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金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91-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的規律。”可見,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然而,我們發現:小學生手頭上的書籍不少,但僅憑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書目,閱讀面不夠廣;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弱,閱讀隨心所欲,缺乏目標性;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重,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等。如何改變上述癥狀,引領學生踏上閱讀的快車道,享受讀書的樂趣呢?筆者嘗試著在學生課外閱讀方面做了以下嘗試:
一、激發興趣,點燃閱讀激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直接動力,濃厚的興趣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只有當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去,從而體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而這需要教師當好“引路人”,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閱讀。
1.設制懸念激趣。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只有激起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向學生介紹文章的精彩片斷,講述作家的奇聞軼事,介紹故事梗概,或是講述故事的開頭,調足學生的味口,讓內需成為閱讀的動力,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去。比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入課伊始,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了作者季羨林的生平后,便向學生講述了作為北大德高望重的教授,為初入校園的學生看守行李一事,激起了學生的強烈閱讀興趣之后,成功推薦《季羨林散文集》,讓學生真正品味到大師級文章的魅力;教學《金錢的魔力》一課,學生對文中的“我”是如何擁有百萬英鎊頗感興趣,于是我便向學生介紹原著《百萬英鎊》。只有當學生產生強大的求知欲時,學生便會由“要我讀”向“我要讀”轉變。
2.樹立榜樣激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爭強好勝,模仿性強,教師可在班上樹立平時喜歡看課外讀物,作文寫得比較好的同學的形象,讓這些學生介紹閱讀經驗,講主動閱讀的好處;利用班隊課、晨會課向同學講述老師小時候讀書的故事;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名人熱愛讀書的趣事,以激起大多數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意識到只有讀書才能走進原著,親近大師,與文本近距離地對話,真正領略到文字帶來的魅力。
二、教給方法,掌握閱讀鑰匙
黑德斯說過“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教師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導航員”,需傳授一定的方法,才不會使學生在書海里迷失方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當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在書海里暢游,如魚得水,輕松自在。
1.學會篩選讀物。小學生好奇心強,鑒別能力較弱,面對良莠不齊的圖書,選擇圖書隨意性強,有時還會迷失方向。如果閱讀了不健康的書籍,就會產生不良的后果。這不僅需要教師向學生推薦適宜的課外讀物,而且還要教學生如何去篩選讀物。可引導學生挑選思想健康、內容向上的課外讀物,或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書籍。如教《蟋蟀的住宅》,讓學生去讀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上完《冬陽·童年·駱駝隊》,讓學生去讀一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上完《景陽岡》,向學生推薦《水滸傳》……還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
2.掌握恰當方法。當學生明確了“讀什么”后,還得掌握恰當的讀書方法,解決“怎么讀”,以提高閱讀效率。
①精讀法。精讀即是對自己喜歡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進而熟讀成誦,以達到積累內化,為己所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語言清新。如《和時間賽跑》《匆匆》等作品都需要學生用心揣摩,咬文嚼字。教師可讓學生在經過初讀、細讀、反復讀的基礎上,逐字逐句地讀,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②瀏覽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五六年級學生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如果學生對課外讀物全部采用逐字逐句地讀,不僅會影響閱讀速度,還會打擊其自信心,收效甚微。教師可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對所讀書籍進行快速瀏覽,在通曉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對于文中的生僻詞、句,在不影響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采用跳過去的辦法去讀,這樣既可節省時間,還可提高閱讀效率。
③做讀書筆記。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平時的課外閱讀指導中,我讓學生摘抄文章優美的詞句、片斷,寫故事梗概,寫讀后感。若是自己的書籍,還讓學生在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圈圈點點”,用“!”表示贊同,“?”表示心中的疑問,或是用支言片語,寫上自己的感受。
三、搭建平臺,展示閱讀成果
為提高學生閱讀課外書的熱情,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閱讀的快樂,以促進閱讀習慣的養成。
1.開展讀書交流會。師生同讀一本書后,教師可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共同感受人物的命運,賞析精彩片斷,領略作者的寫作技巧。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互動中交流心得,在聊書中碰撞觀念。
2.做閱讀心得卡。學生在閱讀完課外讀物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設計閱讀心得卡。寫上日期、書名、作者、內容簡介、心得體會等,用精美的圖案加以裝飾,而后集中班上同學的心得卡,裝訂成冊,以達到資源共享目的。
3.創辦班刊。利用班刊及時刊出學生的觀后感、讀后感等優秀習作,讓學生的作品在班級、年段、全校范圍內交流,擴大影響面,激發興趣。
4.設計手抄報。學生閱讀完課外讀物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按主題,如“詩海拾貝”“趣味語文”“走近名人”等做手抄報,讓學生著手摘抄,設計美觀、大方的手抄報。在動手中品味勞動的樂趣,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5.以“書香校園”活動為契機,利用班會課、活動課開展講故事比賽、演課本劇、詩歌朗讀、作文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經典,親近母語。
6.開展評比活動。定期開展讀書筆記評選,促進學生自覺閱讀,做好讀書筆記的習慣;每學期評選出兩名“閱讀之星”,樹立榜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四、家校聯系,促進閱讀延伸
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是在家中完成,課外閱讀計劃的成功實施與落實,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首先,教師可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動員家長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給孩子添置書柜,購買圖書,并配合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計劃表,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其次,提倡“親子閱讀”,家長可在家中起表率作用,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同讀一本書,交流讀后的感受。在閱讀時間上給予保證,監督孩子每天可利用睡前閱讀15-25分鐘,以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事實證明:在家中喜歡閱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閱讀興趣廣泛的孩子;再次,利用寒暑假分發《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了解課外閱讀的延伸性,推薦閱讀書目,建議家長購買相關書籍,督促孩子閱讀一定數量的書籍,并讓孩子做好讀書筆記。開學初時家長如實地填寫閱讀反饋表,以督促孩子真正做到潛心閱讀;最后,開展“書香家庭”評比活動,并把被評先上的家庭照片貼在班上,起模范帶頭作用,被評上書香家庭的孩子閱讀的興趣更加濃厚,閱讀習慣與質量在班上遙遙領先。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走在課外閱讀之路上,教師、家長和孩子應該攜手并進,共同營造這塊書香棲息地,讓孩子在書香的熏陶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