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魯迅高級中學 陳愛娟
范圍錯位
——論述文寫作邏輯問題例談之三
■紹興魯迅高級中學 陳愛娟
范圍錯位,在同學們作文中的表現,通常是以部分代全體、以局部代整體、以個別代一般,不是全盤肯定就是全盤否定,說話太絕對。
●【例1】
且不說歷史上的那些大家們偏愛信守舊習,就拿當代一些名家來說,哪一個又不是偏愛信守舊習的呢?
——摘自作文《把根留住》
【分析】
這個語段中有兩處范圍錯位。一是說“且不說歷史上的那些大家們”偏愛信守舊習,二是說“拿當代一些名家來說,哪一個”不是偏愛信守舊習,兩處均范圍過大。按照常情和常識來看,“偏愛信守舊習”的大家、名家肯定有,可能也不少,但怎么可能會是全體?這樣的說法過于絕對,不合情理。作文中的用語,要斟酌范圍的適用性,千萬不要擴大化。
●【例2】
一些沉浸在虛擬世界的“網癮少年”,在游戲世界呼風喚雨的“大神”人物,在現實世界中卻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少年、旁人看來的生活低能兒?;ヂ摼W綁架了他們的身心,讓他們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和自身為人處世的修煉,他們一不小心就成了虛擬和現實碰撞中的犧牲品。這樣的人、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摘自作文
《兩個世界的碰撞與融合》
【分析】
末句“這樣的人、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犯了擴大范圍的錯誤——把生活中的個別現象擴大為普遍現象。在真正的生活中,“網癮少年”畢竟是極少數,說“比比皆是”,是不合理的。
●【例3】
是什么讓“蘋果7”一出,就有許多國人前去購買?是什么讓青少年們偷錢去買一樣虛擬世界中新出的裝備?是什么讓人們總在忙忙碌碌地為高科技生活奔波?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前方的新事物并且樂此不疲。
——摘自作文《雙“招”》
【分析】
“青少年們”這一說法范圍過大。喜愛新裝備的青少年不少,有能力掏錢購買的是很小一部分,而為購買虛擬裝備去偷錢的只可能是個別。這里改成“是什么讓個別青少年偷錢去買一樣虛擬世界中新出的裝備”,才符合事理邏輯。
你的作文有這樣的問題嗎?請好好找一找,進行修改。
■點評:舟山中學 鄒碧艷
作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丁肇中
敢于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
——達爾文
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于必需的工作之外還能有閑暇去做人,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于“有閑”階級,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一個人。
——梁實秋
對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論述類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襲、套作。

●沈 迪:人生應該學會珍惜。時間要珍惜,美好要珍惜。所以年輕人要懂得人生的短暫,學會珍惜身邊美好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要努力去創造生命的價值、社會的價值。
點評:很多同學在審題時往往只抓住材料中某些多次出現的詞大做文章,而不去仔細思考材料表達的意旨。比如這位同學就只抓住材料中“浪費”“時間”“珍惜生命”等詞,將它們理解為“珍惜人生”。如果認真讀完三則材料,稍加辨析,就能知道材料中三段話的共同指向在于“如何對待時間”。假如該同學能緊扣“珍惜時間”立意,也是可以的,但他卻把立意定為“人生應該學會珍惜”,屬于過度延伸,偏題了。
●陳凌羽: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之所以忙忙碌碌,往往因為汲汲于名利,所以,功利心是我們享受生活的最大阻礙。人生的最高理想莫過于從忙碌的生活中跳出來,擺脫功名利祿的束縛,追求“人的生活”。我們要像古人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寄情山水田園,活出真正的逍遙。
點評:這位同學想扣住材料中“做個有閑人”的觀點來寫,但是一提筆,卻把重點放到了“擺脫功名利祿的束縛”的層面。該同學認為,追求“人的生活”就要擺脫名利、寄情山水,這樣的觀點本身就值得商榷,并且和材料的中心話題“時間”沒有任何關系,屬于離題。
●翁西芃:一個人可以選擇忙碌或閑暇的人生,無論選擇什么,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下生活,選擇越來越多元化,所以每一種選擇都值得尊重,只要我們在做選擇時充分考慮,三思而行。
點評:有不少同學在審題時不能綜合分析,一看到題目材料提供了幾個不同方向的思考,就想當然地理解為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然后立意為“不同角度看問題”或者“學會選擇”等。這位同學就是這樣,沒有從材料中提煉出“時間”主題,而把立意放在“每一種選擇都值得尊重,只要我們在做選擇時充分考慮,三思而行”,完全偏離了題意。

●孔雨欣:浪費時間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褻瀆,但“有閑”是另一種精彩的生活方式,因為“閑”不等于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的直接結果是心靈的空虛,而“閑”則注重心靈的放松和享受;浪費時間是機械的重復,缺少心靈的參與,而“閑”卻是將心靈與生活有機結合,帶給你愉悅的心靈體驗。
點評:前兩則材料表達的意思是“不能浪費時間”,梁實秋先生的話是倡導人們成為“有閑”階級、享受人的生活。這位同學緊扣材料討論的重點問題,把“閑”和“浪費時間”進行了對比,辨析兩者的區別,得出“‘有閑’是另一種精彩的生活方式”的觀點,符合題意。
丁肇中先生的話,意思是不能浪費時間?!袄速M”的意思就是對人力、財物、時間等使用不當或沒有節制。丁先生的觀點應該是,人一生的時間很有限,不能把時間花費在不該用的地方。而達爾文的話,比丁先生的話深了一層,闡明浪費時間就是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這兩句話的意思,可概括為:人要學會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價值,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該用的地方。梁實秋先生的話是倡導一種“有閑”的生活,也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工作排得太滿。梁先生覺得“有閑”的時候才能活出人的意義。
材料提供了兩種明確的觀點:“珍惜時間”和“過閑暇生活”。但我們可以對材料進行更為充分的思考和辨析,形成一個更辯證的觀點:生活中我們既要學會珍惜時間勤奮工作,也要學會享受閑暇,體驗從容的生活滋味。
結合這次寫作,我們發現同學們的思維比較多地停留在對現象的認知和觀點的形成上,而對現象和觀點背后包含的深層的哲學背景、理論認識缺少一定的思考。如何從“就事說事”上升到“就事說理”,這是在思想上對高中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體現了對“深度寫作”的追求。
立意:無閑有閑皆是真。
第一部分:從《列子》中記載的“生無所息,亦生有所息”引入話題,先簡單分析“生無所息”的觀點,結合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指出國人對這種觀點向來予以贊揚和推崇。
第二部分:結合現實,闡釋與分析“當代的人們已經慢慢認識到做個有閑人的重要性”??梢砸萌缃癫簧倏茖W家英年早逝的例子,論證“讓生命有所息”在當下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聯系哲學認識,引出深層思考——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如何處理好“珍惜時間”與“過閑暇生活”這個矛盾,實際上就是反映了一個人如何對待自我的問題。大多數勤勞忍耐的中國人,對于前三個關系比較看重,而往往忽略如何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
第四部分:繼續深入,抓住材料中一句容易被忽視的話“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一個人”來分析其真正的內涵:當一個人在休息、休閑的時候,會更多地去聆聽自我的聲音,釋放自己的情緒,關注自己的需要,安撫疲憊的心靈。
第五部分:回應開頭:“人生短暫,勤奮工作是珍惜人生的表現,而享受閑暇,聆聽心靈之音,亦是對生活的珍惜?!币浴盁o閑有閑,皆是真性情”來辯證總結,深化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