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轉型:從機械化、自動化社會轉向智能化社會,工業經濟社會轉向知識經濟社會,物質主義社會轉向后物質主義社會。智能化成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主要技術載體,知識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范式,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活質量的后物質價值成為主流價值理念。資本主義社會是二元分裂的社會,它既是以資本統治為核心的剝削社會,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展階段。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引領的社會轉型,客觀上推進了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時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智能化社會;現代人類文明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信息時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研究”(15BKS072)
中圖分類號:D0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5-0047-06
從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以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數字化革命,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以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通用資源識別碼(URL)和萬維網(WWW)問世為標志的網絡化革命。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革命推動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乃至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工業革命以能源為動力,改變的是世界的物質結構,信息革命則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核心,重構出一個嶄新的信息空間。工業革命利用機器延伸和擴大了人的手腳功能,強化了人的體力;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則擴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維、神經和感官的功能,取代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它使人們可以用更多精力進行知識創新,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勞動。
信息時代的來臨,必然引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轉變。正如美國學者斯圖爾特·L·哈特所說:“資本主義確實處在了一個十字路口。工業時代的舊的發展戰略已經喪失了生命力,當今時代正在醞釀一種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商業模式,一種能夠惠及整個人類大家庭而又不破壞自然美麗山河原貌的模式?!雹?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由信息技術的發展所決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的轉型。
一、當代資本主義推動機械化、自動化社會轉向智能化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是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社會。與以往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建立在先進的生產力——機器大工業和發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之上。同時,它也借助商品經濟的活力和機器大工業的優越性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社會迎來了鼎盛的工業社會。其生產制造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以及開發物質產品的能力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機械化和自動化社會的優勢得以充分顯現。
在機械化和自動化社會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迎來了新的科技革命。在新的科技革命影響下,當代資本主義開始了社會轉型,重構出一個嶄新的信息空間和社會空間,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開始被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所取代。西方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賦予這一新的發展階段以不同的稱謂,諸如“后工業社會”、“超工業社會”、“新工業社會”、“豐裕社會”、“技術電子社會”、“網絡社會”、“知識經濟社會”、“智能社會”、“信息社會”等等。這些稱謂一致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變革的推動下,實現了進一步的知識更新和科技創新,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發展階段。在這一發展階段中,出現了一些傳統工業文明所不具備的新的文明特征:集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于一身的智能化內容正在融入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開始進入到一個智能化的世界之中。
其一,智能化取代自動化和機械化成為工業、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技術載體和手段。在推動生產力全面機械化、自動化、大型化、社會化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達程度,同時也為其社會轉型預備了有利條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推動了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信息技術的實質,是知識、智能與互聯網的高度集成和整合運用。高度智能化的電子計算機和高度信息化的互聯網決定性地影響了社會生產的發展,使社會勞動方式和社會生產力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由機械自動化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轉變;社會勞動方式實現了從機械化、自動化向智能化的轉變。智能型儀表或傳感器已大量嵌入到各類生產設備、工具、器具乃至零部件之中。它們與計算機連接,能系統性地解構、處理各種數據,迅捷作出精確反應,從而使分布在社會生產方方面面的各種設備具有較高的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黑燈車間、軟式制造、定制生產、三D打印等智能化生產形式或智能化產品迅速普及。
智能機器人、數控機床以及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是生產智能化的集中表現。目前,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機床數控率已經高達生產產值的70%以上,其智能機器人的使用密度,2014年分別達到每萬名工人擁有323臺和282臺。② 這些智能機器人裝有各類傳感器和高性能電腦,可以敏銳而準確地辨識不同聲音、不同圖像并迅捷作出有針對性的話語和動作反應。其中,日本FANUC公司的“真空袋裝藥劑整列”機器人系統,在袋裝藥劑時,視覺定位,準確抓取,高效完成包裝、裝配、搬運、揀選等整列工序,其生產柔性化、智能化是傳統工業生產線所無法比擬的。由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意大利菲亞特公司的轎車可以同時在13個國家的流水線上制造,一臺設在都靈的電子計算機通過人造衛星對整個物質生產流程進行集中管理,對小汽車的組裝進行遙控。③ 眾多美國企業由于有了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武裝實行了軟式制造,其裝配線可以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的產品,企業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產品的規格和功能,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客戶供貨。IBM公司設在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的一家工廠,其裝配線可同時生產12種不同的產品。賓夕法尼亞的一家鐵路機車制造廠由于實行軟式制造,定做和制造一輛機車的時間由兩年縮短到6個月,產量提高兩倍以上。
智能化生產在種植業領域同樣得以實現。目前,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使用溫室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運用溫室控制軟件,按照不同作物的特點進行自動控制,從而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最適要求。美國大約有40%的農地運用電子通信和衛星導航智能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監測系統、智能化農機系統等,對不同地塊、不同作物進行精準的自適應噴水、施肥、撒藥。④ 同時有82%的溫室運用溫室計算機控制與管理系統、電腦和遙感遙測等高新技術,根據溫室作物的特點和要求,對溫室內光照、溫度、水、氣、肥等諸多因子進行自動調控,對花卉、果蔬等產品的開花和成熟期進行智能化控制。荷蘭建有1.2萬公頃現代化自動控制溫室,室內溫度、光照、濕度、作物生長情況、環境等全部由計算機智能調控監控。⑤ 工業化生產樣式已經轉向智能化生產樣式。
需要強調的是,2010年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全面推行物聯網,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把物體與互聯網連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物聯網的出現強化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
其二,智能化取代自動化和機械化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主要技術載體和手段。伴隨數字化革命和網絡化革命,電腦、電子微處理器、電子傳感器、智能手機等智能化電子產品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迅速普及,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計算機幾乎占領了辦公室、工廠、學校、醫院、社區及人們的整個社會生活。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汽車、智能衛星導航儀、無人飛機等已經廣泛應用,而智能衣帽、智能鞋、智能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正在推廣。谷歌眼鏡“集智能手機、GPS、相機于一身,用戶只要眨眨眼就能拍照上傳,甚至直接拍攝視頻上傳”⑥。據調查統計,美國12歲以上孩子使用平板電腦的比例達到70%,77%的孩子會在平板上玩游戲、下載APP。英國3至12歲孩子中有44%擁有平板電腦,11歲后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高達46%。⑦ 無線射頻芯片等具有“電子神經”的感知設備已經遍布在人們的周圍,不受時間限制地感測著人們的工作、購物、交往和生活的各項動態,進而作出智能化處理。
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類生活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空間,正在影響著、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通訊方式、交通方式與新聞傳播方式。在人們刷卡購物、刷卡乘車、刷卡充值、刷卡理財、刷卡查閱文獻資料、刷卡就餐、刷卡開門等“一卡通”的背后,是智能化技術的支撐。而在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支撐下,網上購物、網上授課、網上娛樂、網上理財、網上交友、網上訂購機票和酒店、網上學術交流、網上政治參與已是人們基本的社會生活樣式。同時,智能化技術也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獲取知識的能力?,F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處理、存儲、傳遞和交流信息的便捷手段,給人們吸收新知識,密切人際交往增添了便利。電子圖書館、網絡翻譯、網絡搜索獲取知識已經進入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使更新、充實知識,傳遞、交換信息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
由于智能傳感器的廣泛運用,智能社區、智慧城市等正在發達國家中涌現。在智慧城市的交通運輸方面,衛星導航系統、智能交通指揮系統、鐵路運輸智能管理系統、民用航空智能調控系統等都已全面實施。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實施智能交通系統,使交通擁擠狀況減輕了18%。該市在每一輛車上都安裝了應答器標簽,標簽與城區18個路邊控制站的收發器進行通信,收發器自動識別每天過往的車輛,并根據不同時段自動征收道路使用費,從而分流了市區的車輛。在智能社區方面,智能電網管理系統、家庭電器智能管理系統、智能社區醫療服務系統、智能家政服務管理系統、智能警務系統等得到廣泛應用。社區生活與管理呈現全新的“智慧”狀態。
上述新特征表明,資本主義的社會轉型,實質上是從機械化、自動化社會轉向智能化社會。
二、當代資本主義推動工業經濟社會轉向知識經濟社會
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在工業社會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資本主義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和驚人的物質財富。然而,資本主義工業經濟時代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無節制地開發、消耗自然資源和毫無顧忌地破環、污染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歷史證明,工業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三種資源: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其中,幾乎不計成本地利用和消耗自然資源是資本主義工業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動因。工業經濟時代的主要經濟支柱是鋼鐵、煤炭、石油、礦產等產業。而“上帝”似乎很眷顧人類,讓人類生存在其中的地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鐵礦石、煤炭、石油等自然資源,為工業經濟繁榮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廉價而豐富的自然資源所激發的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致使西方各國資本沉浸于利用自然資源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攫取剩余價值的沖動之中??萍紕撔?、投資融資、產業政策均圍繞自然資源開發而展開。于是,鋼鐵、煤炭、石油、礦產等產業以及建立在自然資源開發和消費基礎上的機械、汽車、火力發電等產業異軍突起、迅猛發展,成為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中東和北美的石油、非洲的礦產、歐美大陸的煤炭、澳洲的鐵礦均遭到史無前例的開采。
建立在主要依靠自然資源開發和消耗基礎上的工業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為人類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二是自然資源日益枯竭和生態環境嚴重破環的問題凸顯,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
幸運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現代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當代資本主義實現了社會轉型。轉型的內容之一就是從工業經濟社會轉向知識經濟社會。在工業經濟時代,資本主義各國也十分重視知識創新和科學技術的應用,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還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雖然經濟發展依然離不開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其主要推動力已經變為知識創新和科學技術的應用。人們通過全面推動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可以在盡量減少自然資源開發和消耗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較大發展。“在這個社會中,基本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自然資源或勞動力。它現在是且將來也是知識。創造財富的中心活動是技術創新,將知識應用于工作?!雹?正如美國學者德魯克所說,當代資本主義轉向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充分運用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其一,通過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發展的新階段。自美國1990年代出現“新經濟”以來,當代資本主義運用知識創新和科技革命推動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并將信息技術全面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使社會生產和生活由自動化、電訊化階段迅速發展到智能化、信息化階段。在這個階段,新知識、新科技迅速發展和傳播。據統計,一個普通的美國上班族每年大約產生180萬兆字節的數據。而社交媒體平臺和搜索引擎的出現,又使人們以便捷的方式交換、共享知識和信息;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的使用則大幅度提升了知識與信息的價值和作用。新知識、新科技的發展和傳播大大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的知識與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所有這些都極大地加快了知識更新的速度,使人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能力借助知識與科技無限放大,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知識產品在生產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產品設計、工程支持、技術研發、信息技術支持、資訊服務、廣告宣傳、新聞傳播等知識產業已占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較大比重。
其二,通過知識創新與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科學、合理地使用物質資源。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當代資本主義各國充分利用新知識和新技術,優化資源的利用,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實現了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統一。例如用高新復合材料代替鋼鐵,用復合材料代替木材。還通過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優化生產環節,運用數控機床和智能機器人實現精度生產,提高產品的制造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廢品率和物質材料的損耗率,減少了原材料的用量和物質資源的消耗。通過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實現物質產品生產中的最優設計,合理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
同時,運用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能經濟,通過科技手段發展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地熱發電,充分開發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非物質化經濟,通過知識和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通過知識創新,發展精準農業,研發無土栽培技術、滴灌技術、智能溫室種植技術、現代生物培育技術等,在節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條件下實現種植業的發展。通過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優化產業鏈,減少環境負荷,通過計算機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實現產、供、銷一條龍和供需無縫對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庫存、運輸環節的物質損耗。
其三,通過知識創新與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可以提高勞動者運用有限資源增強物質生產的能力。美國學者菲爾·西蒙(Phil Simon)曾指出:“IT消費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以技術為核心的時代。我們都已經變成技術控和數據達人?!雹?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普及及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既使科技、信息、大數據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凸顯,也使人們(甚至門外漢)能比以往更容易、更便捷地獲取信息、數據和知識,并借助這些信息、數據和知識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進步。
所有這些,意味著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發展階段,即主要通過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階段。這一文明發展階段的來臨,似乎使人類看到了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及實現生態文明相統一的出路。這就是放棄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和消耗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轉而主要依靠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正如法國學者米歇爾·波德所說:“當前本質的現象是以重金投資物質設備和大量使用能源的工業資本主義相對衰退,而讓位于一種‘后工業資本主義——持續動員科學和技術進步及潛能,以創造未來的需求和消費作為研究和發展的導向,簡而言之,也就是‘科技資本主義?!雹?/p>
三、當代資本主義推動物質主義社會轉向后物質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意味著生產資料私人所有,以及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和分配收入。企業自身利潤最大化和消費者滿意度最大化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11}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之下,歐美資本主義經濟快速增長,物質財富極大涌流。鋼鐵、電力、電子、汽車、飛機、輪船等物質產品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資本主義各國迎來了工業社會的鼎盛時期。由資本主義性質決定,工業經濟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唯利是圖的物質主義社會。人們盡情享受并熱衷于追求工業社會所帶來的物質利益、物質占有和物質滿足,物質主義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
在價值理念上,人們奉行人類中心主義,堅持對自然的“帝國主義態度”,自然界被視為“為我之物”,成為肆意掠奪和任意踐踏的對象。在社會生產領域,各國都熱衷于經濟高增長和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產值、產量成了各國追逐的基本經濟指標,經濟規模、市場占有和利潤成了企業經營的唯一法則。在社會生活領域,人們追求賺更多的錢,過更奢侈的生活,沉湎于“炫耀性消費”和“后滿足型消費”,為滿足虛榮心的“無用處消費”或一時興起的“過剩性消費”充斥著整個資本主義工業社會。{12} 物質價值成為人們的基本價值追求,物欲無度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態度。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當代資本主義開始從物質主義社會向后物質主義社會轉變。人們的生活價值觀念由崇拜物質價值轉變為崇拜精神文化價值,主流社會更加重視后物質價值和生態文明問題。{13} 西方社會民眾從熱衷于經濟增長和聚斂物質財富等物質價值轉向對生態環境、生活質量、人權與公民自由等后物質價值的關注。當代資本主義各國開始修正以往基于資源浪費和揮霍的物質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采取更節約也更和諧,更人性化也更符合生態文明的新發展模式。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次從物質主義社會轉向后物質主義社會的過程。
首先,人們開始放棄物質主義社會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反對把人類視為自然界的主宰,反對肆無忌憚地開發自然、破壞生態的做法。人們開始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后物質主義理念。進入后物質主義社會,絕大多數社會民眾接受了這樣的主張: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人的有機身體”,不存在獨立于人類影響之外的所謂“自然”。因而,人們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通過共同的、根本的政治選擇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正如美國生態主義學者達利等人所說:“所謂敬畏自然,就是讓我們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自大與傲慢,懷有一顆謙卑的心去傾聽自然的需求,考量自然的福祉,把它們作為想象的對話伙伴,充滿對自然的關心?!眥14} 為此,人類應順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按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推動經濟發展。與物質主義發展理念相比,后物質主義發展理念最大的進步在于強調人類應當承擔呵護自然、回報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責任,維護好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為此,后物質主義發展理念強調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控制在自然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反對消費主義的暴殄天物和不計生態后果的高速經濟增長。
其次,人們開始拋棄單純對物質富裕、經濟增長和產值的迷戀,轉而追求環保、節能、潔凈、效益等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后物質主義的價值理念對西歐各國的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節能、環保已成為企業經營必須遵循的準則,通過科技進步將經濟增長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各國正在實現的目標。在當今世界,西方各國在發展生態經濟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循環經濟、節能經濟、非物質經濟快速發展。雨水回收循環利用系統、中水處理和循環利用系統、節水灌溉系統、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電動汽車、環保住宅等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相統一的形式正在普及,利用知識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高質量的生活三者和諧統一在這里基本成為現實。
再次,人們開始反思沉溺于物欲的行為,從關注身外的財產轉而關注生活的質量,選擇更健康、更自然也更正常的生活方式。只求足夠、不求更多的生活理念,物質享受合理化的生活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覺抵制奢侈性、炫耀性、鋪張性的物質享受,轉而接受質樸、簡約、合理的物質生活。貪慕虛榮、奢侈的人越來越少,接受生態消費觀、追求生活本真的人越來越多。大多數社會民眾認識到,工業社會的炫耀性物質消費是一種社會生活本質的異化。在工業社會異化的消費模式中,“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突出你的符號”,“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15} 基于對這種異化消費模式的否定,人們開始追求本真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歐美民眾開始選擇騎自行車出行或參與“汽車共享”;選擇簡單的飲食和樸素的著裝;選擇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合理利用,如合租住房、寫字樓等。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是聚斂更多的物質財富,而是生活質量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鄙視過度貪戀物質財富,鄙視奢侈的物質享受,關注身心健康,關注生活質量,關注人生價值的實現已經成為大多數歐美民眾的價值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公平正義,追求生態文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愛社會,關愛他人,注重人的價值的實現,自愿為建設更人性化的社會作貢獻。
顯而易見,從物質主義社會向后物質主義社會的轉型是現代人類文明的一次跨越,也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走向。從物質主義社會轉向后物質主義社會,意味著人類找到了擺脫資本主義工業社會造成的生態危機的辦法,找到了實現現代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長期以來,人類社會奉行的發展模式是完全依賴自然資源的開發和自然界對人類廢棄物的自然降解與凈化。在工業化時期,人類面臨兩難課題:要加快經濟發展,就要消耗不可再生的物質資源,導致環境破壞和生態危機;要保護生態環境,就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從物質主義社會向后物質主義社會的轉型,為人類社會發展探索出解決上述難題的文明之路。這無疑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
四、結語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極度矛盾的社會,也是一個二元分裂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會看到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
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制為基礎,存在著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尖銳矛盾。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的統治為核心,以資本家剝削工人階級,攫取剩余價值和社會財富為目的,以資本家集團的利益為至上利益。因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造成以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加深為特征的人道主義危機和以生態環境惡化為標志的生態危機,從而激起勞動民眾的激烈反抗,使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和激化。
然而,資本主義社會還有另一個方面。它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發展階段和推進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資本主義社會建立在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機制之上,以現代大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為其物質技術基礎。它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自身發展的規律及慣性,借助推動科技進步的創新能力和現代市場機制的適應性依然能夠進行自我調整,從而繼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此次資本主義的社會轉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的一次推動生產力進步的自我調整。
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轉型意味著科學技術的飛躍性進步,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程度的大幅度提升,意味著人類經濟發展范式的根本性變革。智能化、信息化取代工業化和自動化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技術載體和手段,知識經濟取代工業經濟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跨越。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歷程,是人類逐步從自然力的束縛下獲得解放的過程,也是人類逐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從工業化社會轉向智能化社會、工業經濟社會轉向知識經濟社會、物質主義社會轉向后物質主義社會是人類經濟文化活動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變革。信息技術和知識創新的巨大作用,正在快速地、史無前例地改變著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政治、民生等各個領域,使人類活動的時空限制得到突破。它大幅度提升了人類擺脫自然力束縛的能力,徹底改變了物質生產勞動的范式。它標志著人類社會已經從工業文明階段進入到信息化文明階段,顯示著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轉型,雖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但它客觀上推進了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驗證了當代資本主義的二元分裂性質。
注釋:
① [美]斯圖爾特·L·哈特:《十字路口的資本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5—36頁。
② 任宇:《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的比較研究》,《工業經濟論壇》2015年第2期。
③ 張世鵬等:《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頁。
④ James Lowenberg-DeBoer, The Precision Agriculture Revolution Making the Modern Farmer, Foreign Affairs, 2015, 94(3), pp.105-112.
⑤ 姚於康:《發達國家設施農業智能化發展現狀、趨向和啟示》,《世界農業》2010年第10期。
⑥⑦ 洪鼎芝:《信息時代:正在變革的世界》,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版,第18、23頁。
⑧ [美]彼得·F·德魯克:《后資本主義社會》,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⑨ [美]Phil Simon:《大數據可視化:重構智慧社會》,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
⑩ [法]米歇爾·波德:《資本主義的歷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338頁。
{11}{14} [美]赫爾曼·E·達利等:《21世紀生態經濟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頁。
{12} [德]海因茲·迪德里齊等:《全球資本主義的終結:新的歷史藍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頁。
{13} 謝永亮等:《生存危機:新地緣資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頁。
{15}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頁。
作者簡介:胡連生,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蘇南京,210046。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