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芬



【摘要】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中最基礎的學科,是學好音樂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提升學生音樂綜合技能和素質最基礎的能力,貫穿于音樂課堂學習的全過程。本文主要闡述如何把視唱練耳有趣地滲透到小學音樂課堂中去,令學生更加有效的掌握音樂基礎技能,使得音樂表現力和創作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 視唱練耳 趣味性 輔助性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230-01
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最基礎的學科,是學好音樂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質最基礎的能力。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課在小學音樂課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教學實踐中,我校大部分學生唱歌方面存在“跑調”問題,使得音樂教學效果停滯不前。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指導離不開音的四大性質:音色、強弱、高低、長短,而這些性質屬于視唱練耳內容。通過加強學生視唱練耳能力提高學習歌曲教學效果,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率,學習歌曲環節更順利,學生能更好地去感受與表現音樂。
科學數據表明,人在4-6歲時期是聽力發展最佳時期,期間能系統地對其聽力進行有效刺激和訓練培養,效果將事半功倍,對其以后的成長和音樂學習都有積極影響。到了9歲之后,兒童的聽覺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將穩定下來,在此年齡階段對兒童進行訓練,效果將事倍功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的平均年齡是6歲,正處于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我們讓視唱練耳訓練走進小學音樂課堂。
下面我闡述對小學音樂課堂中視唱練耳趣味訓練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語言生動性,使得訓練輕松有趣且有效。
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好奇,喜歡新事物,容易興奮,但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由于視唱練耳課程訓練內容的枯燥性和重復性,因此在教學方式上需要創新且賦予趣味性,吸引學生參與相關訓練活動。
在進行音符“mi”教學時,如果將“mi”的音高、唱法及科爾文手勢強制地灌輸給學生,對于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一年級學生來講,他們很難去理解并有效記憶。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步驟和方法(圖一),讓音符“mi”充滿形象感,再通過“聯想”的記憶法幫助學生記住音符唱名。低年級的學生的世界中,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當音符也賦予一定的“生命”時,他們會更愿意跟著老師去嘗試做。引導他們去聆聽音高。培養他們聆聽習慣的同時,提高他們音樂想象力。
如下圖二:抓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在花城版第一冊第7課《聽聽聲音的高低》這一課前,我加入了七個音符的知識,既復習了《青蛙合唱》的音高變化內容,也為欣賞歌曲《低音1(do)和高音1(do)》做了鋪墊,在欣賞歌曲后,學生基本能很好地唱出高音do的音高。(也可參見圖五)
二、游戲活動讓課堂動起來。
抓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愛模仿和愛表現的特點。在訓練中采用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在玩中學,學中玩。
小學低年級是小學階段聽覺最敏感的時期,這個學段的學生用耳朵去感覺,也喜歡用身體動作去表現。我在教學中,更傾向于引導學生用身體動作去表現他們所感覺到的聲音,教師也能從學生的動作表情反應上去獲取學生的信息。
在游戲中,為了鞏固學生對音符的認識,每學習新的音符,我都會與之前學過的音符進行復習,并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將學過的音符進行簡單的旋律創編,并讓學生唱出其音高。
這方面的能力并非課標中所要求的,但對于我校小學一年級絕大多數的學生已能反應出音符的唱名。這就是視唱練耳訓練最為明顯的效果。
三、柯達伊教學法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輔助于音樂課堂教學。
我們所用教材是花城版的小學《音樂》是借助手號幫助學生建立音高觀念。對于完全沒有音樂基礎的孩子來講,準確模仿音高,認清各種音樂符號標記是有一定困難的,我們根據我校學生具體情況將課堂的視唱練耳訓練內容與教材相結合,每課有練,循序漸進,結合柯達伊教學法中的柯爾文手勢(也是教學大綱的要求),用手勢輔助學生唱準音高。
這一訓練內容是為學唱歌曲《低音1(do)和高音1(do)》做準備。
視唱練耳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對于普通小學音樂教育來講,我們并非把視唱練耳當成一門學科來學習,而是將它作為一種培養和提高學生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
將視唱練耳訓練帶進小學音樂課堂,目的是在不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上,去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力,提高學生音樂素質,提高學生唱歌音高準確性,進而提高音樂教學效果,盡最大努力減少學生唱歌“跑調”的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