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作為一項民生工程,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而解決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則是一項政治任務。深入探究農村大學生就業困境與對策,這既能對轉變農村大學生就業觀念帶來引導,也能緩解農村大學生就業的壓力。通過對農村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梳理分析其就業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大學生;大學生就業;困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44
1 農村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結果
本文調查對象選取嘉興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畢業的農村大學生,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全部面向浙江省生源地區,其中針對農村大學生的問卷占60%,其余40%問卷用于橫向與城鎮大學生的比較分析。調查結果共計回收475份有效問卷,其中農村大學生回收率達到100%。在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只有105人已經和用人單位簽訂就業三方協議,僅占總數的35%。在105位已完成就業簽約的農村大學生群體中,其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有57人,專業相關度為54.3%。調查中還發現,農村大學生選擇專業無關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專業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以及專業工作崗位招聘少三個因素內容。在用人單位對剛入職的農村大學生初次核定的月薪收入方面,發現農村大學生月起薪工資有76%集中在3500元以下,其中約11%的農村大學生還沒有超過浙江省最新規定的第一檔次最低工資標準水平。在“您對當前的工作是否滿意”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受雇工作的農村畢業生滿意度不足60%。從調查數據來看,農村大學生對當前就業狀況不滿意之處主要集中在薪酬待遇方面,不符合職業規劃、不符合興趣愛好,不符合專業發展要求及不符合生活習慣、性格等內容也是不滿意的其中因素。通過對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中得到農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分值最高的是合作協調能力,而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專業水平及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分數明顯偏低。在與城鎮大學生調查數據的橫向對比中不難看出農村大學生與城鎮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主要在起薪水平及就業滿意度兩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一次就業率情況農村大學生要遠低于城鎮大學生。
2 影響農村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2.1 主觀因素
由于農村大學生經濟基礎條件有限,而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用物質條件衡量一個人,在這種社會環境中,自卑心理是農村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出自我效能水平低,雖然有的農村大學生在高校讀書專業成績優秀,政治條件不錯,但由于學歷層次不高,往往在人才競爭激烈和嚴峻就業形勢面前,顯得底氣和自信心不足,使自身才能和價值得不到用人單位認可,進而喪失本該有的就業機會。農村大學生在工作選擇上功利性傾向明顯,而跳出“農門”即為榮的傳統觀念使農村大學生就業扎推在非農行業領域明顯,多數人在就業選擇上表現出對薪金的期望值過高,一味地追求勞動報酬,而未充分地正視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背后需要為用工單位創造實際價值的現實意義,農村大學生在這種現狀下往往會因對用人單位給出的薪酬不滿,而選擇猶豫或者放棄致使本該屬于自身的就業或發展機會就此流失。
2.2 客觀因素
雖然高等學校做了大量的教育教學改革及人才質量培養提升的工作,但脫離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高校課程內容不適應社會需求,課程不能有效地體現社會對人才所需的知識能力,缺乏行業領域的前沿信息和運用水平,造成課程知識與社會的需求發展脫節,當前高校的課程標準往往由專業主任一手制定,若專業老師自身不了解市場對人才的實際要求,沒有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有效地制定課程,那么其所開設的專業標準往往會偏離市場的用人標準,這種方式的培養,哪怕學生主觀上再努力也很難達到理想的就業崗位。經濟下行壓力使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情況增多,這對農村大學生帶來不小的沖擊。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的持續攀升加之海歸大學生的陸續回國發展,還會使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顯得越發明顯,這一因素的存在將使待業農村大學生的人數增加。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和措施,但對于農村大學生這幫弱勢群體并沒有給予更多的專門化特殊幫扶,而就業市場整體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則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3 應對農村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對策
3.1 政府應對農村大學生就業困境對策
政策應為農村大學生就業提供支持保障,將就業政策向著有利于農村大學生的方向傾斜。政府應該鼓勵農村大學生到欠發達地區、艱苦地區和基層就業,并配套給予政策上的享受。政府應完善大學生的就業市場,搭建用人單位與農村大學生的交流平臺,提供農村大學生快捷、準確的就業信息,打造網上與網下的就業環境格局,為農村大學生創造高效、有序的市場環境。政府應該為農村大學生開通就業維權綠色通道,更加規范體制內單位人員錄用的選人標準,設置陽光的錄用程序,對特殊關系滲透及濫用職權等不正之風加大嚴懲、監督管理上的投入,絕不姑息縱容,使整個錄用工作保持高度的客觀透明,建立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政府還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大學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業保障機制。政府應鼓勵農村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以創業帶動就業。
3.2 高校應對農村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對策
高校應積極地進行就業市場的考察和調研,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態勢,根據國家經濟、產業、行業的發展特點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的設置,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大力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轉變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的需求開設符合農村籍大學生特質的專業,以增強農村大學生更快、更好就業的可能。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農村大學生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環境相對于城鎮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增強就業指導中心功能,專門開展有關農村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指導活動項目等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做好農村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農村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消除其就業心理障礙。高校應該加強與用人單位高度的互動聯系機制,將高校和用人單位的自身資源優勢結合起來,達到互惠互利,促進農村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目的。高校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培訓農村大學生的創業品質。
3.3 用人單位應對農村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對策
用人單位應該建立科學的用人選人標準。從本單位的人才需求實際出發,選擇具有本單位需要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勞動者,提高選人行為的規范化、合理化的程度,不應通過招聘高學歷、高層次人才來為企業撐門面,不應以重點大學、本科院校來衡量求職者的能力高低,避免出現人才的擠壓、浪費,由于農村大學生相對缺乏一定的人脈資源關系,因此,用人單位還不應以保護人情世故關系因素為優先的就業政策來選人,特別是體制內的招工單位,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化的規范進行人員招聘。用人單位應該與高校保持長期的就業實習及人才培養合作關系,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為農村大學生提供就業前崗位體驗的機會。用人單位應該提升企業文化,使勞動者真正尋找到“家”的歸屬。用人單位要有多樣的薪酬激勵形式,不僅要有短期的激勵手段,更要有長期的激勵手段,從崗位到事業,有效調動職工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職工主人翁的精神。
3.4 農村大學生自身應對就業困境的對策
農村大學生應該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本領,不僅需要擁有精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要積極地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及實驗實訓項目,在學好第一課堂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平臺,拓寬提高課堂以外的學問水平,使得自身在人際交往、語言表達、人文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將所學的知識有效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注重培養團隊意識,提高自身獨立工作能力,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參加考級考證等相關資格證書的考試,掌握應聘時的求職技巧藝術,不斷地對自身的知識、能力、品質進行錘煉。農村大學生應該積極了解國家和地方的就業政策,消除地域歧視,樹立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業的觀念,農村大學生應該樹立自主創業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創業觀。要善于挖掘自身的創業潛質,要有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創業精神,要有青年人不怕失敗的勇氣和積極開創自身事業的熱情。
參考文獻:
[1]黃闖.農村大學生就業邊緣化及消解機制[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89-92.
[2]郭麗愛.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及救濟[J].教育評論,2013(2):23-25.