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偉 李想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合作社助力精準扶貧謀發展
——關于江西省永新縣依托合作社開展精準扶貧的調研
陳宏偉 李想
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永新縣依托生態農業資源優勢,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推廣種植綠色蔬菜、井岡蜜柚、珍貴楠木、種桑養蠶的“四個一”工程,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積極參與、共同致富,實現了農業產業化扶貧目標。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位于國家級連片特困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同時也是國家綠色農業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擁有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等15個綠色產品標識。2015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永新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扶貧戰略,依托生態農業資源優勢,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推廣種植綠色蔬菜、井岡蜜柚、珍貴楠木、種桑養蠶的“四個一”工程,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積極參與、共同致富,實現了農業產業化扶貧目標。截至2016年底,全縣所有貧困人口中已實現脫貧1.6萬人,2017年計劃脫貧1萬人,剩余8000人通過政策兜底保障脫貧,預計2017年底實現貧困縣摘帽。
近年來,永新縣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依托生態農業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13年,永新縣通過平整土地4275畝,在煙閣鄉羅家坪村建設永新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重點引進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個示范園共劃分為6個功能區,即綜合服務核心區、農業觀光園、農耕文化園、高科技農業示范區、有機綠色農業生產區、設施農業生產種植區。同時,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確保道路、供水、排水、供電暢通。示范園堅持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則,建成1萬平方米的大型鋼結構智能溫室5座,用于高科技蔬菜種植技術和蔬菜品種的展示、果蔬大棚示范種植和蔬菜育苗。
目前,園區成功引進了一大批花卉栽培、蔬菜種植、白茶種植等投資商進駐。恒龍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白茶種植基地;山東壽光蔬菜企業投資1.5億注冊成立永新禾沐田園農業公司,并帶動煙閣鄉羅家坪村發展了禾沐田園蔬菜種植合作社。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9家、縣級龍頭企業16家,土地流轉總面積達4萬余畝,農民專業合作社603個,其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5個。
精準扶貧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除政府與貧困戶參與以外,還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參與,而合作社是與貧困戶聯系最為緊密的經營主體,合作社天然具有的益貧性可以滿足提高貧困戶收入的扶貧目標。為此,永新縣采取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就業幫扶等一系列幫扶政策,通過政府主導、土地流轉、貧困戶入股、定期分紅的做法將合作社納入到精準扶貧的產業鏈中來。截至目前,永新縣全縣已發展農民合作社603個,帶動5075戶貧困戶發展蜜柚、蔬菜種植,桑蠶養殖等產業。
第一,貧困戶由于沒有勞動能力或外出務工造成土地閑置的,永新縣鼓勵合作社優先流轉這類貧困戶的土地,在大棚等項目建設期內由合作社每年支付一定的租金,進入投產期后合作社按土地量化的比例年終分紅,除此之外財政扶貧資金再給予適當補助。土地流轉解決了土地閑置問題,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第二,鼓勵合作社優先吸收貧困戶在合作社內就業,工資待遇由合作社參照普通雇工標準,除此之外縣財政扶貧資金再給予適當補助。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達萬元以上,同時也滿足了合作社用工的需要。
第三,根據永新縣建檔立卡制度對貧困戶的劃分,紅卡戶每戶10000元、藍卡戶每戶5000元的財政扶貧資金按照貧困戶自愿的原則入股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入股合作社每年要向貧困戶固定支付15%的年化投資收益,不足部分由財政進行足額補貼。2020年以后繼續持有可以持續獲得分紅,如果退出則返還本金。財政扶貧資金通過入股合作社,而不是直接發放給貧困戶的方式,使合作社獲得了資金支持,同時貧困戶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扶貧資金,減輕了地方財政的負擔。
第四,對于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合作社,永新縣財政惠農信貸通按照1比8的比例放大授信額度,合作社每帶動一戶紅卡戶最高貸款8萬元,一戶藍卡戶最高貸款4萬元,貸款總額最多不超過160萬元。貸款通過郵政、農商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利率執行基準利率,同時按4%的利率對貧困戶進行補貼。合作社通過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可以獲得政府擔保的大額銀行貸款,這對于鼓勵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提升扶貧合作社發展水平具有雙重意義。
案例
由市級龍頭企業永新禾沐田園農業有限公司牽頭,永新縣煙閣鄉羅家坪村與企業合作成立了永新禾木田園蔬菜種植合作社。合作社積極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以帶動農戶種植致富為經營目標,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禾沐田園公司利用與政府合作建設的智能玻璃溫室,為合作社提供果蔬大棚示范種植技術和蔬菜育苗,合作社按照“四統一分”的模式,即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幼苗、統一配方肥料、統一報價收購、分戶規劃種植,依托龍頭企業技術優勢帶領農戶推廣種植兩季蔬菜,上半年種植絲瓜,下半年種植西蘭花和有機花菜,按照與企業簽訂的收購合同,合作社將收購的產品統一銷售給龍頭企業。因此,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共同建立起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合作社上半年絲瓜的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每畝產出近6000斤,下半年西蘭花的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每畝產出平均3000斤。
永新縣禾木田園蔬菜種植合作社采取多種方式幫扶貧困戶,一是土地流轉。對于無勞動能力或外出務工的貧困戶,經貧困戶同意后可以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合作社按照每畝土地折合280斤水稻的市場價逐年支付租金,約為400元/畝。二是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紅卡戶、藍卡戶將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類似于公司制企業的優先股,扶貧資金入股股東沒有表決權,但無論合作社經營狀況如何,貧困戶每年可以優先獲得固定15%的年化收益。三是對貧困戶免費技術培訓。合作社定期邀請禾沐田園公司技術員對從事蔬菜種植的貧困戶集中培訓,包括蔬菜種植、大棚管理等生產技術,同時合作社安排技術員對貧困戶承包或自建的大棚進行定期巡視,檢查蔬菜生長、大棚使用狀況。四是生產費用減免。合作社按照每個大棚3000元的價格將大棚租給一般農戶,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費用自理。針對貧困戶,一方面由合作社免費提供大棚,墊付的費用由煙閣鄉政府扶貧資金全額補貼,同時貧困戶也可以自建大棚,費用由合作社和鄉政府扶貧資金各出資50%。另一方面,貧困戶可以從龍頭企業免費獲得蔬菜種苗,所花費的肥料、農藥費用由合作社補貼20%,生產的蔬菜產品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后由龍頭企業統一銷售。絲瓜收購價一般為1.5元/斤,每畝毛收入約為1.2萬元,西蘭花一般為2.5元/斤,每畝毛收入1萬元左右。目前,合作社共帶動農戶承包蔬菜大棚3500畝,其中12戶貧困戶向合作社承包大棚種植蔬菜。五是在合作社內就業。對于沒有租用合作社大棚或自建大棚種植蔬菜的貧困戶,在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后,可以選擇在合作社內種植蔬菜,由合作社按天支付工資,一般男性工資為100元—120元/天、女性為80元/天。
目前,禾木田園蔬菜種植合作社已輻射附近8個鄉鎮,帶動農戶近2100戶,其中貧困戶近270余戶,合作社的參與使煙閣鄉以及永新縣的精準扶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合作社在推廣現代蔬菜種植的同時,不僅可以帶動周邊鄉鎮的農戶,增加經濟收益,還可以解決部分返鄉人員的就業問題,緩解留守兒童問題,特別是女性的就業問題,女性參與率達到近93%。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共同致富,促進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實現了農業產業化扶貧目標,順應了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積極貫徹了落實國家扶貧戰略。
一是部分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合作意識淡薄。留守貧困戶多為婦女、老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觀念陳舊,合作意識不強,往往依賴于低保、扶貧資金等社會救濟,不愿拿出一部分資金發展產業,更不愿加入合作社承包大棚,土地私有的觀念使得土地流轉的思想工作也比較難做,各種形式的扶貧工作難以開展。即使參加合作社后,在市場行情好時貧困戶不把產品賣給合作社,行情不好時反將產品全部賣給合作社,而合作社要高于市場價收購,使得合作社整體盈利能力較差,這也是許多合作社不愿意帶動貧困戶的重要原因。
二是合作社保障貧困戶入股資金15%的年化收益存在問題。蔬菜大棚等基礎設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澇能力不足,且大部分蔬菜仍采用露天種植,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同時,蔬菜作為經濟作物,市場行情的波動較大。這一系列問題造成了合作社效益不穩定,難以保證向貧困戶發放入股資金15%的收益。
三是大多數合作社仍缺乏資金、技術、銷路。大部分合作社規模較小,不能通過社員入股獲得足夠資金,而合作社由于沒有抵押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等外部資金的注入,使得合作社難以發展壯大。合作社大多是由能人或村干部領辦,雖然具有一定領導力,但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專業種植技術,而專業技術人才又大多不愿回鄉發展。在大規模生產后,產品銷路得不到保障,不僅沒有帶動農戶脫貧,反而會造成大量農戶陷入貧困之中。
四是脫貧難度大,返貧現象突出。在走訪農戶中發現,貧困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病殘戶或無勞動力戶,即使有政策扶持、合作社帶動,其脫貧難度仍比較大。即使通過扶持實現脫貧,但由于脫貧基礎不牢,因突然的疾病、自然災害、子女入學等原因而花費較大,使得一部分已經脫貧的人群又重新返貧,而且返貧人群容易成為扶貧工作的盲區。

思考
永新縣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情況,探索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多樣的產業發展及扶貧模式,帶動了大量貧困戶發展產業,極大地提升了貧困戶收入,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對如何繼續深化這種扶貧模式給出幾點思考:
其一,貧困戶中男性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家中由婦女、老人務農,文化程度低下。因此,應首先加強對其文化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婦女地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進一步將其組織起來加入合作社提高收入。
其二,繼續鼓勵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包括繼續免費提供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對租用大棚等給予補貼以減免貧困戶生產費用;組織生產種植相關培訓提高貧困戶種植能力;以聘用貧困戶在合作社內就業、扶貧資金入股、支付貧困戶社員固定收益、流轉貧困戶土地、給予分紅等方式提高貧困戶收入。
其三,從產業價值鏈來看,永新縣地處山區,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地理環境,因此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做好品牌創建和營銷,向訂單農業、網上洽談運行機制發展,進而做大做強地方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標準化發展是有效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的現實路徑。
其四,發展扶貧產業必須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大量經驗表明,只有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產業才能越做越強,才能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效益。扶貧產業的選擇要能吸納較多的貧困戶參與,較大幅度增加貧困農戶收入,例如永新縣推行的綠色蔬菜、井岡蜜柚、珍貴楠木、種桑養蠶的“四個一”產業扶貧工程。同時,要著力改變過去一個村搞十幾個產業、幾十個產業的傳統生產模式,走“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道路,從而增強產業扶貧功能和作用。
(本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SK2015A089);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ACYC2016134)。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