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向前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行業企業對各類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才具備扎實專業知識的同時,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些對初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目標。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適當滲透德育教學,科學處理好德育教育和美術教學的關系,以此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對德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 德育 滲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20-02
在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基本是以教師講解為中心,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不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究、獨立思考的機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無法提高學生的情感與品德[1]。而德育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滲透到初中美術教學中至關重要,能夠充分發揮出美術課程的德育作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與品德修養,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發展。
一、美術作品欣賞中的滲透教學
在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需要學生具備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知識,而美術教學中涉及諸多我國的燦爛文化,可以熏陶學生,達到教育學習的目的。通常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涵蓋了歷代具有較強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如版畫、壁畫、漢畫像石、石雕、秦長城、彩陶、秦陵兵馬俑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好地了解宋元的神韻、魏晉的風韻、明清的繁榮、隋唐的鼎盛、秦漢的輝煌等,受到文化的熏陶,產生自豪之情,有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通常這些美術作品中的許多內容也體現出愛國主義思想,可以將其作為素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欣賞作品《狼牙山五壯士》時,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相關的課文,在欣賞時會產生激動的情緒,急切地想要講解與之相關的故事及其對該作品的感受。這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提出如下問題:①畫家如何在畫面中繪制五壯士的?②為什么選擇三角形構圖?換成其他構圖形式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可以發現:該作品的構圖形式與犬牙交錯險峻的群山類似;然后教師適當講解三角形構圖的原理及意義,展示作品的內涵。
二、美術實踐活動中的滲透教學
藝術源于實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水平[2]。以作品《蒙娜麗莎》的講解為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拍攝生活中打動人心的微笑,將其制作成相冊或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相互分享。如朋友見面時默契的笑、孩子看到父母時開心的笑、老人相互扶持時幸福的笑等,這些笑容真實感人,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充分意識到生活的美好,懂得友情和親情的珍貴,學會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然后教師可以從“笑容”著手來導入“蒙娜麗莎的微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會創作出世界名畫。接著教師系統全面講解該作品的思想內涵、創作手段、創作背景等,介紹作者的成才經歷,使學生明白勤奮刻苦的作用,達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目的。
三、繪畫技能訓練和美術教材中的滲透教學
中國繪畫內涵豐富且歷史悠久,具有深遠的影響,其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德育功能,形式之間不僅存在一定的聯系,也具有一定的區別。例如《歷代帝王圖》和《女史箴圖》等早期人物作品中都傳遞了創作者的意圖,即希望利用人物形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傳授繪畫技巧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借鑒與學習古今著名畫家的創作精神與創作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創作空間,使學生在感悟中增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領悟美術的真正內涵,形成精益求精、科學嚴謹、堅持不懈的繪畫精神[3]。另外,初中美術教材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教材中的德育知識,如世界和平、環境保護、愛國主義、助人為樂等,讓學生受到道德的熏陶與情感的升華,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與道德品質。例如:學生學習傳統繪畫人物、花鳥、山水等,領悟到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學習歷史繪畫、建筑藝術、雕塑等,激發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尊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教師應該從具體情況出發,將德育教學適當滲透到美術作品欣賞、美術實踐活動、繪畫技能訓練和美術教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個性心理、意志品質、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充分發揮出德育在美術課程中的優勢。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與道德水平,使學生得到情感的升華與情操的陶冶,更好地實現美術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亢海濤. 談德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 西部素質教育,2017,01:55.
[2]王景艷,黃小華. 德育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 美術教育研究,2011,06:144+147.
[3]陶文廣.淺議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學周刊,2013,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