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錦 /文
物流咨詢行業結構性變化引發新熱點
王祖錦 /文

過去一年的市場主體特征,延續互聯網加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對經濟結構調整而呈現出的發展需求。這其中包含傳統企業在電子商務發展的驅動下,其業務結構逐步發生顯著變化,使得其供應鏈物流網絡布局和運作策略需要進行重新規劃或優化;創新型的企業,包括市場原有的企業創新和新加入的跨界創新型企業,大多基于互聯網模式發展,相關行業的供應鏈物流體系正在被重新整合構建,如生鮮和汽配后市場等相對傳統但規模巨大的行業,正在經歷向未來更高效模式發展的初期建設和競爭階段,因業務沒有成型,對應的供應鏈物流處于初期階段,面臨很多挑戰。
從供應鏈物流發展建設或相關需求方面來看,從現在到未來幾年,供應鏈物流網絡運作優化、物流自動化技術應用、信息化與智能化、冷鏈供應鏈物流、后市場供應鏈物流等領域,都將成為持續的發展熱點,物流服務市場也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除了傳統的驅動要素以外,現階段的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需求呈現兩方面的特征。電商業務持續發展使得企業的分銷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或者企業戰略主動調整未來幾年的業務結構;另一方面,更加強調配送末端的運作策略實現。
近兩年來,電商B2B平臺不斷涌現,與商業模式緊密相關的是供應鏈的發展模式,包含供應鏈網絡布局和運作策略,這其中更多的考慮平臺訂單的履行模式,涉及到庫存策略(集中持有或商戶分散持有),訂單履行地點和集貨分撥策略,以及最后末端服務站點的布局和運作模式。這是一個新的熱點領域,可以看到供應鏈物流網絡運作策略在B2B戰略實現中的關鍵作用。
新經濟時期,新的技術發展促進了品牌傳播,也削弱了品牌忠誠度,企業面臨的挑戰是未來需求結構的不確定性,因此,物流網絡規劃必須更加重視未來增長的戰略彈性。

隨著物流處理能力的不斷增大和人工成本的持續提高,企業的大型物流中心正在朝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一些新建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也開始主動應用自動化技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認識,說明自動化技術應用已經是物流設施建設的確定方向。
但在實際項目建設中,采用自動化技術還是傳統物流技術,仍然是大家考慮的焦點。重點在于項目建設的目標,往往管理層對自動化技術有明確的趨向和重視,物流部門會通過效率和成本分析加以論證。實際上管理層對效率和成本也有考慮,只是比較宏觀,考慮面更廣一些,隱含那些不可計算的效率和成本問題;而物流運作部門考慮的是那些具體的運作,可以核算的效率和成本,重視KPI指標,這兩者考慮點是存在差異的。
首先,自動化技術應用的驅動要素包括:規模(訂單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訂單結構特征,庫存結構,訂單履行時間要求,運作成本控制,可靠性,標準化,智能化,減少人員數量,簡化人作業,管理水平要求,彈性/靈活性/可擴展性,企業戰略需求等。
其次,大部分時候談起自動化就是自動存取、自動分揀、貨到人、機器人等,實際上自動化應用技術類別非常眾多,組合應用可實現的功能也很多,從基礎簡單的到高級復雜的,如緩存/排序/波次組織等,能力/成本的層級也很多,對應不同規模和不同訂單結構特點,可以采用不同的技術應用,實現相應的目標。
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供應鏈物流運營和運作的基礎,而且是最為核心的能力。然而,傳統的物流信息系統如WMS和TMS,都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源,而且還存在很大的失敗風險,阻礙了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近幾年,很多創新性企業投入到基于SaaS模式的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中,其特點是模塊化、標準化、低成本、快實施,使物流信息化技術在中小型企業有機會得到普及應用,未來的系統升級也有服務保障。這是物流信息系統發展應用從現階段開始到未來,最為明確的趨勢轉變,常規的物流運作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必須降低復雜性,容易應用,根據業務需要選配和升級,在互聯網經濟時代,這是不可抗拒的趨勢。
智能化近兩年成為市場討論和炫耀的焦點,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部分企業宣傳的智能化實際上大多只是自動化,智能化還處于開發應用的最初期階段。
但是,在掌握了各類物流作業策略/方法和技術應用后,智能化將是現在開始到未來提高供應鏈運營管理和物流運作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一方面,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需要建設敏捷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傳統供應鏈管理中相當一部分由不同部門、上下游負責的計劃、協同、執行等職能,需要交給系統來完成,實現真正的快速響應和自動執行,相關的流程體系也將需要大幅度優化。
另一方面,物流運作,智能的信息系統將幫助制定訂單履行策略,包括具體到波次策略、揀貨包裝作業策略方法、直接指令驅動作業指引、儲位優化調整等,簡化傳統靠人員分析決策等策略層面的職能,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對人的專業性的依賴,降低管理復雜性。

智能化主體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因此,信息技術建設將是供應鏈物流運營運作的長期的核心能力。
冷鏈物流是大市場,規模大,復雜度高。在“互聯網+物流”的模式下,創新型的冷鏈供應鏈物流遍地開花,先是B2C,近兩年開始B2B,但目前都還處于概念模式實現以及增大規模的初期階段,物流方面著重在模式實現和客戶體驗,沒有形成物流上的規模,也沒有很好的應用物流技術。
冷鏈物流的重點在于標準化加工包裝策略和供應配送策略,兩者結合,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可以采用物流中心模式或原產地模式,需要應用精益供應鏈物流的理念方法和技術。運作策略中最為核心的是標準化加工和單元化器具應用,包括從原產地到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內部作業,從物流中心到末端配送作業等供應鏈全部環節的應用。
“后市場”是指包括汽車、電氣、機電設備、叉車等行業的售后配件和耗材,市場規模巨大,但供應鏈物流相對落后,近幾年在互聯網模式下從汽車后市場開始出現大量的創新型企業,其供應鏈物流模式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存在很多新的商機。
后市場的供應鏈物流的難點在于SKU量巨大,產品物流特征復雜,如汽車后市場產品包括標準件和車型件,大件、異性件和小件,且庫存風險大。因此,在現階段汽車后市場的供應鏈物流存在兩種主要的模式,庫存集中/訂單履行點集中統一運作,或庫存分散/訂單形成包裹后集中分撥配送。前者的核心能力在于統一運作的物流中心,后者的核心是高效的分撥中心運作和配送網絡運作。
無論如何發展,汽車后市場都需要大力投入物流建設,提高運作水平。對于大型的品牌廠商,物流存儲和分揀都適合投入自動化技術,提高運作效率;對于分銷商,需要建設的內容很多,包括應用專業的物流倉庫設施和物流技術設備,提高倉儲空間利用率和揀貨作業效率,特別是提高規范化的管理水平成為現階段的重點。各類物流技術設備和信息系統技術都將有大量的研發和應用需求。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合同外包物流服務商市場也開始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一方面,以電商業務為核心的新型物流服務商,如寶尊、欣怡等,以電商的特質正在快速成長;一些傳統的快遞服務商和運輸服務商也在大力的建設倉儲物流服務網絡和四方物流服務能力,正在積極的開疆拓土,如中郵速遞物流,天地華宇等。另一方面,傳統的物流服務商大多還停留在其傳統的優勢領域,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在發展愿景、信息系統建設、設備技術投入、效率提升、成本模型等方面,都與當今互聯網新經濟時代的客戶需求存在差距。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身的物流咨詢經驗,對中國物流行業發展的一些理解和看法,難免局限,供大家參考,歡迎交流探討。
作者為上海澤第供應鏈管理事務所執行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