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國權
【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利用小學品德課程提升學生道德意識,是提高小學素質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學教育階段提升德育教學有效性,是開展小學品德教育的難點,小學品德教育工作者應正確認識德育教學的重要功能,立足小學品德課程實踐,探索提升德育教學有效性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小學德育 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83-01
在小學教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就是通過創新教學策略,有效開展德育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和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系統和價值理念,促進小學生個人思想品格的形成與塑造。
一、加強德育教師培訓,提高德育隊伍素質
教師的道德素質和德育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想要提高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學和鉆研,堅持探索提升小學德育教學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學校應組織相關培訓,強化教師對德育的重視,幫助教師提升德育理論水平。另外,學校可以選樹優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學生、文明班級等先進德育典型,通過典型示范引導,鼓勵教師和學生崇尚優秀品德,弘揚正確的積極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科學安排德育教學,厚植德育教學沃土
第一,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科學合理安排時間,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并將有關課時列入年度德育教學計劃。通過宣講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厚植對學生道德品質滋養的沃土。
第二,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欄、校園文化墻等宣傳載體,宣傳校園好人好事和校園公益,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教師要積極結合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歌詠比賽、文藝演出、舞臺劇演出等慶祝活動,結合國慶節、“九一八”、“一二八”、“五一二”等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開展主題班會、專題演講、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結合感恩節、“3.15”、學雷鋒日、植樹節、“地球一小時”等開展誠信、感恩、普法、環保、公益等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增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社會、關愛他人的情感。
三、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促進德育教學內化
傳統的小學品德課程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很多學生對于課程都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因為小學品德課程與現實生活明顯存在著脫節的現象,學生對于課堂和教學內容缺乏認同感,無法深刻感知品德課程蘊含的道理與教學內容。對于此,要想提升德育教學的有效性,要從構建生活化課堂入手,讓品德課程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提升其認知能力,進而通過理論宣導,引起學生的聯想,深化學生的德育意識[1]。
在教學實踐當中,小學教師要充分運用多樣化教學素材,讓學生深入課堂體系當中,提升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舉例來說,在開展節約用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但是單純的理論宣講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而言,根本無法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生活中的用水習慣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搭建現實生活與品德知識之間的有機橋梁,提升學生的領悟力和認知能力。具體而言,可從現實角度入手,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如果大家都不注重節約水資源,最終的惡果還是要由自己來承擔,如此一來,教學知識更能入腦入心,可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強化課堂實踐環節,促進德育教學外化
在傳統的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當中,存在的一個重要教學問題就是實踐環節的缺失,這也是制約學生素質提升的一個瓶頸。在開展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要將教學內容有效延伸與拓展,要與日常生活實踐相互銜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找準自身角色定位,樹立正確的道德觀[2]。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可以采取實踐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思索,在不同情況出現時,如何讓自己堅持去做有道德的人,并且去親身實踐,正確獲得他人的積極評價,并最終把這些正面評價反饋到課堂中,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道德意識。例如,在外出旅游的時候,要努力做一名文明游客,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要為老人和孕婦讓座,做一名好少年,在公共場所,要做一名文明公民,不吵鬧和大聲喧嘩,遵守公共場所秩序。
五、結語
品德教育作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與和核心。隨著我國小學素質教育不斷提檔升級,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小學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不斷探索提升德育教學有效性的方式和路徑,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曉紅.淺談小學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創新[J].中外交流,2016(1):239-239.
[2]丘東華.探析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界,2015(8):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