃帶對術側肢體固定, 保持術側肢體制動, 防止穿刺部位發生出血,對于靜脈滴注替羅非班者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 如是否嘔吐、嘔吐物顏色和量、皮膚黏膜是否存在出血情況, 密切關注患者基礎生命體征, 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9-11]。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12-15]:顯效:患者術后24 h未見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且術后7 d內未見出血, TIMI血流分級為Ⅲ 級;有效:患者術后24 h未見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但術后可見輕微出血, TIMI血流分級為Ⅱ級;無效:患者術后24 h出現心血管不良事件且術后7 d內發生較嚴重的出血, TIMI血流分級為0或Ⅰ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14例, 有效38例,無效4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2.9%, 常規組顯效10例, 有效33例, 無效1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6.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2. 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患者心肌再梗死0例、難治性心絞痛1例(1.8%), 心力衰竭0例;常規組分別為心肌再梗死6例(10.7%)、難治性心絞痛8例(14.3%);心力衰竭6例(10.7%),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忽然發生堵塞, 導致冠狀動脈內血流中斷, 引起心肌缺血[3,16-19]。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主要為冠狀動脈硬化斑塊脫落或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忽然心前區和胸部后壓榨疼痛, 持續時間>30 min, 并發有嘔吐、煩躁不安、瀕死感等, 嚴重者出現心力衰竭和休克, 一旦救治不及時將引發患者死亡[4,5]。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期間極有可能冠狀動脈內血栓大量形成, 因此治療關鍵是疏通梗死血管[6,20]。替羅非班是近幾年來應用較廣的Ⅱb/Ⅲa受體抑制劑, 研究證實替羅非班具有強大的抗凝效果, 能有效預防介入過程中發生血小板聚集而再次堵塞血管, 但使用替羅非班期間應掌握給藥時間、給藥劑量, 加強護理, 一旦發生出血現象即刻予以處理[7,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心肌再梗死、難治性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替羅非班對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有助于改善其血流情況以及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
[1] 翁靜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圍術期應用替羅非班的護理. 浙江實用醫學, 2012, 17(2):150-151.
[2] 李蕙, 袁芳, 侍堯屛, 等. 替羅非班聯合血栓抽吸導管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護理體會.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5):69-70.
[3] 孔麗梅. 替羅非班在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與護理.中國醫藥指南, 2013(28):265-266.
[4] 張光君, 林善紅. 綜合護理干預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聯合替羅非班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8):3479-3481.
[5] 黃麗萍. 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 全科護理, 2013, 11(22):2042.
[6] 蔣玉蘭. 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 河北醫藥, 2012, 34(5):786-787.
[7] 賽立夏. 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5):48-49.
[8] 任宏玲. 硝普鈉和替羅非班聯合全程護理干預治療前壁重度血栓的急性心肌梗死60例. 中國藥業, 2015, 24(21):229-231.
[9] 湯愛紅, 金頂鳳. 替羅非班在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與護理.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1, 17(26):3128-3131.
[10] 張麗杰, 景慧. 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 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0, 13(1):72-73.
[11] 劉彥梅, 楊祝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應用替羅非班的護理.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1, 17(5):409-410.
[12] 高淑珍.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冠脈介入治療應用鹽酸替羅非班的護理觀察. 慢性病學雜志, 2015(4):433-435.
[13] 趙長明, 馮桂妍, 霍建鵬. 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探討.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48):69-70.
[14] 陸傳新, 鄭興. 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08, 35(4):208-211.
[15] 穆金興. 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13):3049-3050.
[16] 周艷萍, 董美媛, 方波. 替羅非班聯合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不良事件觀察和護理.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22):3156-3157.
[17] 萬領弟. 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應用中的護理體會. 河北醫藥, 2009, 31(13):1687-1688.
[18] 何蕓, 趙強, 王淑香, 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中靜脈內應用半劑量替羅非班的臨床研究. 心臟雜志, 2015(2): 155-160.
[19] 王文廣, 任琳, 楊紅梅, 等. 替羅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中應用的安全性評價. 中國綜合臨床, 2013, 29(5):498-501.
[20] 龔俊榮, 陳群, 蔡薇, 等. 替羅非班在急診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13):12-13.
Application and nursing by tirofiban 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YANG Haizhe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Xiaog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ogan 432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nursing experience by tirofiban 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A total of 112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5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tirofiban for treatment to therapy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linical treatment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as 92.9%,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as 76.8%.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Tirofiban provides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blood flow situation and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irofiba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ursing measures;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8.075
2017-03-16]
432000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