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力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09-02
班級是教師向學生系統傳授文化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換句話說,班級是學生在校期間共同學習、活動、勞動,相互影響,共同成長,逐漸形成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有一定的組織,有統一的紀律的集體。
什么是班級管理呢?從一般意義上講就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則,運用科學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班集體,為實現教育教學目標而不斷進行協調的綜合性的活動。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具體實施的保證。班級質量的高低對學校面貌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更重要地說,它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和教育目標的實現。首先,班級管理是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前提,堅強的班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客體,而且又是教育的主體。它可以對班集體成員進行強有力的感化,影響和控制,以保障學生在德、智、體、美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其次班級管理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在多方位的教育中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開展的其它各種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使其既和諧協調、相互促進,又方向明確,目標端正。最后通過有效的班級管理可以促進教學教育目標的實現。班級管理特點就是為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班級管理越好,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消化理解就越深越透,教育教學效果就越好,進而切實達到造就人才的目的。由此看來,班級管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意義。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管理好班級呢?重要的就是班主任要懂得教育心理學,掌握學生群體的心理。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班主任要懂得教育心理學,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鞏固班級群體。
班級群體是有共同目標和組織機構的學生聯系在一起的組織群體。第一,它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標;第二,具有一定的結構和組織形式;第三,具有共同的行為規范和心理傾向,在這樣的群體中,班主任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群體關系。培養學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觀。達到群體關系的自然和諧密切。培養學生樹立高尚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對集體有共同的責任感、榮譽感。這樣群體關系就自然和諧了,產生同學之間的友誼感和歸屬感。比如班級中有人經常隨意丟掉廢紙,影響了班級衛生,使其他學生對他有意見,影響團結。這時班主任可以找機會有幫他撿回廢紙,并使他注意。通過這種舉動會給這名學生留下深刻地印象,他會意識到自己行這不當,以后不但會主動把紙放進衛生箱中,而且會主動幫助他人,經過一段時間。學生間的心理會發生變化,自然改變對他的看法而團結起來共同維護班級衛生。班主任這種潛移默化的做法既培養了這名同學的衛生習慣,又促進了群體關系的團結。使群體中的每一名成員把集體的事看成自己的義務。達到了鞏固群體的目的,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二、班主任要依據教育心理學發展班級中的正式群體,區分非正式群體,加強班集體管理。
根據群體的構成原則和方法可以把班群體分成許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小群體。根據教育教學計劃在班級中設立的“班委會”和“中隊組織”等都屬于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職責分工。它不但自己要遵守班級大群體的各項原則;而且有幫助和督促他人遵守規則的權利和義務。它積極地促進班級的有效管理,同時班級中的學生也會根據共同的愛好、性格、情趣等自然形成許多小團體,可以稱之這非正式群體。如“球隊”、“友誼伙伴”和一些“小團體”等。這種自發式群體根據共同目的形成的,有的對班級管理起到積極作用,有的卻對班級管理起到消極作用。如“球隊”等文藝性質的群體可以促進班級的文體活動發展,有利于德育、美育、體育等教育目的實施。一些友誼伙伴中的小團體常常聚眾打鬧,形成一些校霸、班霸。嚴重擾亂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這就起到了消極作用。做為班主任在發展正式群體的基礎上,一定要認真分析和對待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對有積極作用的非正式群體要正確引導使其為完成教育教學目的服務,對有消極作用的非正式群體要加強教育分化,向積極方面引導,消除隱患。使各種小群體服從、服務于大群體,進而達到有效的管理班級,為完成教育教學目的創造條件。
三、班主任要利用教育心理學,樹立參照群體(個體)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班級管理。
參照群體(個體)是指在標準目標和規范等方面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和行動指南的群體(個體)。也叫“樣群體(個體)”。如“學雷鋒小組”、“好少年”等。這種群體或個體是整個班級群體中共同信賴的。他們的行為是完全符合教育教學標準的。老師可以充分依賴和表揚,使其他學生產生向往,進而去學習和效仿。這種學習和效仿就起到積極作用。如班級中“李明”同學拾到五元錢交給了老師并受到表揚,其他同學認為這種“拾金不昧”的行為是光榮的,并希望自己也這樣去做,甚至有的同學會拿自己的錢交給老師也說是撿到的,盡管這種做法不當,但充分說明了“榜樣”的作用。再有“王麗學習小組”通過認真學習在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受到表揚。其它小組就會更加努力學習,以其為榜樣力爭趕上,這就促進和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促進教育工作的目的。
四、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心理學,激發群體內聚力,有效地完成管理班級的工作。
群體的內聚力就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又叫群體的凝聚力,具有凝聚力的群體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和成功的集體,有利于共同管理,有利于上進。反之則表現出班級渙散,既難于管理又不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影響群體內聚力的因素很多,關鍵在于班主任能否掌握個體心理因素和群體心理。比如在勞動中老師可以講一講“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作用。學生通過勞動知道了團結的意義和作用。班主任再進一步引申到學習、紀律等方向,那么學生們就會互相幫助、相互促進。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你幫我,我幫他,樹立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有了這樣團結的群體,教育教學工作一定會順利開展,教育教學效果也會明顯突出。
總之,班主任如果不掌握教育心理學,不能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不知道學生心理的個性差異,不懂得班級體心理是很難或根本不可能管理好班級,反過來說,只有懂得和掌握教育心理學才能很好組織班級,使之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向上的集體。只有這樣的集體才能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